作文地带题目:《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课文分析 作品赏析(人教版选修)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课文分析 作品赏析(人教版选修)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课文分析
1924年5月2日,岭南大学举办黄花岗纪念会,旨在悼念为国捐躯的黄花岗烈士。孙中山的纪念演讲,欲扬先抑,从黄花岗起义的失败谈起,一路设问,引导听众去深思烈士们英雄壮举背后的志气──“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并号召青年学子们“学他们的勇气,更加扩充,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从学问上做起,立志培养一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虽至牺牲生命亦所不惜”。全文沉痛而又昂扬,引人深思,催人奋发。
本篇演讲词最见功力的部分是第2段。在这一段中,孙中山如剥茧抽丝般,一层层地引导听众去深思烈士们的“志气”:先是“最少的限度,是不惜自家性命,不管权利幸福,要做一件失败的事”;然后一转,“明知道是很危险的”,“可见他们的用心是很苦的,立志是很深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用心要这样苦”,引出他们“所存在的希望”就是“以身殉国,来唤醒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民”;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死得其所”,“七十二烈士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达到了目的”,“可以说是成功”。这样,便由开篇的“抑”,峰回路转,变为更深刻的“扬”。这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表现方法,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演讲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可借鉴的技巧:
孙中山的这篇演讲,最大特点在于他没有直接点明黄花岗烈士们所具有的“以死唤醒国民”的志气,而是引导听众一步步思索烈士们的行动和用心,最后得出结论。孙中山引导听众的一个重要手法便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逐渐逼近演讲的主题思想──这便是设问手法的使用。
首先是紧扣纪念会,提出“何以由于这个纪念会,便知诸君前程是很远大呢?诸君今晚为什么要纪念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呢?”的问题,并简单回顾了黄花岗起义的失败,这就造成一个情理上的落差,使听众形成一种心理期待:“我们”“所纪念的是哪一点呢?是不是要纪念他们的失败呢?失败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纪念呢”?
接着,孙中山谈到了纪念的不是事业的成败,而是烈士们“当时所立的志气”。听众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下一个问题:“七十二烈士在当时立了什么志气呢?”在这个大问题下,产生了一系列次级问题:“明知那件事极危险,他们还是决心去做”,“他们为什么用心要这样苦呢?”──因为看到了“人人都是醉生梦死”的现实;“所存在的希望是什么呢?”──“就是以身殉国,来唤醒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民”。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不久,武昌起义成功,满清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烈士们达到了目的。
孙中山针对在座的青年学生,进一步指出,应该将烈士们“以死唤醒国民”的志气扩充为“新道德”:“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替众人来服务”。“从什么地方学起呢?”──“从学问上去学起”,并为新道德的树立而努力。这样,照应开头,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每一步思路的向前推进,都是由设问来引领的。虽然设问在形式上是自问自答,但演讲者绝不是在自说自话。演讲中,设问的使用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通过设问提请注意,引导思考,营造出一种期待的气氛,进而突出自己所回答的内容。因此,设问时问题的设置便成了演讲成功与否的关键。
追忆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