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事迹(高三)

时间:2012-05-14来源:liuxuepaper.COM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liuxuepaper.com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事迹(高三)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事迹(高三)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事迹(高三)


据京华时报2月4日报道 央视昨天透露,《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跻身“10位感动中国人物”。
10位感动中国人物还包括: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
《感动中国2008年度颁奖盛典》由白岩松、敬一丹主持,将于5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里先介绍一下已经揭晓的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及事迹:
1.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北京奥运开幕式用情打动人
用写意的风格营造梦幻、浪漫的气氛,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人的情感,这就是北京奥运开幕式要表达意境。8月9日凌晨两点,北京奥运开幕后两小时,北京奥运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不顾疲劳,在第一时间走进了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的访谈间,接受了官方网站的独家专访。
  他告诉我们,用激情、浪漫、梦幻这些词 是对这台开幕式最好的描述。
  使用了一种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看得懂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特别美丽的中国故事,这是北京奥运开幕式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当场地那幅巨大长卷在厚重的古琴声中神奇出现,神奇打开的一刻,全场人为之震撼。这幅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是展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开幕式的演出从此开始。“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丝绸之路,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展示。这样的展示写意、浪漫,同时又很具体,四大发明等符号穿插其间,让人能够直观地领略中国文明的精华。
  张艺谋说,他并不奢望一个外国人看一场50多分钟的文艺表演就能立即了解多少文化息。但是在展现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表现方式上又不能自说自话,“别人完全没有感觉也不行”。所以要让外国人懂,即便是不能全部看懂,“让人家看热闹,也要感受到美,感受梦幻、浪漫和激情”。换位思考,中国观众在观看一台外国的大型文艺表演时,能够感受到“美”,感受到这个国家人民的浪漫气质也就够了。“因为文化的东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只要他今天晚上(感觉到)中国人能够制造美,中国人很棒,中国人表现了梦幻和浪漫、激情,中国人表现了他们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赞颂,就可以了”,张艺谋说。
  在整场文艺演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幕式团队希望用情来打动人,用中国人民的热情和纯朴来欢迎全世界的客人、赞颂奥林匹克的伟大。这样的愿望在下篇《辉煌时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下篇的演出中,除了“星光鸟巢”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关于现代中国的任何符号。张艺谋在开幕式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因为现在的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人们的追求,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几乎是相同的。
  张艺谋在做客官方网站访谈间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在整个开幕式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一种最本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所谓的本质就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开幕式出现的几千张全世界儿童的笑脸,这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能够让人一眼就能看懂我们想要传达的息,孩子代表未来。
  另外一个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阐述中国人民美好愿憬就是那个从头到尾围绕画卷所做的全世界最大的行为艺术,“一点不夸张,只有奥运可以使204个国家的运动员在一起完成一个作品”。张艺谋所说的这幅作品就是从演出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那幅“山川图”。这幅图画简单、明了,就是山川、大地和一个太阳和孩子画的笑脸,这个行为,包括绘画的过程和运动员用足迹最终完成这幅画作得过程,却都在直观地传递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色彩。
  正是这些写意的表达方式,和简单明了的演出内容,组成了一台激情、浪漫、梦幻的奥运开幕式。
2.唐山十三农民
唐山13农民自费赴湘抗雪灾 大地震曾受南方帮助
“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也应该去支援他们。”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村民宋志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月6日,也就是大年三十下午,宋志永与同村的12位普通农民一起,自费包车奔赴湖南,去帮助当地人民抗雪救灾,重建电网。
于是在湖南省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抢险救灾第一线,便有了一支由13位唐山农民组成的救灾小分队。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王加祥62岁,年龄最小的王金龙只有19岁。
昨天上午,燕赵都市报记者在东八里铺村见到了这13位村民的家人,也电话联系到了正在湖南省郴州市救灾的英雄。
南方雪灾牵动唐山农民心
200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方发生的罕见雪灾牵动着唐山众多老百姓的心。得知那里受灾严重,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村民宋志永再也坐不住了,他想亲手帮助南方人民抗击雪灾。“我也琢磨了好长时间,一直想怎么支援南方。腊月二十八那天我才决定,要自费到湖南去帮助救灾。”宋志永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他的倡议下,同村王保国、王加祥等12位村民也都决定和宋志永一起赶往湖南。
于是,他们租了一辆面包车,准备好了锹、镐等工具,准备大年三十出发奔赴湖南。
家人成为坚强后盾
2月5日,宋志永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张宁。
一听宋志永说这件事,张宁心里便咯噔一下。马上就要过年了,谁不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个大年,张宁当然不愿意丈夫大年三十远行。
“我一看她不太愿意让我去,就赶紧劝她”,宋志永告诉记者,“我和她说,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灾,我们当然要去支援他们。”张宁很快被说服了,开始精心地为宋志永收拾行囊。
“大年三十,从来都是一家人过团圆年,今年就少了一个,心里不好受。”宋志永的母亲汪淑珍说,“可是想到大地震时,自己的病还是上海医疗队医生治好的,今天儿子去抢险救灾,我不能拖他的后腿。”
13位农民年三十赴湖南
2月6日下午,宋志永拿着家里的3万多元钱和一封村里开的介绍,与其他人一起奔赴湖南。
“一开始我们还在考虑怎么去,因为铁路和公路都不好走。后来看了新闻才知道,高速公路已经通车了,可以开车去。”宋志永说,经过25个小时的奔波,大年初一,宋志永一行13人来到了湖南长沙。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长沙附近的抢险救灾工作已基本结束。于是,13个人在当地救灾指挥部门安排下,连夜赶路,大年初二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被当地抗灾指挥部编入一个由40余人组成的抗灾先锋队,帮当地重建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的电网。
小分队赶赴郴州抢险救灾
昨天上午11时55分,记者电话联系宋志永时,他正在距离郴州市100余公里的一座山上维修损坏的高压电塔。
小分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山区清理通往山顶电塔的山路上的积雪,并且将准备替换的设备运上山,将损坏的设备从山上背下来,平均每个人都要背二三十公斤的重量,一个小时打个来回。
宋志永告诉记者,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的山上工作,每天早晨5时30分起床,要一直工作到晚上7时许才能收工。最让13位农民不习惯的是,湖南所有的菜里面都要放辣椒。“太辣了,我们根本适应不了,有时候就自己买点方便面、火腿肠充饥。”宋志永笑着说。
为救灾8天花了近3万元
由于此次活动是自发自愿的,所以全部费用都由宋志永一人承担。虽然在出发前,宋志永从家里拿了3万多元钱,可是短短8天里,3万元已所剩无几,其中包括租车的费用,外加汽油钱、一行人的吃穿住用以及用药等。
13位农民义举感动郴州
昨天晚上7时许,记者又一次联系了宋志永,他们刚刚从山上下来,准备回去休息。
提起现在的工作,宋志永显得十分自豪。“整个郴州只有我们这么一支志愿者队伍。不论走到哪儿,老百姓都特别感谢我们,不停地对我们说谢谢,我们听了心里暖烘烘的,干活更起劲了。”宋志永说,“我们一定不辜负家乡父老对我们的希望,不会给唐山丢脸,要干到最好。”
宋志永说,如果不出意外,在正月十五以前,郴州市90%的用电将会恢复,到那时,他们一行13人就会赶回唐山过元宵节,与家人团聚。
3.武文斌
济南军区战士在灾区劳累过度猝死
6月21日,在都江堰市胥家镇抗震英雄武文斌烈士的灵堂前,各地群众敬献的花圈已达两千余个,数千民众自发来到抗震英雄武文斌烈士的灵堂前进行悼念。26岁的济南军区“铁军”部队炮兵指挥连二期士官武文斌,因连日救灾劳累,于6月18日4时45分牺牲。6月21日,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作出决定,为牺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某红军师实习士官学员武文斌追记一等功,并批准为烈士。中新社发曾宪平摄
济南时报6月20日报道 6月18日,济南军区“铁军”部队炮兵指挥连26岁的年轻士官武文斌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消息传出后,20日上午,都江堰十里八乡的群众走出帐篷,走出田野,走出厂房,涌向胥家镇,涌向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临时驻地,涌向了为武文斌设置的小小灵堂。他们送来的花圈、挽联、锦旗挤满了连队临时驻地胥家镇中心小学。感谢声、痛哭声、悼念声,涌动在一片悲壮而凝重的氛围里。
这是一座刚刚经历了灾难的城市,这是一座燃烧着希望的城市,这也是一座相互感动的城市……“英雄啊,你是为我们累死的呀……”灵堂里,两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哭倒在武文斌的遗像前。
据了解,6月17日5时50分,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82名官兵第32天的抗震救灾战斗又打响了。8时许,连队接到命令:炮兵指挥连移驻胥家镇,帮助当地群众搭建活动板房。武文斌所在班班长、二级士官姜春雷记得,武文斌是干得最多最累的同志,“他搭完排里的帐篷,又去帮忙搭建饭堂;丢下平整场地的锄头,又去安装晾衣场,忙得脚不沾地。”
19时18分,8车重庆支援的活动板材运到胥家镇钢圈厂,炮兵指挥连5个排70多名官兵在细雨中迅速赶往卸载。第一车快卸完的时候,夜色渐暗,连长李俊峰担心天黑后官兵割伤手,决定组织党员骨干抢卸。武文斌不是党员,他找到连长:“让我上吧,我保证和党员一样快。”武文斌爬上卡车就开始干,由于那辆卡车两边太窄,只能从车后上一个人卸载。
“他一个人负责给10多人传递,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连长李俊峰说,“我两次派人上去换他,都被他拦了下来。他总是说,‘让我再搬几块吧,我干过农活,手上茧子多,不容易被划伤’。”
等到炮兵指挥连卸载任务完成回到营区时已过了21时。战友们回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武文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要帮助灾区群众。
谁也没想到,悲剧发生了。次日凌晨2时40分,同帐篷战友宋国栋发现武文斌发出异常声音,呼吸困难,摇了几下没摇醒,立即叫来连长和卫生员,并迅速把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遗憾的是,这颗年轻的心脏,还是在4时45分停止了跳动。
在19名参与抢救的医学专家和医生联合签名的医学报告上写着:“死亡诊断: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引起猝死。诱因:过度劳累。”
4.北川县长经大忠
北川县长回忆地震后决策全程:“你别嫌我臭”
董倩演播室串场:5月12号汶川特大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人们知道汶川是这次地震的震中,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离汶川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北川,也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在地震之后的第二天13号中午,人们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了从北川传回来的地震之后的情形。在演播室做了两天直播之后,作为一名记者,我再也在演播室里坐不下去了。我想到第一线去,我想到北川去,经过了一番转辗,我和我的同事们终于到达了北川。
董倩北川串场:这里是北川中学,北川中学离北川县城大概是三公里的路程,由于地震把北川几乎夷为平地,所以县委、县政府也就把他们的办公室,临时移植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儿,就是北川县抢险指挥部。县长经大忠他在地震的时候,他正在做什么?他经历了什么?另外这些天最让他焦虑的事情又是什么?
  董倩:现在县政府基本上就已经搬到这来了。
  经大忠:县政府基本上搬到这地方了,然后做安排指挥布局的就在里边,其他的同志就集中在这一大块,就这儿集中。
  董倩:那就是说这儿很多人都是你的干部?
  经大忠:今天已经派得差不多了,基本上我们手边大概就是,平常这样就是一、二十个人,少的时间就是四、五个人在跑。白天干不完就是晚上干,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董倩:你希望他们给你收集什么样的息?
  经大忠:主要是一线的吧。你比如灾情,需要救助的息,物资供应的息,道路畅通,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的一些工作。
  董倩演播室串场:在采访经大忠的时候,他还特地跟我做了一次说明,他说,你别嫌我臭,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从地震发生之后到现在,我就从来没有换过衣服。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也不知道是谁的,我热了就脱,冷了就随便找一件套在身上。我想,这么多天以来,恐怕对于经大忠来说,也是因为面对摄像机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看上去是一个什么样子。地震发生之后,经大忠作为一县之长,和县委书记,马上就成为了这个县的主心骨。在外界根本就不知道北川的灾情有多重,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进入北川的情况下,在他们的镇定指挥下,北川迅速开展了自救。并且在黄金救援期内,救出了很多幸存者。
  董倩:地震发生以后,你第一件事做的是什么?
  经大忠: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在县委那边开会,我们在会议室里面,它是个单层的,是个厂房做的会议室改装的。当时发生了,我的感觉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两点二十八分,当时这个会议室有四、五百人,其中有两百多学生。
  (现场同期)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在5月12号下午2点30分左右。
  董倩:当您意识到地震的时候,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经大忠:当时第一意识就是这么多人怎么办,尤其是孩子,尤其是非常非常小的小孩,当时也没有考虑到地震有这么大,只是想到尽量少受伤,而且尽量不要让小孩受伤。因此我们在主席台上,就暗暗地跟这些小孩挥手,就说上面有地震,就这个样子叫他们跑。然后我们这边就这个样子,不要动,首先是不要动,不要自己拥挤,一拥挤,这个青年人肯定对小孩形成踩踏。结果挺好,基本上按照大人、小孩,还是比较有序、比较及时地,基本上全部撤离了。
  董倩:那等到稍微平静下来以后,你出去以后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
  经大忠:平静以后,我想地震过了以后就叫他们马上回来。毕竟还是倒塌一些东西,会议室里面烟雾缭绕的,看有没有小孩受伤,再去清理一下。然后我们走到旁边有个停车场,出来一看就令我非常震惊。
  董倩:看到什么了当时?
  经大忠:真是没想到,当时感觉到我们遇上了大地震了,不得了,不知道死伤了有多少人。所以那个时间我基本上是,我叫了两个人拔腿就跑,就顺着那个老县城跑了一圈,到了山上。
  董倩:跑到什么地方,你们想干什么那个时候?
  经大忠:当时就要看这个灾情,看这个情况,看还能有多少人能生还,多少能施救、多少能转移、多少人能分散,就做这个工作。跑过了就顺着我们今天这个土山这个上面,这么跑过去,然后又从这边,基本上把这个县就跑了一圈。
  董倩:地震发生以后,你想到的第一个人会是谁?
  经大忠:当时第一个人,我倒没想到哪一个人,没有想到哪一个个体。你比方说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或者是哪一个领导,或者是哪一个小孩,或者是哪一个群体。我最担心的是,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字幕)经大忠第一时间做出了决策
  经大忠:那么在地震以后,这个到底怎么办?可能第一你要想到就是撤离,不要发生衍生灾害。第二就是什么呢?撤离了、安全了。哪些地方安全,哪些地方不安全,马上就要施救。那么这个时间差就是半个小时,马上就要决策,你缓一下有些人就死掉了,他就永远都不能再回来了。第三撤离了群众在什么地方?朝什么地方撤离?当时我就选择了几个方向来疏散,一个就是北方。北方我们估计那边就是水要淹起来,走不通,那么就是南边。南边肯定也断了道了,没什么说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最后分析,南边可能下一步道路畅通,相对要容易一些,所以我们选择了南边,同时就组织、就撤,就向绵阳方向修路了。
  董倩:在当时地震的瞬间,因为你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你不可能马上去看老婆、孩子,不能看老母亲,那你要去看什么?
  经大忠:当时想来肯定就是很明显了,就是什么呢?学校这些重点地区,重点部分,因为它都比较集中。
  (现场同期)
  经大忠:你们到那个地方去,那儿有个收费站,平路的那个地方,这个样子上去。有没有村干部?基层干部有没有?没有,没有我跟你们说几个事情。一个就是上去以后,大概一个车只能坐四十个人。第二一个事情就是,你们一路上要听指挥,你们就听他的,这也不是一个办法是不是?上去以后,我们就通知指挥部,指挥部他就用车辆慢慢慢慢啊,你们等一下就把你们送下去。下去以后食品的问题、药品的问题、救援的问题都能够解决,然后我们下一步再研究好不好?大家都不要着急,一定注意安全。
  董倩演播室串场:我跟着经大忠县长,从设在北川中学的前线指挥部步行到北川的老县城。在这条路上,不断能够迎面遇到从山里面撤出来的,受灾地区的群众。这个时候经县长就会撇下我走上去问,你们从哪来?要撤到哪去?家里的东西带出来没有,身上现在还缺点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有的人就问,你是谁?这个时候经大忠往往不回答。我会替他回答,我说这是经县长,你们的县长。有个小伙子知道他就是县长,拍着胸脯说:“县长你放心,我们行。”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看着县长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这种一问一答,从中我看到了在经历过这场巨大的灾难之后,他们之间彼此任、赖的这种关系。而且我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那种希望。
  董倩:当时一切通讯手段都已经不行了,你怎么通知所有的城市里边的群众,到安全的地方来?
  经大忠:当时还要做三件事。一件事就是,我这个身边有干部就把他叫下去,沿途碰到了,教师碰到了、积极分子碰到了、明白人碰到了、碰到了认得的人、碰到了干部,就叫他们又去传。一传一、一传二、一传三、一传四这个样子,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向市里面报
  董倩:因为没有通讯了,报得出去吗,问题是。
  经大忠:只要还有命在,一定要向前冲!一定跟省里面,跟市里面要报,要派部队,这里面遭大灾、大地震了,死伤非常惨重。不准回,一定向前冲!再垮再塌都要先前冲!派了六批。
  (字幕)当绵阳市政府得到消息后,有关人员在两小时后赶到北川县,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5.消防队员李隆
河南人李隆当选“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
他和他的战友,除从地震废墟下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外,他还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3100余次,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抢救群众760余人……他让河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的省份
他,13年警营生涯;13年赴汤蹈火,13年军功闪烁。他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他,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3100余次,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抢救群众760余人。特别是在参与郑州高危烟囱救人、漯河特大液氯泄漏事故、开封抗洪抢险、陈寨冷库货架倒塌以及赴川抗震救灾战斗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李隆。
  千锤百炼铸就特勤尖兵
  1995年12月,李隆参军到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服役。立志要干出成绩的他,新兵训练一结束就主动要求分到管理最严、任务最重的特勤中队,并很快成为中队的骨干。2000年7月从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毕业后,他又坚决要求回特勤中队工作。在一次次的灭火抢险救援战斗中,目睹了一幕幕惨剧给群众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精神上的伤痛,也看到了战友们处理险情的娴熟技能,他深知要干好特勤工作,不仅要有一腔热情,还要有过硬本领。
  为迅速提高业务技能水平,他先后自学了《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等大量专业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协助编写了《消防特勤业务训练》、《高空救助要则》、《竖井救人要则》等业务资料,有效解决了特勤战斗编程的操作缺失问题。除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外,他将时间都用在对装备器材的研究上,撰写了大量心得笔记。为了搞清说明书未经翻译翻译不全的进口装备机理,他利用节假日到附近大学向老师和学生虚心求教。经过一年的努力,中队配备的近千种器材和各种车辆,他样样拿得起、讲得清、用得熟、教得精,成了特勤大队官兵有口皆碑的“器材通”。2003年,李隆被评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个人”。
  赴汤蹈火勇当救援先锋
  “火光中出生入死、险境里拯救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多一份平安,让生活多一份宁静。”李隆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总是在最紧要的关头,冲到最危险的地方,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的机会送给群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为险境中的人们筑起一道生命的长城。
  2003年6月12日凌晨,一个精神病女患者爬上了一座高30多米的废弃烟囱,不断往下扔砖头,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登高消防车无法靠近烟囱顶部作业,只有徒手爬上烟囱实施救援,但烟囱已有50年历史,老化严重,摇摇欲坠,能否承受3人的重负尚不确定。情况紧急不容过多考虑,时任特勤一中队副中队长的李隆主动请缨,和战友许友爱冒险攀登而上,不顾疯女的挣扎,成功地将该女救下。上千围观群众见证了这场30多米高空烟囱顶部特殊的生死较量,并由衷献给了这次成功营救久久不息的掌声。
  2004年1月13日17时,漯河市堰城县境内一辆载有49吨氯气的槽车翻进护路沟内,泄漏出的大量氯气漫向临近的几个村庄,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情况万分危急。李隆奉命带队长途增援完成抢险堵漏任务。面对异常艰难的堵漏工作,李隆带领两名同志身着笨重的防化服,深入到被浓浓的毒气笼罩下的槽车周围,一个一个地清洗寻找泄漏点,实施抢险堵漏,连续奋战八个小时,圆满完成了毒气泄漏事故的处置任务,还当地老百姓一个安稳祥和的春节。
  爱民为民演绎赤子情怀
  “什么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子弟兵。”这是李隆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解。
  2006年黄河兰考段某生产堤决口,1.8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淹没滩地近10万亩。李隆作为突击队的一线指挥员,带领战友驾驶四艘冲锋舟一天往返50多船次,连续奋战24昼夜,救助灾民342人次,运送物资12吨。他不但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更注意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做起,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在组织中队与驻地学校开展警民共建活动中,当听说有两名小学生因家长下岗交不起学费时,他主动承担起这两名孩子就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费用。他把荣获一等功所得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以救助更多的特困儿童。
  对于李隆来说,像这样的抢险救援行动,简直是家常便饭。13年来,李隆参加大大小小的灭火抢险战斗数千次,亲手救出的群众就有700多人。
  只要群众有困难求助中队,他都会安排带领战士们热情接待,倾力解决。每逢周末假日,他都要带领战士组成的义务宣传队深入到驻地和群众中开展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知识宣传,与辖区单位及群众建立了良好的任和互动关系,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驻地的“守护神”、“平安神”。
  抗震救灾彰显英雄本色
  “刀,刀,刀,我要切菜用的刀!”这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李隆冒着余震、深入坍塌楼房内部、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在废墟下面向战友发出的急促呼喊。这个精彩的镜头,通过中央电视台定格为亿万观众永恒的记忆。网民们热烈评论李隆的英雄壮举,“菜刀兄”的故事在网络里广为流传。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李隆带领33名支队特勤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统一行动,奔赴前线抗震救灾。
  5月14日抵达什邡市蓥华镇的当天,李隆和战友们在12个小时内连续从废墟中成功营救3名被困群众。5月16日22时20分,又成功营救出被废墟埋压104小时的青年男子李青松。
  5月17日18时,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实业有限公司救援现场,就是李隆,在摇摇欲坠的坍塌楼层中间,在狭小的救援空间里,奋战11个小时,破拆了横向阻拦的三道厚达60厘米的钢混构造柱及建筑坍塌物,最后用菜刀一点一点地砍掉压在被困女工卞刚芬腿上的门板,将被埋压124小时的卞刚芬完整营救出来。这是李隆赴四川抗震救灾亲手救出的第四名生还者。
  在抗震救灾前线的1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隆和战友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与危机争分夺秒,与死神无畏交手,把危险抛在脑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其中5人生还,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
  2008年6月29日,在全国公安机关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上,在废墟下埋压了124小时后被李隆亲手营救出来的卞刚芬女士向恩人表示敬意。
6.金晶
残疾火炬手捍卫奥运圣火
中新网4月8日电  据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消息,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12点30分(北京时间4月7日下午18时30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的传递活动,在这一站有一个非常勇敢和可爱的小女孩引起在场所有媒体和中国人的关注,她就是来自中国的联想火炬手金晶。
金晶被朋友们称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原定跑的是第三棒,应从一名法国著名篮球运动员手中接过圣火。后来巴黎方面临时调整了路线,将她传递的地方改在了一公里外的塞纳河边。在巴黎火炬传递时,当金晶一脸微笑在街头出现,引发了法国媒体和公众的喜爱。熟悉她的记者都忍不住说:“真是一个阳光美女。”
当天,由于极少数的“藏独”分子干扰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无耻的“藏独”分子竟毫无人性地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试图要从金晶手中抢走火炬。金晶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在用她那残弱的身驱捍卫着奥运精神,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金晶,女,27岁,残疾人击剑队员。
一个27岁的残疾人运动员,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
在1989年的5月在上三年级的她脚踝处生了恶性肿瘤,到上海的长海医院进行了截肢手术截肢以后又做了一年的化疗,一年的化疗结束了又继续学业。
到了初三按政策回到上海中考,上了中专,中专毕业实习于上海民主党派民进党市委机关做档案整理,后来经上海市宝山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推荐进了金富门酒店当总机。
上海肢残人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06年参加上海东方电视台办的舞林大会决赛得主。
用轮椅跳交谊舞
2001年7月13日参加到上海轮椅击剑队,成为一名轮椅击剑队的队员。
2002年7月第一次参加波兰华沙的世界杯比赛取得重剑个人第八。
2002年10月韩国釜山远南运动会取得重剑个人第二,花剑重剑团体第三。
2003年7月南京全国运动会取得重剑个人第三,花剑重剑团体第二。
2003年11月新西兰世界轮椅锦标赛取得重剑个人第三。
2003-2005回到酒店上班。
2005年6月回到体校参加国家队集训。
2005年7月南京全国乒乓球击剑锦标赛花剑个人第三。
2005年12月香港世界杯花剑重剑个人第五。
性格很坚韧和好强
在教室里妨碍别人走路,她就不撑拐杖,单脚跳,结果一次下课从讲台上跳下来的时候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右腿的残肢硬生生地杵在地上,当时就不能动了,同学们发现才把她扶上座位,其实那时剧痛根本就没有办法移动,忍着钻心的疼痛被扶回了座位,没吭一声,直到放学爸爸来接她都没有从座位上移动过,看到爸爸的时候,眼泪就忍不住了,后来去了医院检查,残肢的骨头碎了一部份,后面还形成了囊肿,在队里训练的时候也发生过,剑刺在残肢的骨头上,当时就痛得眼泪流下来,不过戴着面罩,还好没有人看到,但也因为训练,腿上又多了两个囊肿,现在腿上一共三个囊肿化疗:当时化疗最痛苦的就是呕吐,虽然还是边看边吐,但一直有种精神鼓舞着她,佐罗就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心理最痛苦的时候:就是2004年雅典奥运不能去的时候,那个时候对她的打击真的非常大,奥运阿,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啊,在家里消沉了两个月,也没有去上班,后来听到我们男队员在奥运拿了团体金牌,当时就释然了,自己队友得到了冠军,自己也很高兴。
成为火炬手
被选拔成为联想奥运火炬手,而且还是境外火炬手,金晶至今觉得像做梦。2007年的一天,朋友在MSN上建议她去报名参加央视举办的“你就是火炬手”选拔比赛,但她根本没想到会胜出:“报名的时候就战战兢兢,觉得全国那么多人,光上海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想参加,我算什么呀?但又一想,总得试试看吧,一是让自己有动力,把我对奥运的梦想坚持下去,二是,我是上海轮椅击剑队员,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想鼓励与我一样的那些需要拄着拐杖、需要用轮椅的人,用我的微笑和行动温暖一些悲伤的心,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让他们也对生活乐观起来。”
在联想奥运火炬手的最后一场选拔中,金晶是最受人瞩目的选手之一。站在台上的金晶脸上始终挂着醉人的笑容。作为中国残疾人击剑运动队主力队员,金晶没有太多提及训练中的艰难和伤痛,只是轻松地说“喜欢就要付出代价”!欣赏过金晶在轮椅上为观众奉献的交谊舞,评委深情地点评:“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门。快乐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7.吉吉
珠峰第一棒女火炬手吉吉:为完成丈夫遗愿而来
新华网5月8日消息 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8日冲击珠峰顶峰。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通过火种灯点燃。第一棒火炬手为女队员吉吉。此次登顶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为女队员吉吉,她曾在登顶前表示,是为了实现已逝丈夫的夙愿,采集奥运圣火。
“登山侠侣”仁那与吉吉本是一对比翼鸟,然而命运却偏偏夺走一只。作为西藏女子登山队队长,吉吉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采集圣火的登山火炬手,终于为丈夫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隐瞒家人攀登高峰 只为完成丈夫“遗愿”
2005年,吉吉的生命轨道出现了重大的变故。是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队一行11人在队长桑珠带领下,前往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准备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途中所乘车辆突遇山体崩塌,主力队员仁那被滚石击中脑部,不幸遇难!
“当时我真的不敢相。那年队伍出发前我都没有去送他,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次是非常轻松的任务,完全没想到他会出事。”往日里经常发生的一次分开,竟成为夫妻俩从此天人相隔的“永别”。
丈夫仁那牺牲后,家人不希望女儿再接触这项危险的工作。吉吉也在总局的批准下,免试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但是,心中要弥补丈夫遗憾的念头,随着西藏登山计划于2007年攀登迦迦舒布鲁姆I峰的临近而越发强烈。
得到了队里同意后,吉吉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虽然苦,但是我心里充满了希望。”运动员出生、有着丰富登山经验的吉吉,对登顶过程中的艰苦无所畏惧,心中唯一的担忧就是怕自己会影响整个队伍,“只剩下最后一座山了,带着我去队里是要冒风险的。但是队长和队员们都没有给我任何压力,所以最后虽然有担心还是去了。”
为了丈夫和自己共同的心愿,出发前的吉吉向家人隐瞒了此行的真正任务。家人都以为她只会留在大本营里做一些辅助的工作,没有料到她最后会上山顶。直到登顶成功后,吉吉的弟弟才把好消息告诉母亲,“好长一段时间,我妈妈都不跟弟弟说话,怪他没有阻止我。”
登顶成功的那一刻,刺骨的寒风,陡峭的山崖见证了吉吉悄悄留下的泪水。她的心中涌起了各种复杂的情绪——登顶成功的激动、对爱人绵长的想念、心愿满足后的欢喜和失落……“我实现了他的愿望!虽然我一个人站在顶峰上,但是我想如果他知道的话,一定会很高兴的。”
“一生中最难忘记忆”,为北京奥运再攀珠峰
熟悉仁那和吉吉夫妇的登山爱好者们,一定不会忘记在1999年他们成为第一对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夫妻,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采集“中华民族圣火”火种的佳话。
“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的?”“是!”“你们拥抱了吗?”“拥抱了!”“亲了吗?”“亲了!”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回忆起当时和仁那在对讲机里的简短交流。
这一幕也深深烙在妻子吉吉的脑海中,“登顶那天,我是跟老公手拉手一起上去的,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登山运动员对山的眷恋和痴狂,但是对仁那和吉吉来说,“登山是我们夫妻俩共同的爱好”。怀着这样的一种情愫,吉吉又开始迎接新的挑战,“明年我会参加奥运圣火传递,然后再回学校继续北体大的学习。”今年5月9日,西藏登山队顺利完成奥运圣火上珠峰的全方位预演训练,为2008年顺利完成圣火传递任务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延伸阅读】:吉吉简介
年龄:1970年出生 籍贯:西藏林芝县人,国际级运动健将
登山经历:
1984年到西藏体工大队田径队
1989年8月登上了海拔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顶峰
1992年中日联合攀登海拔6500米的姜桑拉姆(wiki)Ⅰ峰登顶成功
1996年参加中日联合攀登队,成功登顶海拔7320米绰木拉日峰
1999年5月为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圣火,与爱人仁那一同登上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
2000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被自治区妇联评选为“全区三八红旗手”
2002年参加中日联合登山队,登上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后被选举为自治区人大代表
2003年10月参加西藏第三届登山大会,登上了海拔7024米的念青唐古拉第三峰
2005年3月参加中国女子登山队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活动于5月22日,再一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一枚,被西藏自治区妇联评为全区“三八红旗手”,任命为全国青年委员,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2006年被评选为“当代十大徐霞客”
2006年9月被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录取,接受本科教育,现就读于北体大。
2007年7月12日,与14座探险队队员一同登上了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Ⅰ峰的顶峰,成为了登顶此峰的首位中国女登山家。
8.“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
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中新网北京九月二十七日电 北京时间二十七日下午 四点 五十九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下午一点三十三分,神舟 七号 返回舱门关闭,航天员出舱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开始。随后翟志刚和刘伯明两人开始穿舱外航天服,三点二十左右,两人全副武装,其中担任出舱任务的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则身着俄制“海鹰”舱外航天服。
三点四十,两人将舱外航天服逐步加压,而轨道舱则慢慢泄压,直至逐步接近真空状态。四点十六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出站指令。差不多同时,轨道舱第一次泄压完毕,舱内气压由一个标准大气压降至七十千帕,当舱内气压降至两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四点三十三分,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打开轨道舱门,按程序启动出舱”。
四点四十三分二十四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 志刚 开始出舱,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将轨道舱门解锁,缓缓打开舱门,整个开门过程持续十多分钟。
四点四十四分,翟志刚开始出舱进入太空,他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候。”洁白的航天服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四点四十五分十七秒,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了。刘伯明上身出舱,递给翟志刚一面五星红旗,翟志刚向着镜头挥动,指控大厅里掌声雷动。
在翟志刚的太空行走过程中,身上始终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他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
经过十分钟的太空漫步后,四点五十八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四点五十九分,翟志刚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9.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
大凉山深处有个“夫妻学校”
苍茫大凉山,险峻彝山寨。大凉山甘洛县二坪村已经融化于那片浩渺的云海中,李桂林和他爱人的“夫妻学校”就像云海中的航船,满载着彝家人的希望,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扬帆驶去。
  从大渡河上过吊桥,走羊肠小道至岩脚,再爬山崖,攀5架木制的云梯才能到达二坪村。这里好像一切都与世隔绝,只有一处透着文明的曙光和希望,那就是村里的小学。
  二坪村小学过去房墙残缺、摇摇欲倒的土屋,如今变成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学生的“三率”(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在全县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十几年来在这山高路险的地方从未出现过学生伤亡事故,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小”。二坪村小学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李桂林老师及其妻子陆建芬的辛劳是分不开的。
  李桂林来到二坪村小学时,由于10年停学,积压了很多适龄儿童,眼看就要开学了,可没有人愿意来这贫困山区教书,李桂林和妻子陆建芬担起了二坪村的教育工作。从此,二坪村就成了他们的家。
  从李老师的老家到学校要走整整10个小时的路程。开学了,他背着背包,妻子背着两岁多的孩子,一大早就开始出发,走到学校时天快黑了,人已筋疲力尽,妻子眼泪汪汪地开始数落李老师:“放着好日子不过,偏偏要到这鬼地方来受苦,你是着魔了……”那时,他们夫妻每人每月只有工资100元,日子过得极清贫。
  十几年来,李桂林夫妻“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由于本村离卫生院很远,每年开学,他们总要贴钱购买许多常用药备用,一旦学生生病,便免费给药。学生生病在家,他们便送药上门并外带补课。夏季洪水暴发,冬季岩上冰塌,他们总是早接晚送,从不间断。李老师还常抽时间义务为学生理发,为学校平整操场,翻瓦补墙,绿化校园……
  1995年,陆建芬生了第二个孩子,她刚满月就背着孩子去上班,由于长时间行走,患上了妇科病,至今尚未治愈。学生多时,李桂林老师就担任五、六年级约50人的复式课。
  2001年,在当地人代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李桂林老师竞选乡长。但学生家长不同意,二坪村的孩子不同意。村民们说:“你一走,陆老师也会走,这所学校注定了要垮台。”为了孩子,为了满足二坪村人民的心愿,李老师最终放弃了竞选。
  2003年11月,李桂林老师的小儿子不小心摔伤了手,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李老师硬着心肠随便请了一位土医生治疗,后来才发现,由于孩子伤势较为严重,拖延时间过长,孩子的手不幸留下了后遗症。
  18年来,李桂林夫妇教了七届学生,共计189人。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二坪村这个过去的“文盲村”如今正在变成“文化村”。
10.苏州市民韩惠民
男子带瘫痪情人娶妻生子 34年不离不弃
扬子晚报11月9日报道 11月8日中午,刚刚立冬的苏州时阴时雨。55岁的韩惠民急匆匆赶到药店买了些消炎药,送到吴月瑛家里。韩惠民的妻子徐敏芳则坐在吴月瑛床边,与她聊家常。夫妻俩这种默契的“配合”共同照顾瘫痪病人,已经持续了整整34年。不过,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长期卧床的病人正是韩惠民年轻时的初恋情人…… 
就算不结婚也要陪着她
徐敏芳告诉记者,吴月瑛瘫痪在床已经三十多年,偶有伤风咳嗽时总是很痛苦,喉咙里的痰咳不出来会有危险,因此要尽量避免让她着凉感冒。长期卧床已使吴月瑛静脉瘪下去了,输液不太方便,韩惠民经常为她准备一些常用的感冒药。
吴月瑛睡的床是韩惠民找木工特制的,床的一侧有块活动抽板,当吴月瑛要方便时,可以把抽板抽出来,在床下放好尿盆,结束后再把抽板推进去。在吴月瑛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台电视机,方便躺在床上的她从不同角度来看电视。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照顾,让瘫痪的吴月瑛度过了34个春秋。
事情还得从1972年说起,韩惠民与比他小1岁的吴月瑛同在苏州沧浪区工业淀粉厂工作。虽然在学徒期间不能谈恋爱,韩惠民与吴月瑛彼此也从未说过一个“爱”字,但两人已是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1974年4月的一天,吴月瑛与厂里的青年团员们出外活动后坐着三轮机动车回厂,途经凤凰街一个转弯路口时,机动车突然侧翻,吴月瑛被抛落在人行道,当场昏迷。经抢救,昏迷多日的吴月瑛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颈椎中枢神经断裂,手术后用钢板固定,再也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韩惠民回忆说,在吴月瑛住院的日子里,自己日夜守护在她身边,喂饭、端尿,陪她说话解闷。出院后,担心吴月瑛在家寂寞,韩惠民与同事又特制了一个看报纸的报架,置放在床上,让保姆帮着翻报纸,吴月瑛就这样一页一页地阅读
吴月瑛瘫痪后的3年多时间里,不少热心人要给韩惠民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谢绝。吴月瑛多次劝说韩惠民尽快成个家,但他就是不听,他暗下决心,要一直守护着她,哪怕不结婚,也要守护她一辈子!
找女友须同意和我一起照顾她
在吴月瑛和她父母的屡次劝说下,韩惠民终于答应找女朋友。不过他有个前提,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经人介绍,韩惠民认识了既漂亮又贤惠的徐敏芳。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为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
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她就是韩惠民的新婚妻子。
冬天,为了给吴月瑛取暖,韩惠民自己动手做了一只取暖炉。计划经济年代烧煤定量供应,没有煤球,韩惠民只好骑上黄鱼车,到长船湾的苏州木材公司锯木车间买木屑,把装满麻袋的木屑拉到吴月瑛家里,大冬天里竟累得满头大汗。拉来木屑后,韩惠民每天早上来到吴月瑛家里,生好取暖炉后才去上班。夏日高温,韩惠民又骑上黄鱼车,到北园的糖果冷饮厂拉冰块。一块大冰块重达100公斤,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运到吴月瑛家,放进床下的浴盆里,就这样帮她消暑。
我们会照顾你一直到老
34年倾情照料,如今韩惠民与吴月瑛两家人早已成了自家人。韩惠民的女儿认了吴月瑛当干妈,退休在家的徐敏芳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吴月瑛家里坐坐,跟她讲讲家长里短的事情。
吴月瑛的母亲、姐姐,也都把韩惠民夫妇当成了亲人,只要家里有什么事,韩惠民夫妇总是“随叫随到”。徐敏芳感慨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走过来,丈夫早已成了吴月瑛的精神支柱,从年轻时的爱情到现在亲人般的依赖,她能理解也非常支持。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月瑛,有我们在,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一直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次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感动中国2008年度十大人物事迹(高三)”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