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寄黄几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传世。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首联写两人所居之处相距甚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左传》“僖公四年”中楚国使者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语。春秋时齐国处于北方近海之地,楚国处于南方近海之地,故一称北海一称南海。诗人为此诗作跋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德平与四会都为滨海之地,但是一南一北,故诗人把它们比作北海南海,极言相隔之远。与友人天各一方,诗人不禁“思”从中来。但山高水阔,要与挚友互通问讯,只能凭借“寄雁传书”,但大雁却“谢不能”,因为“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大雁也不能飞到衡阳以南的地方,何况四会呢?熔经铸史是黄庭坚在诗歌语言运用上的一个特点,黄庭坚极力倡导语言革新开拓新的诗风,提出打破传统诗歌的语言陈规,广泛开拓诗歌语言的取材范围,他提倡不仅从前人的诗歌中汲取语言材料,而且从诗歌之外的经史子集中提炼诗歌语言。但他强调使用古人的语句应该是灵活的化用,而非死板的堆砌。他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他主张在语言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但避免生吞活剥。以上两句虽化用典故但却用得生动新奇,尤其是“谢”字,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更突出了诗人虽思友人但无可奈何之情状,耐人寻味。
谈到语言风格,山谷诗最善用典。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为全诗点睛之笔,在当时就很有名。“江湖”语出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则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身处“江湖”而听“夜雨”,使人倍感萧索。前句写诗人与黄几复昔日的游宴之乐,在桃李春风的美好时节里与好友诗酒文章;后句写一别十年,各自宦迹江湖。“桃李”、“春风” 、“一杯酒”三个意象色彩明丽,节奏轻快,形成了一种知己相聚、意气风发的情状;“江湖”、“夜雨”、“十年灯”三个意象则显得比较暗淡、悲伤。这一系列的意象所形成的今昔对比,又造就了一种不胜感慨的凄苦意境。“夜雨”二字不仅指自然界之风雨,也暗指在官场中所遇到的挫折与艰难。因此,以“乐”景衬“哀”情,把辗转江湖的苦闷与对朋友的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对仗工整,别出新意。《史记 ·司马相如传》称相如“家居徒四壁立”黄庭坚把“四壁立”改为“四立壁”,好与下句的“三折肱”对得上,这样一改使这句诗强调了“壁”字,朋友作为一个县的长官,而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是何等的清正廉洁。这也正反映了黄庭坚在诗歌语言运用上的巧妙灵活。“三折肱” 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事,意思是一个人折了三次臂膀,就会成为治疗折肱的良医,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果经历的世故多,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就能够洞察事物从而取得成功。山谷却反其意,“不蕲” 就是不希望的意思,是说黄几复有经时济世的才能,不须多时就已经有了良好的政绩。陈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云:“三四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 虽“狂奴故态”,但出语不凡,既是对黄几复政绩的赞扬,同时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
尾联诗人想象黄几复远在四会的官宦生活。“想得读书头已白,” 在诗人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把酒畅谈理想前途的青年朋友,如今已白发苍苍,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这是夸赞黄几复是真正的读书之人。“隔溪猿哭瘴溪藤”指那些偏远荒无人烟之地,形容黄几复住所环境之荒凉,一个“哭”字把黄几复所处的凄凉之境活现在读者面前;凄凉氛围的描绘,也蕴涵了诗人对好友处境的不平之意。
此诗熔经铸史,语有气骨,形成了雄浑的艺术风格。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字面较为平常,典故也是常见的,但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以故为新,在整体上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方东树称之为“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黄庭坚十分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黄庭坚极力强调诗歌的用典,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弊端则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表达。但这首《寄黄几复》,读来却并不觉得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了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霍松林语)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