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本站论坛专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本站论坛专稿)
边城
招生工作结束了,我也休息了好一阵子,然而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感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浅薄。我没有办法把它回答清楚,但是我有想写的冲动,于是我写了一下文字,也算是在困惑中有所呐喊。
一、从招生看教育
这次暑假招生,我感触很多,在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和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让我无奈而又惶惑的现象,让我对现在的教育产生了怀疑。
1.商业交易
初中毕业学生逐渐成为了某些班主任的商品,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
就我所知,我招生的学校,所有初三的班主任都拿到了各个学校的红包,而这些班主任则按红包的多少分配自己的学生。给的多的,就送稍微好一些的学生;给的少的,就送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不予理睬。
后来我与去另外学校招生的老师交流,发现他们所说的与我所接触到的也是一样。这种大范围的把学生当作商品的做法让我感到了恐惧,我不禁想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2.精英教育评价标准
在招生过程中,我听见学生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学校是省重点吗”、“你们学校每年高考可以考起多少个600分以上的”、“你们学校有名师吗”等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我无力回答,因为像我们这样的薄弱学校,是不可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问题的。我只能如实地说我们是普通学校,我们没有名校那样的名气,我们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学生。
然而学生和家长们认定了只有读名校才能有出息的道理。于是出现了即便没有达到名校分数线也宁愿花钱买进去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高职院校,虽然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但学生长期来对高职院校的不认同,现在高职依旧生存艰难。
是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学生也好,家长也好,只看见名校,丧失了对自己的正确评估。长期以来,社会的评价也只认定名校,而对薄弱学校却不屑一顾。
这让我迷惑,我们的教育不是要面向大众吗?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思想却都朝精英进发了?我们在平常的教育中是不是太功利了?我也不禁担忧,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会不会被功利蒙蔽了眼睛,失去了正确的航向?
3.政策限制
似乎是为了应征精英教育的理论,长沙近几年的教育政策让我很不理解。先是压缩薄弱学校高中招生的指标,而后是打造精品高中学校。
为了打造精品高中,规定每个学校必须向这些学校每年输送一定量的指标生,也就是每个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被硬性地规定填报指定的几所名校。以牺牲薄弱学校的高考成绩来壮大所谓的名校。
似乎不仅长沙是如此,沿海很多地区都是这样的。
我有些奇怪,为什么不能颁布政策,扶植薄弱学校呢?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地削弱薄弱学校呢?如果真的觉得学校太多,就读学生太少,为什么不干脆采取合并的形式呢?或许是领导们害怕名校并不愿意与薄弱学校合并吧。
不知道这样的政策还会持续多久,但怎么看,都是弱肉强食的政策。
二、从考试看教育
如果说是招生让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那么这几天与学生的联系以及电视中对高考的报道,促使我开始思考教育的其他方面。
1.学业水平考试
我曾经说过,对学业水平考试,我是持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情的。一方面,我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种考试的意义不大。
这两天,我总收到学生的电话或短消息,他们都听话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已经出来,都来向我询问,他们是否都通过了。虽然我班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但还有5个没有通过,其中啾迦最为可惜,他就是英语没有通过,成绩为59.5分,但却不能抛上去。其实,我仔细研究了考分,我估计这些考分大多是重新计算过了的,所以最后是什么分数就是什么分数了。
于是我有点怀疑今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如果最终的考分都是折算了的分数,那么还有必要进行考试吗?
其次,从这两天与学生的通话中,我也产生了怀疑,学业水平考试究竟是增加了学生的恐惧还是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从学生考后的反应看,许多学生都认为试题非常简单,如果仅仅是为了保证90%的合格率,那么这样的考试目的何在?
另外,如果真的把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数按照百分比折算进高考分数的话,是不是会导致新一轮的应试教育风潮?我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我们学校为了学业水平考试,许多科目三月份就开始了复习,而没有完成必要的选修课程。如果是这样的话,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改革顺利进行?
2.高考
那天看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说雅礼中学一个班都考起了一本,分数都很高,我在感叹这些天才学生之余,也看到了一点不和谐之处。
主持人汪涵每采访一个学生,都会问学生考了多少分。后来问到一个女生,她说她的分数好低的,比起班内其他同学来,不好意思说出来。我以为只有500多分,哪知她说是611分。
说实话,我当时有点好笑,也有点无奈。这就是我们的学生!
他们仅仅只看到了分数本身,而没有看到自己的全方面发展的素质。而且611分绝对不是一个低分,为什么不可以抬起头来大声地自信地与其他同学一样说出自己的分数?为什么要自卑?
于是我想,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需要看重分数吗?
想了很久,我才想清楚,在现在的中国,确实分数决定一切,什么样的分数考什么样的学校。综合素质远远不能大于最后一次高考的分数的。
如果高考不变,高考的录取方式不变,那么教育永远也不可能脱离应试的路子。
3.各种考试
于是,为了那最终的高考的分数,我们才有了乐此不疲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我们才有了铺天盖地的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
我有时候都奇怪,为什么新华书店里围在教辅前的学生永远是最多的,为什么文学、历史、艺术等专柜前的学生寥寥无几?后来我知道了,噢,原来这些东西与考试无关,无用的东西永远是无用的。我们的教育大多为“有用”而生。
我们的家长送小孩学钢琴、二胡、舞蹈、画画,也不过是追随大潮,因为别人的小孩都这样,自己不这样不行。可以说,家长也在考试,考的是另外一种试卷,家长与小孩一起在那张考卷上涂涂画画,把教育的白纸添几道歪七扭八的黑线。
三、从老师看教育
质问了招生和考试,我转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的,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以往,我可以对考试一笑了之,我可以无视平均分、及格率,我按照自己的理想在构建自己的家园,然而现实让我很难不把这些东西拿起来,到现在,我甚至说:扎扎实实搞几年应试教育,然后再说!
然而,我发现即便我一个人宣告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我依旧发现很多老师连应试教育都不知道搞。我感到沉重的无力。我甚至感到很多老师不配当老师,无论人品还是教学水平都让人不敢恭维。于是,有了以下的思考。
1.工作态度
我们很多老师总说自己累,改作业、备课、做学生工作,我承认,这些是很累,然而我也发现很多老师在上班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炒股,可以兴高采烈地玩网络游戏,可以三五成群地看NBA直播……
有时候在办公室听见有的老师说没有事做,我都觉得奇怪。没有事做,是个什么概念呢?备好了课,改完了当天的作业,辅导了需要辅导的学生,就是没有事做了吗?于是我明白了,我们很多老师并不知道主动去找事做,主动找事做那叫“傻冒”。
比如把以前的教案拿出来再看看,回想一下当时上课的情形,想一想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比如拿几套高考试卷来,仔细研究研究,对比对比,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门道;比如仔细分析一位学生从开学以来对本学科的学习程度,如何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怎么进行有效辅导……
然而我们的老师很少能这样去想,总觉得把眼前事做好就行了,却不知道工作是需要自己向深层探索的。我们很多老师总希望自己能轻松一点再轻松一点,或者认为每个月只拿那么点钱,那么拼命有什么用。
很多老师上完了自己的几节课,拍拍屁股走人,学生想问个问题一天也找不到老师的影子。很多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就是一个大大的“勾”,明明错了,也还是一个“勾”。很多老师连备课也不认真,凭着经验忽悠学生……
假如我们老师对教书再认真一点,对待学生再用心一点,我们的教育将会怎样?
2.向上精神
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早就提到的问题,“教师的自我放逐”的问题。
现在,我们有很多老师就在自我放逐,不思进取,不愿上进,甚至看不得别人上进,等到别人有了点成绩,又满怀嫉妒地说那是别人运气好……
在论坛上,我接触到了很多上进的老师,但我们周围更多的,是不读书的老师。早几年就有人说,学生拼命读书,教书的老师却不读书。是的,现在的老师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更别说专业素养的提高了。
如果教书的老师都不提高自己,怎么能提高学生?我想不出。
3.领导决策
应该说这个在前面已经涉及了,长沙的教育政策现在让人有些看不懂,但那似乎离我还有些遥远。我想说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这或许更直接点。
每年高三时,学校总要重新安排人事,但每次人事的安排总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比如说这一次吧,一位女老师听说自己被撤掉了,忍不住委屈地哭了。我也觉得奇怪,如果说当班主任,她带的班常规分数并不低,如果说教书,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所有的学生都对她满意。据说领导说她有点“浮躁”,于是撤掉了她。我不知道这个“浮躁”究竟指的是什么。
我无意说什么,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学校或许真的成了某些人的学校了。
写了这么多,发现自己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而随着笔端的展开,越发感到了彷徨与迷惑。然后,我只能聊以安慰地对自己说,不要想那么多,好好做好自己,然后再说!或许这正是很多人想看到的,他们的嘴里常常说:教育者不要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满腹牢骚,教育人应该想法单纯,好好地做老黄牛!
原帖地址:
http://bbs.liuxuepaper.com/cgi-bin/topic.cgi?forum=23&topic=1023&replynum=last#bottom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