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关于福克纳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关于福克纳
老实说,我对永外太刻薄了,但我并不认为这会有损他在网友心目中的形象,相反,还可以增加他苦心寻觅的青春荷尔蒙。我想,经过这种治疗,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柔嫩的台湾人真的长出一点腰子来了。
永外写福克纳的文章我没有仔细看,回贴太多以至于没好好看。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这里我要讲一下台湾人不知道的国内历史。新中国真正的文学,实际上是在1980年以后才真正露出水面的,是由一大群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发起的。有两个很不为人知的事实,一是这个时候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覆盖面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你的村子里有一两个高中生,村子里就会有一两个文学社团;二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的年龄之小,比现在的 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应该记得很多大学的少年作家班,比如刘亚洲所在的那个班)。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我认为是中国新文学最为旺盛的生命时期。
福克纳作品真正被中文翻译摆到书店里畅销,应该是88年89年那个特殊时期,但在这些前卫文学创作者那里,还要早一点,可能是85年甚至以前。福克纳影响了人们一些什么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对文学作品价值观的重新构建,从而产生了新的不受拘泥的叙事方法。以往从苏联继承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时间跨度和重大情节,从事件的开头一直写到结尾,重点刻画人物的突出形象和典型意义,脱离了这些,文学作品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比如静静的顿河)。福克纳却清晰地颠覆了这一点,告诉人们文学作品根本没有任何统一的价值观,它的唯一作用,就是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你自己认为有价值就够了。父亲和儿子把母亲的灵柩送回乡村老家安葬,一件没有任何典型意义的甚至称不上事件的事件,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对外界有影响的情节,福克纳把它隆重地记录下来 ——《我弥留之际》,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种隆重叙事的方式,并不是浓墨重彩地刻画矛盾制造悬念,而是细腻舒缓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不厌其烦的对话——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流。二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本身,从中发现可供叙事的素材。一件普通的农家私人送葬行为,在我们的每一个僻静的乡村里司空见惯,甚至无人关注,但在福克纳那里却变得非常重大而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因为它和所有重大事件反映的内涵是一样的——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反映生活本质的素材,并不需要是重大典型事件,也无须庞大的架构和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细腻思考你的生活价值观念,再用你自己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堂堂正正的文学作品。当人们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一大群年龄大小不分的作者就不约而同地在每一个角落破土而出了。
那么?到底福克纳认为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他的主张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广泛的不分年龄和阶级的人们的认同,从而使各种高贵低贱、重大渺小的生活经历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获得了同样的地位呢?这是福克纳对国内文学作品价值观做的最重大的重建工作。福克纳看待人生的观点主要是两点:一,人生就是一个忍受生活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内容都一样,就是忍受,这是生活的本质。二,支持人们忍受生活的精神力量来自于人的正义感、责任感、同情心、对亲人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不管是多么高贵低微重大渺小的人生,它的本质都是如此,没有更多的区别。这个思想放到现在来看,并没有多么高明,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特殊年月,在那些敏感的年轻群体之中,它产生的共鸣力量是惊人的,先觉者无疑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冲动,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大众启蒙。
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其实并不过分追求精巧的叙事方式,他们只是选择更加新奇、叛逆、符合自己心境的有某种独特性的形式而已,所以这些作品写法都不成熟,而且很多早期的锋芒作家很快就改行了,比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真正走入形式魔障应该在1990年以后,早期先锋派作家纷纷移情别恋,后来的作者在思想上找不到突破,只能无奈地捡起了西方的复杂破烂,聊以维持生计,一如永外正街的哲学。九十年代,各种形式新颖的外来品开始泛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但在思想上再无新的持续闪光点。任何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思想上的闪光,走向穷途末路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在当今时代的式微地位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受福克纳创作思想的影响而且成果丰富的早期作者,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个人:余华、苏童、叶兆言、贾平凹、阎连科,可能还要算上刘震云。从叙事的精彩程度讲,我最推崇的是苏童、叶兆言、贾平凹。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写的就是忍受生活,苏童叶兆言的文字就是手术刀似的平静地剖开展示平凡生活的细节,阎连科刘震云则特意挑选最鸡毛扇皮的小人小事来展示生活的无差别平凡。最有气质的无疑是贾平凹,他并不仅仅是学习福克纳选取一个特定地方叙事的方法,重要的是他领悟了福克纳的哲学,他真正找到了他熟悉的土地上的生活之美,他最大程度地吸取了福克纳作品中的精神神韵。要看贾平凹的小说,最好是看早期的中短篇,比如《腊月正月》和土匪系列。
写了这么多,我是想稍微细致地梳理一下我所经过的文化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外这类外来人所不了解的。人生就是忍受,这并不是什么新词,《圣经》的教义就是这么写的。福克纳精彩不精彩不重要,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异域生活感受,看他的东西,并不会有多少愉悦和认同感。真正精彩而令人难忘的,是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如何进行着的价值观变迁,来自于我们参与、观察、领悟本土作者告知我们的那些身边发生的生活,并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哲学永远要用感性去体悟,理性的文本,《圣经》的教义里应有尽有,福克纳的解读,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并不比《圣经》更精彩。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