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最后的乌托邦——浅论西川诗歌的生命意识

时间:2012-05-14来源:liuxuepaper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liuxuepaper.COM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最后的乌托邦——浅论西川诗歌的生命意识
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最后的乌托邦——浅论西川诗歌的生命意识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最后的乌托邦——浅论西川诗歌的生命意识


[摘要]: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 在日益物质化、世俗化的现实境遇中以“纯粹的诗意”关注生命,关注灵魂、关注精神,从打造精神生命、净化精神生命、认可精神生命等方面揭示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本文将具体分析、梳理了西川诗歌创作的各个阶段的精神指向, 并由此彰显其诗歌的思想意蕴和价值。



[关键词]:西川 诗歌生命意识



西川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以前为学徒期,从《秋声》到《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他迅速完成了对诗艺的锤炼,确立了宁静、克制、优雅的诗风;1986-1992年为转型期,稳定的“西川体”被“纯诗”写作倾向替代,关注知性; 1992年以后他的语言发生巨大变化:不和谐、黑暗、理性、非理性、哲学众声喧哗,歌唱性、叙述性、戏剧性合一,风格渐趋成熟。



一、诗歌风格的形成

西川前期的创作, 纯净、优雅、节制而富于贵族色彩, 拒绝了生活的肮脏和阴影, 语调高昂有力。西川早期的代表诗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有陈子昂式的孤独和苍凉感。它语言的清澈、叙述的流畅和情感的深邃给人带来了的宁静、神秘与震慑。这首诗和海子的《在德令哈》同样是写青藏高原的小镇, 海子在德令哈的星空下体恤的是自己的孤独, 而西川, 在这里用平静的眼光接受空旷夜晚对他的神秘赐予。统摄全诗的是那一特定时空的神秘感, 面对这一“神秘”, 我们显然“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 听凭它的力量将我们穿透”。诗歌的文本结构给人以整饬之感,“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就给人一阵淡淡的悲哀,除了表现出车站的小,还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整个诗作的叙述语气非常沉静, 充满敬畏。前八行通过对虚置的“你”的低语,使一幅宁静的神性画卷呈现,第九行出现“我”,之后隔五行出现“我”,又隔三行出现“我”,而“你”只是被虚设的对象,“我”也只是作为这“神秘”景象的旁观者,只是作为一种背景的必要对应物而出现。于是最后一个“我”,作为情感的承担对象,出现在被无限扩大的空间中,给读者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空间扩张效果。“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则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时间感,贯穿着过去和未来。“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则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有点纷乱的感觉,但是又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的确, 西川诗歌是精神世界的坚实凝定和清晰显影, 是精神生命的响亮宣言、是灵魂心性的坚硬造型。在其诗歌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用无穷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垒筑起的心灵高地, 在这里,你可以俯看一个广阔的空间,体会生命给予我们的冷静以及神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源自每一个“自我”。诗人在打造、丰富、净化精神生命,感受精神启示、吸取精神营养。在西川的诗歌里, 我们难以感受来自当代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的展示与诱惑, 他的写作似乎对当下的日常景观进行了现象学的“搁置”, 对自然、爱、道德等传统主题却有了新的认识。这既显示了诗人博大的宽容与悲悯的宗教情怀, 又显示了诗人对宇宙本体的追寻。



二、诗歌风格的转型

中期的诗歌集《汇合》代表了西川的诗歌风格,分《雨季》、《挽歌》、《造访》、《激情》、《哀歌》、《远游》六个部分。从《雨季》开始,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与记忆混生。西川曾透露他对于隐秘知识:秘传宗教、《奥义书》、《七克》、炼金术的热爱,同时对《圣经》、《古兰经》和佛教经典的热爱。《雨季》的独特性在于用《圣经》和《埃涅阿斯纪》这样的预言的言说方式说出了过去的事。这种结果造就了一种神秘和古老的语言方式,进而使诗歌主旨指向时间和意志的源头。作为长诗《汇合》中的第一部分,《雨季》采用了数字“7”这样的神谕式结构,以此造成一种心理的秩序感。在《雨季》里,借助于知识,西川构建了一系列诗意的乌有之乡。“这诗句描写的是我的季节”,知识意义上的乌托邦,是基于一种对逝川的怀念。“喧嚣与骚动被镇压在律动的宇宙整体之下”,这里包含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于是那其中的一个经过早秋的激动,开始步入第二个晚秋”,秋气横在了西川面前,有着时间流逝的疼痛。“只有这金枝不会霉烂”,“它是穿越时间之门的钥匙”、“从而达到那永恒的、圣火燎烈的城市。”这是对彼岸时间的追逐,“你眼要闭上,你必得双手合十”这是对自然神性的敬畏和对逝去神性的叹惋和追逐,成为一种仪式而接近仰。“他将向你讲述天国的笑话,并送给你一把藤杖和一把钥匙”这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追求最后的虔诚。诗人企图借助存在的或不存在的鸟兽及其他奇异之物来为我们组织起超凡的特性,使之越过边界,抵达不能抵达的地方……如同金字塔铭文、埃及的和西藏的《亡灵书》一般,终极知识的诗篇为灵魂提供了一种航程、一条船或一条空中之路”。

而《挽歌》题曰“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经验第一次进入了西川的诗中,并和死亡、生命、终极紧密相关。 “用梦说话,用水中的姓名与我们作伴”这句话反映出梦和影的斑驳的区别,是对虚幻和真实的的迷茫。“你的血溅洒在大街上”、“尸体被轻轻地该上白布,夏季的雪”、“一具没有未来的尸体享受到刹那的宁静”这些意象直面死亡的真相,诗人试图探讨埋藏在生命下面的终极的追问。“我将修改我这支离破碎的挽歌”、“让它为你恢复黎明的风貌”,诗人还是希望可以揭示真相,将逝去的事物歌唱为永恒。

西川说:“衡量一首诗的成功与否有四个程度:一、诗歌向永恒真理靠近的程度;二、诗歌通过现世界对于另一世界的提示程度。”这西川,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代表诗人, 在精神世界里苦苦地让精神结晶成“知识” , 又把“知识” 抽丝成诗句, 从而在物质世界膨胀发酵、亢奋激越以至于携带着大量诗歌。在这个世界日趋物化、世俗、肉欲的时候, 西川试图维护着其精神生命, 捍卫着其诗歌的精神品格。从“疗救心灵”的意义上说,《汇合》对西川的个人意义极为重要。《汇合》的创作时间自1985年3月至1995年5月,横跨西川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其间经历了“西川体”的确立、突变的个人际遇和剧烈的社会转型,为后期代表文本《致敬》的诞生铺好了道路。



三.诗歌风格的成熟

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一系列“诗人之死”的事件对西川的影响比较大,西川因好友身亡等重大“事变”和其对时代气象转变的敏锐捕捉而做出的富有勇气的变化。以《致敬》、《厄运》和《鹰的话语》等体积庞大的作品为代表,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同时,“非诗”成分的加强。诗歌一改早期清丽整饬的体式感观,呈现为一种蓬松而参差的“冒犯”感。西川被迫重新审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个人与诗歌的关系。

《鹰的话语》这组诗被西川认为是他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 堪称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同时也被认为是流露出了他的“精神隐私”的作品。诗人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的独特认识。作品从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背景取得借鉴, 面向历史和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的反讽式的观照。诗人西川通过这组《鹰的话语》, 以奇形古怪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趣味性的叙事倾向、强烈的荒诞感向我们晦涩地讲述了他的“精神隐私”。在这首诗中,语言的矛盾、语言的缠绕发挥得淋漓尽致。庞杂的句群与精简的短句交相混成, 既隐隐指向一个复杂、含混的主题意向, 又各自为政, 竞相发出桀骜不驯的声音。

“于是我避开市镇, 避开那里的糊涂思想, 追随一只鹰在大地上的阴影。在我避开那里的糊涂思想之后, 我了解了火焰和洪水猛兽的无情。”在那些城市上班族的眼里, 自然就是鲜花、绿地、新鲜空气的代名词。他们在疲倦于城市紧张节奏和庸俗势利的思想后, 渴望回归自然。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诗人告诉我们自然不仅有那些美好的东西, 还有火焰、洪水和猛兽。你要接受自然, 就必须也接受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它本身残酷的竞争法则, 而这些都是非常残酷和无情的。

显然理性逻辑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 在这种无可奈何的逻辑裂缝中, 我们看到了理性的尴尬, 真实的虚幻。除了死亡、宿命、道德和真实等生存哲学问题外, 诗人将其文学观也透露给了我们。关注日常生活, 侧目市井人生, 可以造就语言的无尽欲望和狂欢, 但是很难让诗人的精神漫游飞翔。因此“我将编订一本辞典”可以使人们在语言中释放自己, 并且能互相体贴与宽慰, 使整个世界不再陌生与恐惧。西川在反叛以往阅读经验的基础上所提供的富于独创性的写作, 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同时代乃至更为年轻的诗人。

诗人, 却是与大多数人相反的, 虽然他们也生活在物质世界中, 但他们所从事的是精神劳作, 操持的是精神器具和思想、情感以及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的语言, 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就是诗歌, 因而, 能时时刻刻意识到精神生命的存在, 能像关注现实、肉体、物质世界一样关注理想、灵魂、精神世界。在诗歌和道义之间选择平衡,是西川一直考虑的问题。他扬弃了之前的自我,不惟“与生活最大对称”,更使尘世延伸到了哲学、命运、理性的层面。更试图改变诗歌的界限,使之通向包容。



西川说:“我曾努力眺望海市蜃楼。我曾试图穿越乌托邦。我曾试图进入巴别塔。” 面对着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欲与灵、世俗与脱俗的纠葛,西川在心灵高地上生产和制造诗歌本身就是在打磨、出产精神, 而一首诗的形成便是一件精神物的完工、一个精神王国的落成。总的来说, 这种精神性可能是抽象意义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 也就是与“物质”性相对的“精神”性, 是“ 知识分子写作” 诗人们用以构筑、装饰其所谓“ 精神神化”和“精神乌托邦” 的那种精神性。在二十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西川以其令人惊异的创造力和对高贵而独特的诗歌理念的坚守,保持着极高的诗歌创作水准。同时,他拒绝自我重复,以陡峭的写作转变为表征,90年代以来的西川为诗歌界带来的惊愕、刺激,以及对新的写作阅读范式的思考,成了当下中国诗歌的重要议题,甚至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塑造了我们时代的诗歌气质。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最后的乌托邦——浅论西川诗歌的生命意识”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