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对冰心早期爱的哲学再解读(网友来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对冰心早期爱的哲学再解读(网友来稿)
wy198468@liuxuepaper.com
引言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一九○○年十月五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冰心‘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于是从1919年发表作品开始,已勤奋写作了近80余年,这样的持恒和毅力着实令人敬佩。特别是小说《超人》,诗歌《繁星》、《春水》,散文《笑》、《寄小读者》、《往事》等早期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爱的哲学”精神本质,为中国新文学初期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到底该如何评价冰心“爱的哲学”?在当时却引来颇多争议,褒贬不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黄英(阿英)首次提出了“爱的哲学”的概念,概括了冰心早期创作的核心内涵,但在思想上却错误地认为“她的倾向是反封建的,但在她的观念形态中,依然有封建意识的残余,” “这样的存在是不会长久的,她的影响必然的要因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的丧蚀。”[1]“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最初的现实主义批评初步肯定了冰心用“爱”来解答人生本质的创作动机。30年代,茅盾的《冰心论》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判断标准,一方面肯定了冰心是关心社会现状、安慰人生的“好心肠”,另一方面则指出了“爱的哲学”在解释、改造社会黑暗现实方面的软弱与无力。以巴金为首的民主主义人士则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来批评,可喜的是这肯定了冰心作品中对人性关怀的正面价值,但遗憾的是这种肯定在冰心思想研究中没能占据主导地位。
新时期以来,对冰心“爱的哲学”的“平反”是从政治层面开始的。冰心研究在创作思想、艺术研究、创作心理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首先在创作思想上,批评者们陆续提出“爱的哲学”、“母爱文学”虽“并不代表革命的主流”但它“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潮流不是相悖而是一致的”。[2] 80年代后期,批评界就逐渐开始以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冰心的创作。有的批评者认为冰心的创作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对“老庄哲学思想”、孔子“仁爱”思想、以及孟子思想都有所吸收,并且还对冰心创作特有的的女性意识、妇女观、家庭观等领域都有所研究。其次在艺术研究方面,对冰心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最大的贡献就是“冰心体”的提出,之后的方锡德进一步丰富了“冰心体”的内涵。最后在创作心理方面,批评者们将冰心的思维、情感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规范来研究,得出了新的评论——范伯群、曾华鹏将冰心的情感特征归结为“涌溢的潜流”。[3]孙歌认为“冰心小诗无可替代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们暗示了五四时期人本主义精神之外的另一个层次,即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所表现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4]方锡德说“冰心的散文就其本质来说,乃是诗情的散文化。” [5]……
从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在新时期以后对冰心创作的评价显然高于前期,采用的评判视角也比新时期以前更为全面、公正,在这里就不用多举例了。本文主要针对冰心早期创作评价中所存在的某些过激说法,如陈西滢说冰心的小说“一望而知是一个没有出过校门的聪明女子的作品,人物和情节都离实际太远了。”[6]蒋光赤则直呼冰心女士是个“小姐的代表”,说她“走来走去,总跳不出家庭的一步”[7]还有人认为“爱的哲学”宣扬的是“超阶级的母爱、童心”,是“和时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等等。试图从“爱的哲学”所形成的社会性,对古代传统思想的吸收,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几个方面,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冰心“爱的哲学”,还之以本来面目。
一、“爱的哲学”的探源
冰心早期的作品是以童真、母爱、自然和祖国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呈现了一幅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图。在冰心的早期创作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在作品之中显示的无处不在的爱。她爱母亲,爱孩子,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爱一切的一切,而归根到底蕴涵着的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博大的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条件的,是毫无保留的。“爱的哲学”是冰心对“五四”时期正处思考的一代的确切回答,也是冰心开出的济世良方。
“爱的哲学”贯通在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之中,是开启冰心作品的一把钥匙,在她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爱的哲学”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以爱、宽恕、忏悔和牺牲为内容,宣扬的是不分等级尊卑的博爱精神,并且很早的时候就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爱”不仅是五四时代的文化主题也是它所宣扬的现代人格精神之一,而且宗教与艺术很容易相通,所以许多作家都曾在创作中接受过基督教文化观念的熏陶,正如周作人所说的:“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 [8]冰心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感染。她十四岁进入北京贝满教会女子中学读书,四年后就读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协和女子大学后来并入燕京大学,而这几个学校都是教会学校。冰心学习并成长在宗教的氛围中,虽然基督教并没有成为她的一种宗教信仰,但其思想、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在没有我之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9]就连“地层如何生存,星辰如何运转,霜露如何凝结,枯杨如何开花、如何结果,……这一切,只为‘爱’。”[10]因而在长时间的基督教教义的浸染下,冰心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就必然受其影响,按冰心自己的话说:“又因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 [11]
“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我看到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12]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发现基督教之所以能对冰心的创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关键就在于冰心悟出了基督教所宣传的“爱”与牺牲是崇高而伟大的,他是在教人怎样去宽恕、爱护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是心灵与心灵的交往是不掺任何杂质的,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人的内在人性力量,达到内心的共鸣。因此冰心在作品中表露的是内心直白的语言,是直接与上帝在进行交流。
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
上帝呵!/即或是天阴阴地/人寂寞地/只要哟一个灵魂/守着你严静的清夜/寂寞的悲哀/便从宇宙中消失了。
——冰心《春水149》
“上帝”“光”这两个词语经常出现在冰心的作品里,而“光”则是《圣经》里的中心意象,也是上帝赐予人和自然的基本意义。例如在冰心散文《画——诗》里就有:在“四无人生,严肃的天室下,我深深第叩拜——万能的上帝,……我永远在你的座前,作圣洁的女儿,光明的使者,赞美大灵。”冰心认定基督教是博爱的宗教,从基督教的《圣经》中“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的里面,上当也住在他里面”等教义中,悟出人世的真理:“真理就是一个字‘爱’”。[13]
此外,基督教教义教会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要懂得避开烦恼和忧愁,向往安详而虚幻的天国,这一点也对冰心在创作中对现实的处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冰心极力宣扬爱,倡导爱,并不是她真的没有认识到现实中的黑暗与罪恶,冰心坦率地承认:“这只是闭着眼儿想着,低着头儿写着,自己证实,自己怀疑,开了眼儿,抬了头儿,幻象就走了!乐园在哪里,天国在哪里?依然是社会浑浊,人生烦闷!” [14]她只不过是想用天国的美好来抚慰受伤人的心灵,博大的上帝之爱也只不过是她的一个幻想而已。
基督教教义宣传的是拯救灵魂,要求信徒去爱人,甚至爱自己的敌人,把爱作为检验对上帝虔诚尺度的标准,从而达到人神合一。因此作为上帝的使者,冰心就是用文学作品替耶稣基督向人间苦难者传播爱的福音,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上帝之爱”、宇宙之爱的存在与伟大,并以此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
(二)对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吸收
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对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浓重的泛爱意识使冰心在“五四”纷至沓来的外来思想中接受了泰戈尔的以人类爱为主导的哲学思想。泰戈尔的哲学,是“一种泛神论的思想,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15]可说是“以爱为归宿,因他是以爱为全体的,以知识为部分的。爱是全体的,所以经过爱即能达到真理。” [16]泰戈尔认为生命起源的意义和价值就是爱,生命自存在之日起就是向着爱运动,进入爱之内的。泰戈尔在宣传爱的福音的时候说:“我们爱生命,实在是为了维护我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爱中融化、消逝,只有在爱中,统一与二元才不矛盾。爱同时又是一又是二。只有爱才同时是动又是静。在爱中,得与失和谐起来。”[17]
冰心接触泰戈尔是在“五四”运动后不久,1919年9月发表小说处女作《两个家庭》之前。那时,“我从书报上,知道了杜威和罗素,也知道了托尔斯泰和泰戈尔。”[18]冰心十分崇拜泰戈尔,在1920年8月30日晚上,她就写过一篇题为《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的文章,说:“泰戈尔!谢谢您以快美的诗请,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您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你的极端的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心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美感的诗词,都深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飘渺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19]在继这篇文章五天之后所作的《无限之生的界限》中,冰心借助与已故同学宛因灵魂的谈话,作出了一篇“爱”的哲学的宣言:爱是博大的,不是狭小的,应涵盖人和万物;爱是坚实的,不是虚弱的,能扩大自我以溶于宇宙,这是本真的泰戈尔的哲学宣言。从此,冰心就成了一位“爱”的哲学的自觉歌咏者。在小说《超人》、《悟》,诗歌《繁星》、《春水》,散文《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中,她就反复歌唱着以祖国、母爱、童真、大自然为核心的“爱”的主题。请看《春水——0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这首小诗就集中表现了冰心“爱”的哲学内涵,讴歌了母爱、童真和大自然。
总之,我们可以把冰心受泰戈尔思想影响分为三点:“首先,在冰心作品中,她是将母爱作为‘人类之爱’来歌颂的。在冰心看来,母亲是世界上‘真、善、美’的代表,是人类之爱的化身:‘上帝创造她,就是叫她来爱,来维持这个世界’。因此,对母爱的讴歌涉及到泰戈尔哲学中的第三种实在:个我与人类。第二,冰心作品所讴歌的自然与泰戈尔哲学中的第二种实在——现象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冰心1921年写过一篇散文《宇宙的美》,说‘只有自然的爱是无限的,何用劳苦功夫,来区分这和爱的世界’,并把‘自然的爱’称作‘宇宙的爱’。因此,冰心对自然的讴歌,是爱‘宇宙’的表现,表达了人和自然相和谐的愿望。这其实就是泰戈尔借助于‘爱’来‘维护我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思想。第三,冰心对于童真,不是将其作为人类之爱而是作为‘神之爱’来讴歌的。她赞美儿童‘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繁星•三五》),是‘光明’和‘真理’的象征,甚至认为‘只有小孩子的思想是智慧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三》)。这里,冰心显然不是从纯洁、本真等道德意义上来讴歌儿童的,而是受了泰戈尔关于最高实在——‘神’的观点的启示。泰戈尔认为,‘神’不是永远在天上,也不是只在庙里,而是在我们家里,‘神’一再生为我们孩子,是个‘永恒的儿童’。因此,对于‘神’的化身的儿童,冰心是以一种虔诚的宗教情绪来歌颂的。综上所述,冰心在本我与神、自然、人类三种实在的调和统一上全面接受了泰戈尔“爱”的哲学的影响,并以此回答了五四时期‘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20]
(三)家庭环境的熏陶
如果进一步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父母的爱心,变幻无穷的大自然,天真无邪的童年,都是冰心“爱”的哲学形成的重要因素。母爱、童心和大自然是冰心的内心宝藏,“母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1]
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离不开她优裕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冰心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感受达到特别的幸福与快乐。她在《寄小读者》中这样描述她的生活:“我的生命只有花和光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没有诅咒。”这就对冰心温柔、雅静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之役,具有爱国思想。他性情豁达,为人坦诚,不会用封建礼教那一套旧思想来束缚冰心的个性,而是理解与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种民主主义的文化心态,在当时自然是进步的,由此在家庭中就形成了宽松、民主的氛围。特别是在家庭的具体影响这个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她的母亲。冰心的母亲杨福慈非常贤惠,教育孩子也很有方法,给予冰心以极大的感染力,以至于人到中年她仍有这样的情感,特别是在1941年和1987年,冰心还两次写下《我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崇敬之情。从此,冰心就将母爱当作人类之爱来歌颂。在冰心看来,母亲是世界上真善美的代表,是人类之爱的化身,母爱具有神奇的力量和妙用。
1903-1904年,由于她的父亲奉命到山东烟台去创办海军军官学校,他们全家搬到了烟台。在冰心的心目中,有生命、有感情的大海成了她成长的摇篮,海赋予她博大的心胸和无边的智慧。冰心作为一个作家,“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当我从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海,我的心胸就会开阔起来,宁静了下去。” [22]海孕育了冰心无限的爱心,大海是冰心“爱”的哲学发源地。
此外,我们还有必要谈谈冰心的故乡福州,那里曾是理学重镇,讲慈孝、求信义、敬务实、重节操。福建外来户多,出去谋生的人也很多,这就养成了闽人浓厚的宗族乡土观与坚强的开拓奋进的精神以及乐于接受新知的品性。作为当时重要对外口岸的福州,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冰心在自己饱读古代典籍的同时,又读了不少新书和西方著作,再加上留学美国、旅居海外的经历,使她对传统的认同有着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正因为这样,她才能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融合入新知,追求博大与宽阔的胸襟,不可否认这是其“爱”的哲学得以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先天因素。
二、“爱的哲学”的体现
“爱的哲学”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它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愤懑,抒发了对美好世界憧憬之情。那么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呢?主要是由母爱、对儿童的爱、对大自然和对祖国的爱这四个部分组成的。正是有了这些诚挚的“爱”,才构成了冰心独特的“爱的哲学”,表达了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思考,寄寓了她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母爱
母爱是人的本能,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人类的天然感情,是母亲对于子女的真挚而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心集中体现,尤其是那种能理解子女、关心他们健康成长、有助于他们跨上正确的人生之途的母爱更是宝贵的。世界上“谁无父母”、“谁非人子”?在慈母悉心抚育中长大的冰心,从小就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她觉得母爱就像“滋润”小松的“白绒般”的大雪,“使人一心一念,神魂奔赴”。因此她的作品就充满了对慈母无限热爱的歌颂之情。
冰心最早歌颂母爱的作品是小说《超人》。作品主人公何彬本是个冷心肠的人,信奉尼采的“爱和怜悯都是恶”的哲学。他对周围的一切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好像世界上就只有他一人似的,终日苦闷、彷徨,可后来在禄儿的感染下他感受到了母爱,从而唤起了他对生活的激情,终于懂得:“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的,不是互相遗弃的。”通过对何彬思想转变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母爱的极力讴歌。稍后又在《烦闷》、《寂寞》、《别后》、《纸船——寄母亲》、《繁星》、《春水》等作品中,冰心又从不同的侧面,对母爱作了不同程度的歌颂,写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对儿女的抚爱,《春水》第105首诗里就这样写到:“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寄小读者》和《往事》等作品,则是从正面对母爱作淋漓尽致的歌唱。在《往事(一)之七》里,冰心把荷叶比做母亲,通过荷叶孤身支撑着雨点,勇敢地与自然界的风雨作战,竭力保护红莲的一组镜头,清晰地表现了荷叶崇高的品质,从而歌颂了母爱的纯真与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寄小读者》则是冰心留美期间以“一个热情忠实的朋友”身份写给国内小朋友的。在一篇篇情意绵绵的通讯里,作者直抒胸臆,从心灵深处对母爱写出了由衷的赞美,向小朋友们进行爱的教育,把爱当作是建造世界的纽带和动力。例如《寄小读者•通讯十》就是一曲爱意浓厚感人至深的母爱的赞歌。她坚定地认为:母爱是深厚的,因为“在我不承认世界上有个我的时候,她已经爱了我了”而且“我所知道的自己不过是母爱意念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母爱是无私的,“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时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母爱是长久的、永恒的,即使万象俱变,“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怀里……她的爱对于我,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母爱是广阔的、博大的,“不但包围着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这种至善、至诚、至美的描写,表露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赞美。同时在展现母亲的慈爱与女儿的痴情时,营造了一种自然、真实、宁静、祥和的氛围,就有益于感染小读者,唤起他们感情的共鸣,从而就更有利于小读者们懂得该怎样诊视母爱,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冰心认为母爱是一切爱的起点,哪怕是动物生物。她在《寄小读者•通讯十》里就热情讴歌了母亲的无私和宽厚:母亲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用她坚实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以为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在冰心看来,“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于是,在她的笔下又出现了由母爱生发开去的对人类之爱的颂扬。这类作品有《最后的安息》、《悟》、《寄小读者》、《离家的一年》、《爱的实现》等。在《最后的安息》里,惠姑与翠儿虽然是“贫、富、智、愚,差得天悬地隔,”但是,“从她们的天真里发出的同情,和感恩的心”却“将她们的精神,连合在一处,造成了一个和爱神妙的世界。”如果说《最后的安息》作者是通过两个地位、身份不同的小姑娘互相爱怜、同情的故事,来歌颂人类之爱的话,那么,在《悟》这篇被称为宣扬“爱”的力作中,作者则是通过两个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讨论“爱”的青年之口,间接地,然而又是毫不隐晦地阐明了“世界是爱”的观点,歌颂了人类之爱。于是,闭璧楼的同窗,疗养院的朋友,威尔斯利女大的师长,他们成了“爱”的体现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冰心生命中的创作源泉,冰心不惜用大量赞美的语言来尽情讴歌这万能的“母爱”,她说:“我只愿这一心一念永住永存,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颂扬这神圣无边的母爱!”[23]在冰心的心目中,母爱就是一个永恒、崇高、深远、厚重的话题,正因为有了冰心对母爱最真的感受,所以在她笔下的母爱才会被描写得如此美好,进而使得现代文学史中很少有作家能够超越她。其实,她越是歌颂母爱,就越是歌颂了舍己无私的奉献精神与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了人性的崇高与圣洁,坚强与勇敢。
(二)童真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队伍里,冰心可以说是对儿童关注与关心较为突出的一位。这体现在作品里,就是“爱的哲学”的另一个内容——对童真的讴歌。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二》)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冰心:《繁星•三五》)
“小孩子!/你可以进我的园,/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冰心:《繁星•一五》)
正因为童心是纯洁无暇、自然天真的,这就使得在儿童“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从而不由自主的使冰心百般眷恋着童年。请看那雨后古道旁,流水,绿水,湿烟,新月,一个孩子“抱者花儿,向着我微笑。”(冰心:《笑》)显而易见,冰心笔下的儿童之爱,是把纯洁天真的儿童真性情作为建构理想社会的一种精神力量,冰心对童真的歌唱,同样也表达着她对至真至纯的理想人格精神的崇尚。“婴儿!/谁像他天真的颂赞?/真当抛弃了。”(冰心《春水•一七九》),“婴儿,/在他颤动的啼声中,/有无限神秘的言语,/从最初的灵魂里带来,/要告诉世界。”(冰心:《春水•六四》),“揭开自然的帘儿罢!/艺术的婴儿,/正卧在真理的娘怀里。”(冰心:《春水•一四三》)。在冰心看来,儿童的纯真无邪,这是人格精神的高度净化和美化,这恰与世故、猜疑、戒备的“成人精神”形成强烈的反差,应该成为一种理想的人格,于是,她就在儿童与成人的对比中表达着理想的人格:“小孩子对老年人说:/‘笑吧,/跳吧,/世界多么有趣呵!’/老年人叹着说:/‘原谅我,/孩子!/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冰心《繁星•一○六》)。
在冰心的许多篇章中,儿童被描绘为天使,他们是“爱的哲学”里的天使,传达的是冰心本人的思想。“儿童之爱”代表了她“人类之爱”的理想。她的一篇散文《笑》就表达了这种从天使到儿童的转化过程:“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由此联想到五年前,古道边,一个孩子:“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24]冰心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25]在以后的一些文章里,她又反复地谈到了这个观点。她觉得和孩子们“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26]感到自己“认识孩子的烂漫的天真,过于大人的复杂心理。”她勉励自己“栽下平凡的小小的花,给平凡小小的人看。”[27]永远做小朋友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她还亲自提议北京《晨报副刊》开辟“儿童世界”一栏,亲自与儿童作交流,为儿童写了不少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的作品。例如《通讯二》中所写 “伤害”了一只小老鼠而引发内心忏悔的事情。依我们平常人的眼光来看,老鼠生来就是害物,“伤害”了又有什么可值得伤心的呢?可冰心却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将小老鼠人格化,从此对儿童进行了同情弱小,珍视生命的教育。同时冰心笔下纯洁的儿童世界也和圣洁的母爱一样,是用以拯救世界的力量之源。诗化小说《世界上有的是快乐有的是光明》中,天使一般纯净的孩子使青年顿悟到“世界上有的是快乐……有的是光明”,于是就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重新审视着生命的意义。在《爱的实现》中,两个“雏发覆额,眉目如画”的孩子给了诗人静泊似的精神安慰,使他能够顺利地进行创作。
《寄小读者》是冰心用心为儿童所编写的第一部作品,她把沿途经历、异域风光、民风民俗,以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用通讯的形式来与小朋友进行交流,以真挚、自然、朴实偶尔也带孩子气的话语创作了二十九篇精美的叙事、抒情散文。特别是在青山沙穰疗养院里,冰心还安慰自己在生病的时候不要装大人不妨做做小孩子,游山玩水也多半是自己一个人,于是在芍药花下,流泉湖边,山亭里埋下了许多纪念品,一时兴趣来了,又往往忍不住去挖开来看看,这难道不是儿童天真举动的再现吗?此外,不但是行动就连其思想也和小孩子一样发展思考,将护士比作乳母,将床当作摇篮,有时候睡不着就自己为自己唱催眠曲。可见,冰心从思想乃至行动都还保留着儿童天真的一面,这又是《寄小读者》所描摹童心的又一大特色。
冰心了解、熟悉儿童,善于捕捉儿童的心理,以自然、简洁的笔调,来写儿童世界里那种“不可思议的光,窈窕清谈的梦影”和“有生命、有人格的个体”的“一切自然现象”, [28]写出了花、草、云、水、鸟的世界,也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与活泼。在她的笔下,有想用一根长竹竿把地球戳个孔穴,好看看别后的姐姐胖瘦的小弟弟;有把小木鹿防进自己的小鞋子,一跛一跛走路的淘气的小妹妹;有在山下砍了些荆棘,将之埋在海边沙土里,天天去掘开看看变成了煤没有的六一姊和“我”……冰心笔下的儿童都是那样的天真无邪,无论是孩子们的行动还是言语,都表明作者对这一世界的接近、了解,表露出作者由衷的赞颂之情。
冰心对儿童的爱是真诚、纯洁、朴实发自内心的,表现出的是一种希望而不纯粹是女性对儿童的那种疼惜。
(三)自然
冰心在作品中宣称:“最难忘的是自然之美”[29]在她笔下,大自然既美丽又神秘,既是一个可心可意的美人儿,又是一片甘泉潺潺、香飘四野,是叫人留连忘返的仙境圣地。
湖光是这样的迷人——
“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到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级,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
花儿是这样的美丽——
“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采流光。当曲折的山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盖了的时候,我们就像坐在十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花浪,迅捷地向着出升的太阳前进。”(冰心:《樱花赞》)
山色是这样的幽静——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冰心:《往事•二》)
而且,在《最后的安息》中,“惠姑在城里整整住了十二年,便是自从她有生以来,没有领略过野外的景色。这一年夏天,她父亲的别墅刚刚盖好,他们便搬到城外来消夏。惠姑喜欢得什么似的,有时她独自一人坐在门口的大树底下,静静的听着农夫唱着秧歌;野花上的蝴蝶,栩栩的飞过她的头上。万绿丛中的土屋,栉比鳞次的排列着。远远的又看见驴背上坐着绿衣红裳的妇女,在小路上慢慢的走。她觉得这些光景,十分的新鲜有趣,好像是另换了一个世界。”
作品的景物描写极富有特色,既符合人物个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当小说写到惠姑离开久住的繁闹城里来到乡间时,语言是欢快、明朗的,而什么农夫的秧歌,野花上的蝴蝶,万绿丛中的土屋,穿红戴绿的妇女等,就构成了一幅新鲜有趣的图景,使小惠姑欢喜不已,进而感到“好像是另换了一个世界”。
此外,这里还有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为与自己精神相通的朋友,自然景物给予了冰心朋友的真情;这里也有把自然作为具有母性情怀的人格化形象,自然就具有爱,能够协调人类嗔怨,使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本质特征;这里更有把拟人化了的自然景物白莲的“亭亭傲骨”与向日葵的低头作对比,来表明冰心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带着人的尊严,具有人的自傲与自强。……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冰心:《繁星•一》)
“儿时的朋友:/海波呵,/山影呵,/灿烂的晚霞呵,/悲壮的喇叭呵;/我们如今是疏远了么?” (冰心:《繁星•四七》)
“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类的嗔怨。” (冰心《春水•四九》)
“向日葵对那些未见过白莲的人,/承认他们是最好的朋友。/白莲出水了,/向日葵低下了头:/她亭亭的傲骨,/分别了自己。” (冰心:《繁星二》)
自然风光固然美不胜收,但真正使冰心为之倾心的却是那伟大而浩淼的大海。海在她看来,有许多的特色。每当她坐在海的面前,海总会把她的灵魂唤醒,她也总觉得海是那样不尽的“庄严”、“伟大”。只要一提到海,她总是不可避免地“快乐充溢,怡然而笑”,她把海与湖相比,说:“海好像是我的母亲,湖好像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在现在。海是宽阔无际,不着一字,她上午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湖是是红叶绿枝,有许多衬托,她的爱是温和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30]在这里,冰心把海当作母亲,可见她是多么的爱海啊!从而也使她更加的热爱大自然。
(四)祖国
对母爱的颂扬,对童真的讴歌和对大自然的赞美,是冰心早期“爱的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了她早期创作的基础。可是仔细研究“爱的哲学”,爱祖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使是那些回忆亲情、颂扬母亲、赞美童心和大自然的篇章,字里行间也都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换句话说,凝聚在冰心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情结。
其实,冰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小就培养起来的,父亲曾经作为“威远舰”上的枪炮二副英勇地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经过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因而她对祖国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和寄托她的爱国情怀是必要的,同时这也和祖国的命运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冰心自己就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道路。”[31]
在时代的感召与父辈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她开始用文学的形式来探讨人生,暴露社会黑暗,尝试以人生问题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斯人独憔悴》是她最初写的问题小说,是从侧面谈爱国问题的。在这里,冰心写了两个爱国青年与他们父亲的矛盾,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心声。接下来的《三儿》、《去国》、《两个家庭》、《往事》、《一篇小说的结局》等作品,都十分鲜明的表现了爱过主义思想。《去国》表现了英士无法报效祖国而产生的惆怅与愤懑;在《一篇小说的结局》里,冰心借人物之口喊出了“我爱我的祖国”的振聋发聩的声音。等等。
《寄小读者》里的许多篇章,都生动地记录着冰心这种对祖国的深沉的爱的情怀。当她离开了祖国身处到处是“‘新大陆’的意味时,却有‘仰首欲攀低首拜’,可爱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国之思。” [32]当她在赴美国途中,在日本看到展览馆陈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战利品时,她就会热血沸腾;当外轮上的中国船员向他们这群出国留学的青年诉说自己遭受外国人歧视的遭遇,并还鼓励他们为国家争气时,她就会身受感动与鼓舞。在美国读书期间,冰心也不是沉溺于其奢侈的物质享受,而是时刻都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如《往事二》的第六篇,就记录了冰心在美国看月的情景。农历八月十四夜,她偶然看见了一轮明月,就使这位异乡客陷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了。中秋这天,同学们邀她去湖上泛舟,可因为天色朦胧就使得原本怕见月的紧张感一晃而逝,反觉高兴。可没想到在十六夜里,在走访同学时却被猝不及防地拉去看窗前明月,而这月色又给她惹来一场病。通读这篇作品,你会感到在字里行间里所流露的是满满的思乡旋律。当学满归国,轮船刚驶入中国领海时,她就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回国后,冰心被祖国的社会现实所震惊,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冲突,她要求社会变革和进步却因为对这个社会的失望而不知该如何下手,陷入了矛盾与苦恼的境地:“指点我罢,/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子,/要寻觅隔水的窝巢。”(《繁星六三》)“我的心呵!/你昨天告诉我,/世界是欢乐的;/今天又告诉我,/世界是失望的;/明天的言语,/又是什么?/叫我如何相信你!”(《繁星一三二》)。
如果我们把冰心“爱的哲学”比喻为一窜璀璨的珍珠,那么,爱祖国就是一条金丝带,将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一颗颗地窜连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闪闪发亮。
三、“爱的哲学”的再解读
冰心从最初的创作问题小说到最终确立“爱的哲学”这一创作母题,前后共经历了七年的时间,即1919年到1926年。由于当时中国正值“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烈,所以一向以“爱”为主旨,倡导以“爱”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定的“爱的哲学”,在这一时期里,一直没有得到公正、历史、唯物的评价。陈西滢说冰心的小说“一望而知是一个没有出过校门的聪明女子的作品,人物和情节都离实际太远了。”[33]蒋光赤则直呼冰心女士是个“小姐的代表”,说她“走来走去,总跳不出家庭的一步”[34]还有人认为“爱的哲学”宣扬的是“超阶级的母爱、童心”,是“和时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等等,“爱的哲学”始终被置于受审判、被践踏的地位。这些批评许多是从社会学的立场或是政治角度直直地去判断其思想正确与否,这就必然不会给冰心这种“爱的哲学”以更高更准的评价。
一定文化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分不开的,应该看到,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时代基础的。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进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常常以“爱”来改变人生、改革社会,这就恰恰切合了自幼在爱、自由、民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冰心的本性,一拍即合,最终在时代思潮的感召下,形成了“爱的哲学”的全体系。
由于“爱的哲学”宣扬的主旨是爱,因而这使得冰心早期作品里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人道精神在我国古代思想中早已存在,如:孔子、孟子的“仁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了“五四”时期,人道主义又与科学、民主、爱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当它在受到批评、指责时,仍然得到了一大批青年、知识界人士的肯定与热爱。如此看来,如若中华民族对“爱的哲学”等人道主义多一些褒扬,而少一些战争主义思想,或许,中华民族就不会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可见,人类精神取向是不能失衡的,冰心正是以她的弱小的女性之躯,肩起了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的平衡,“五四”精神中因为有了冰心,才使它显得丰满而亮丽。
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因为“爱的哲学”宣扬的是广博而神圣的“爱”,所以当她在看待一些政治事态时,冰心就往往会用“爱的哲学”来解释。例如,作品《国旗》的主题思想就是借中国小孩之口说出的:“他也爱我们的国,我们也爱他们的国,不是更好么?各人爱各人的国,闹得朋友都好不成!我们索性都不要国了,大家合拢来做一个国。”冰心就是幻想用这种无国界的“爱”来乞求祖国的“安宁”,希冀用“爱”来解决一切而不是运用革命或是其他,这时“爱的哲学”已经在这位小资产阶级作家身上表现出了局限性——她弄不懂造成社会现实与自己理想所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她认为社会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由于人心不好所造成的。因此,“爱”在冰心的作品里就成了万能的钥匙,社会的避风港。当然冰心自己也深感矛盾,一方面不满封建制度的腐朽,而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光明之路,作为“爱”的信使,她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向前走”。
作为救世甘霖的“爱的哲学”,其主旨是爱、是博爱,主张用爱来融化仇恨,让爱来感化人们的心灵,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从整体上讲是不切实际的,但试想一下,如果全人类都失去了爱与真诚,不再爱祖国、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我们的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不会向前发展。
其次母爱、童心,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当一个母亲还在孕育孩子时,就已深深的爱着他,当孩子出生时,这种爱就变为了一种偏爱,而不只是把他作为本阶级的一个成员来抚育。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鲁迅之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无不体现着人类之爱。父母之爱自人类之始就已存在,然而作为统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却对人际间各种关系做出了明确而深严的规定,晚辈就只能绝对的服从于长辈,而长辈对晚辈的爱也只能遵从于道德礼教的规范,因此那些以维护礼教所做出的种种清规戒律就像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各辈人的身心和情感。值得可喜的是,冰心所描绘的母爱强调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体贴与理解,不是压制他们个性的发展而是帮助其个性的成长,显然这就冲破了长幼两代身上封建意识的束缚,显露其人类固有的淳朴天性,这无疑也增加了人们反礼教的自信心。此外冰心在作品中还极力描写母亲的慈爱与儿女的痴情,展示的是一幅幅自然、温馨、幸福的画面,令人受到感染、启示——母爱是诚挚无私的,互爱比冷酷无情、虐待弱小或是相互排挤都要可贵得多。从而使人鼓起勇气去追寻一种新的人际关系,难道这不是对封建礼教的抵制吗?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冰心对母爱的倡导,其实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愿望的展露,是与“五四”潮流运动的要求相符合而不是相违背。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在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母爱”会受到阶级性的制约。同样是“爱”但怎样去“爱”,其实这就包含了复杂的社会内容。例如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就是建立在阶级基础上的。所以,歌颂母爱的纯洁、无私、伟大,是无可非议不分阶级的,是人他都有爱。
“关于童心,指的就是儿童的思想与感情,它是天真、纯洁、美好的,然而又是幼稚、无知的。作为儿童心理的自然状态,如同母爱一样,它的产生是必然的,所以鲁迅、郭沫若也都十分注重儿童的教育、培养问题。冰心则以复归的童心写出了充满‘童心的、美的、然而有其真实性的梦’的世界,达到了作家与作品中孩子的两个‘真心’的融合,在梦中给他们爱。冰心这样来写天真、质朴的‘童心’并没有坏处,看来问题的关键不是作家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如何写’产生的问题归结到‘写什么’‘问题上,更不能因‘写什么’而无视作者‘如何写’,那种限定作家写什么,忽视作家如何写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只有既看到作家写什么,又看到他如何写,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对其作品做出比较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35]
在冰心先生去世后,报刊上就发表了大量回忆性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将冰心与鲁迅进行比较,说他们是一种“互补关系”:“鲁迅代表了新文化中阳刚的一面,冰心则代表阴柔的一面;鲁迅是一柄锋利的社会手术刀,冰心则是慈爱灵魂的布道者……如果说鲁迅是荒原上的战马,冰心则是河边的水车,她继承的是中国文化中娴静的部分,依靠的全是自然的力量,浇灌心灵沃土;如果说鲁迅是以超人的力量肩起历史的闸门,冰心则是与不动声色中发掘世道人心”。[36]冰心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高度,鲁迅先生是把人性、真理、社会中丑陋的东西赤裸裸地剖开了给你看,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冰心先生则是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给你展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使人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变得纯洁。
“爱的哲学”,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哲学、思想概念,而是始终贯穿其文学中的创作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使得冰心成为“五四”时期和“五四”之后富有个性的一位作家,正如茅盾所说:“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属于她自己”。所以,当我们在看待冰心先生的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因为某些局限性就对她的作品做简单化的一概否定,因为它仍有起着积极作用的一面,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结语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了冰心早期的创作历程,以及蕴涵在作品中的冰心特有的对“爱”的表达方式。那是一种对爱很自然很朴实的描述,它会让你远离尘世的喧嚣,也会让你摒弃战火的硝烟,
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感染并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构建一个用“爱”来支撑的和谐社会。如果说这种观点用在当今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里,那绝对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当时特定的环境里,却受到颇多争议。所以当我们在看待其作品时,要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用辩正的思维来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也要看到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能对其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冰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阿英.谢冰心小品序[A].冰心研究资料 [C].范伯群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01
[2] 乐齐.试论冰心的“母爱文学”[A].载新文学论丛[C].1982.
[3] 范伯群、曾华鹏.论冰心的创作[A].载文学评论[C].1964.
[4] 孙歌.静穆而忧伤的女神——读冰心的《繁星》、《春水》[A].载诗探索 [M].1987.
[5] 方锡德.论‘冰心体’[A].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第1版. 1992.
[6]、[32]、 [7]、[33] 毅真.闺秀派的作家——冰心女士 [A].范伯群编.冰心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6-357.
[8]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圣书与中国文学[A].岳麓书社,1989.转载于二十世纪基督教文化[M],王本朝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96.
[9] 冰心.繁星•一二0[A].冰心名著欣赏[M].浦漫汀主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26.
[10]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冰心研究资料[C].范伯群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1]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冰心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2.
[12] 冰心.我入了贝满中斋[A].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王本朝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6.
[13] 冰心.春水•自序[A].冰心研究资料[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1.
[14] 王希和.泰戈尔学说概观[J].东方杂志[Z].第20卷14号.转载于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21卷.
[15] 季羡林.泰戈尔的思生平与创作[J].社会科学战线[Z].1981.转载于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21卷.
[16] 冰心.冰心散文集第3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7] 冰心.冰心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18] 、[19]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A].记事珠[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2.
[20].秦林芳.泰戈尔哲学思想与中国现代作家[A].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2000第2期.
[21]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九[A].冰心集[M].贾焕亭编注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182.
[22] 冰心.我的童年[A].记事珠[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1.
[23]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A].冰心集[M].贾焕亭编注.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125.
[24] 冰心.笑[A].冰心名作欣赏[M].浦漫汀主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1.
[25][27]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冰心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4.37.
[26 ] 冰心.冰心全集•自序[A].见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M].北京:北新书局.1933.1.
[28]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J].沫若文集第十卷[M]. 转载于马璧玲.试论冰心“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205.
[29] 冰心.冰心散文选•通讯九[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1.
[30] 冰心.冰心散文选•通讯七[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
[31] 冰心.冰心传略.冰心研究资料[M].范伯群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
[32]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六[A].冰心散文选[M].卓如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5.
[35] 马璧玲.试论冰心“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著.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205.
[36] 祝勇.独行的冰心[A].中国青年报[N].1999.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