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苦斋记》赏析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苦斋记》赏析
人教社中语室 熊江平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今县)人。元朝末年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不久弃官隐居。后出任浙东行省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而被革职,乃回乡组织地主武装,镇压当地起义军。又著《郁离子》,以寓言形式批判元末暴政。元至正二十年(1360),到应天(治今江苏省南京市),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并为其筹划用兵次第,参与机要,辅佐平定天下。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诸大典制,均参与议定。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次年辞官。他性刚嫉恶,与淮西诸功臣不合,终为胡惟庸所陷,忧愤成疾而死。一说被胡惟庸遣医毒死。谥文成。他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兵法。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风,有不少优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都有所讽刺。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及其他著述多种。
【解题】
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跸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zhāi)。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什么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另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引自《古代散文选》下册)。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注评】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者,……也: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用于主语后表提顿,“也”用于谓语后表判断。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字三益,号匡山居士,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人。元末组织地主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功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辞不赴,退隐匡山。朱元璋取处州后,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请重用。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等地,按田定租,民以为便。继为湖广按察佥事,兴办屯田。后调往浙东,使其子存道率旧部助李文忠取福建。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隐居:退居乡野,不出来作官。室:房屋。○起笔紧扣文题,点明苦斋之所属。 室十有(yóu)二楹(yíng),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的连词。楹:厅堂前的柱子。又为计算房屋的单位,房屋一间称一楹。 覆之以茆(máo), 覆:盖。茆:通“茅”,茅草。 在匡(kuàng)山之巅(diān)。 匡山:山四面高中间低,其形似匡,故名匡山。匡,古代盛饭用具,通作“筐”。巅:山顶。○写苦斋的格局与坐落。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 处:处州府,治所在括苍(今丽水县)。辖境相当今浙江省丽水、缙云、青田、遂昌、龙泉、云和等县地区。 剑溪之水出焉。 剑溪:匡山下的一条小河。出:发生,发源。焉:于是,这里。○写苦斋坐落之匡山的位置。“二百里”,见离县城之僻远,其“苦”意亦含其中。 山四面峭(q?āo)壁拔起, 峭壁:象墙一样陡的山崖。峭,陡直。拔起:高起,突起。 岩崿(è)皆苍石, 岩崿:山崖。“岩”与“崿”同义复用。苍:青色。 岸外而臼(j?ù)中。 即外岸而中臼,外面高,中间低。岸,高貌。臼,舂米的器具,用石或木凿成,中部凹下,此指其形如臼。○此写匡山之地势形貌,见苦斋环境险恶之“苦”。 其下惟白云, 其:它的,代词。惟:只有。 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shuái)不能甘而善苦, 大率:大抵,大概。不能甘而善苦:意思是不能使受它吹拂的植物长出甜味而容易使它们长出苦味。善,容易。 故植物中(zhòng)之, 故:因此,连词。中:到。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乐生:乐于生长。焉:于是,在这里。○写匡山气候之恶劣与所生植物之特征,直接点出“苦”意。“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一语,既收束上文,又开拓下文。
起笔交代苦青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
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
于是鲜支、黄蘖(bò)、苦楝(liàn)、侧柏之木, 鲜支:《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鲜支黄砾。”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鲜支支子也。”按支子即今之栀(zhì)子树,亦称黄栀子、山栀。常绿灌木。果实黄褐色,可入药,性寒味苦。黄蘖:同“黄蘖”,亦称黄柏、蘖木、黄桉椤、黄皮树。落叶乔木。树皮厚,外皮灰白色,内皮黄色,可供药用,性寒味苦。苦楝:即“楝树”,落叶乔木,种子、花、树皮、根皮均可入药,性寒味苦。侧柏:亦称扁柏,常绿乔木。嫩枝与叶可以入药,性微寒,味苦涩。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下文“之草”、“之菜”、“之实”、“之笋”的“之”与此同。○以“于是”二字紧衔上段末旬之意,写乐生于此的味苦之木。 黄连、菩杕(dì)、亭历、苦参(shēn)、钩夭之草, 黄连:多年生草本,地下有长根状茎,色黄,故得名。根状茎可入药,性寒味苦。苦扶:不详。亭历:即“葶苈”,现称蔊(hàn)菜,草药上称江剪刀草。一年生草本,为原野杂草。果为短角果,矩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扁小如黍粒,可入药,称葶苈子,性寒,味苦辛。苦参:落叶亚灌木。此处作者误为“草”。根黄色,可入药,性寒、味苦。钩夭:又名钩芙(fú)、苦芙,一种菊科宿根草。初生嫩苗可食,长大后称苦藉,味苦。《尔雅·释草》“钩芙”郭瑾注:“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无花无实者名地胆草,汁苦如胆。○写乐生于此的味苦之草。 地黄、游冬、葴(zhàn)、芑(qǐ)之菜, 地黄: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肉质肥厚。根和根状茎可以入药,新鲜者称鲜地黄或鲜生地,性寒、味甘苦;干燥后称干地黄或生地,性寒、味甘苦;经加工蒸制看称熟地黄或熟地,性微温,味甘。游冬:一种苦菜,菊科植物,茎叶折断有苦乳汁。始生于秋末,明春茎高三四尺,经历冬春,故名游冬。葳:即“酸浆草”。《尔雅·释草》:“葳,寒浆。”郭璞注:“今酸浆草,江东呼日苦葳。”酸浆草又别名挂金灯,红姑娘。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栽培)草本。浆果包藏在鲜艳的囊状花萼内,成熟时橘红色或深红色,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用。芑:野菜,象苦菜。○写乐生于此的味苦之菜。 槠(zhū)、栎(lì)、草斗之实, 槠:常绿乔木。果实球形,褐色,有光泽,可食,分甜苦两种。甜槠子粒小,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俗名血槠,可制苦槠豆腐。栎:落叶乔木,通常见麻栎、自栎。麻栎坚果卵圆形,顶端圆,脱涩后可作饲料。白栎坚果长卵形,脱涩后可作饲料或食用。草斗:不详。一说,栎树的果实。○写乐生于此的味苦之实。 楛(kǔ)竹之笋, 梏竹:即“苦竹”,亦称伞柄竹,秆可作造纸原料和制伞柄等;笋味苦,不可食。梏,同“苦”。○写乐生于此的味苦之笋。 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莫不:没有一种不。莫,无指代词,没有哪一种。族布:同类植物一丛丛地到处分布。族,丛聚。罗生:罗列生长。○总括一笔,概言物性之苦的植物皆乐生于此苦地。 野蜂巢(cháo)其间, 巢:做窝。用如动词。 采花髓(suí)作蜜, 花髓:指花蜜,花朵分泌出来的甜汁,能引诱蜂蝶等昆虫来传播花粉。髓,此指象骨髓似的蜜汁。 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 方言: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此处犹言土话或土语。谓之:称它,叫它。 初食颇苦难, 初:开始,刚。颇:很,极。苦难:指味道苦涩难于入口下咽。 久则弥(mí)觉其甘, 则:就,连词。弥:更加,越发,副词。能已积热,已:止,治,消散。积热:中医称长久积聚体内的炎热。 除烦渴之疾。 烦渴之疾:燥热心烦的病。○写本该是甜的蜜也苦,但苦有其用,可治病除疾,不同一般。 其槚(jiǎ)荼(chá)亦苦子常荼。 梗荼“:苦茶。荼:古“茶”字。陆羽《茶经·一之源》:“其名一曰荼,二曰横,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ān)。”《尔雅·释木》:“槚,苦荼。刀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子:比,介词。○写茶也苦得异样。 其泄(xiè)水皆齧(niè)石出, 泄水:指瀑布。齧石出:意思是从石缝间冲刷而出。齧,同“啮”,咬,引申为侵蚀,此处为冲刷之意。 其源沸(fè?)沸汨(gǔ)汨, 沸沸汨泪:水翻腾的样子。沸沸,水腾涌的样子。汩汩:水流急的声音。氵节(左右结构)(j?é)滵(mì)曲折,氵节(左有结构)滵:水流急的样子。注入大谷。注入:流入。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 其中多斑文小鱼, 斑文:条状花纹。文,同“纹”。状如吹沙,吹沙:古代小鱼,口大,常张开吹沙,故名。 味苦而微辛, 微辛:稍微有点辣味。 食之可以清酒。 清酒:醒酒。○写恶水中之鱼亦苦,但可“清酒”,又不同一般。
此段文字由上段末句生发而来,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
山去人稍远, 去人:指离开人居住的地方。去,距离。 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艰:以……为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昏晨:早晚。 故遂(suì)择其窊(wā)而室焉。 遂:就,于是,副词。窳:地势陷下,此指低洼的地方。室:筑室,用如动词。○言主人亦喜苦中之乐,承首段补说建苦斋于此的原因。“从者艰其昏晨之往来”与前文“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呼应。 携童儿数人, 童儿:年岁小的仆人。童,“僮”的本字,谓奴仆。 启陨(y?n)箨(tuò)以艺粟(sù)菽(shū), 启:开,扫开,扫除。陨:坠落,脱落。箨:笋壳的俗称。艺: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古代也称禾、稷、谷、亦为粮食的通称。菽:本谓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 茹(rú)啖(dàn)其草木之荑(yí)实。 茹啖:吃。二字同义。荑:茅草的嫩芽。○写其种植吃食之乐。 间(jiàn)则蹑(niè)屐(jī)登崖, 间:间或,有时。蹑:踏,穿着。屐:鞋的一种,通常指木底的,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此处指登山用的木底有齿的鞋。《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倚(yǐ)修木而啸(xiào), 倚:靠着。修木:高大的树。修,长,高。啸:此指啸咏,啸歌,吟咏,歌唱。 或降而临清泠(lín)。 降:向下走。临:到。清泠:清爽寒凉之意,此处指清凉的溪水。 樵(qiáo)歌出林, 樵歌:此指打柴人唱的山歌。出林:指樵歌的声音传出树林。 则拊(fú)石而和(hè)之。 拊:击,拍。和:跟着唱。○写其游山玩水之乐。 人莫知其乐也。 莫:没育谁,代词,○总写一笔,直以“乐”字点出。
承前段补述建苦吝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起。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先生之言曰: ○承上引苦斋主人之言发表议论。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相为倚伏:互相依托转化。相为,同“相与”,副词性结构,互相。《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倚,依托;伏,隐藏。意思是说,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 人知乐之为乐, 乐之为乐:乐是乐。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也”表停顿。之,助词。而不知苦之为乐,而:却,连词。 人知乐其乐, 乐其乐:把他的乐当作乐。前一个“乐”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苦生于乐, 苦生于乐:苦从乐中产生,意谓乐极生苦。 则乐与苦相去能几(jǐ)何哉! 则:那么,连词。相去:相距,相隔。去,距离。几何:多少。○阐明“苦与乐,相为倚伏”的关系,颇带有辩证观点。 今夫(fú)膏粱之子, 夫:那些,代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短语之前,起指示作用。膏粱之子:富贵之家的人。膏粱,精美的食品。《孟子·告子上》:“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赵歧注:“细粱如膏者也。”按朱熹注,以膏为肥肉,粱为美谷,亦通。子,泛指人。 燕(yàn)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闲坐,安坐。燕,通“宴”,安闲。华堂:华丽的厅堂。 口不尝荼(tú)蓼(liào)之味, 荼:苦菜。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辣味,俗名蓼辣,也称水蓼。 身不历农亩之劳, 历:经历。农亩:农田。 寝必重(chóng)褥(rù), 重:多,多层,厚。褥:寝卧垫身使温软之具。 食必珍美, 珍美:精美的食品。 出入必舆(yú)隶(Iì), 舆隶:仆役。舆和隶,都是我国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呼。 是人之所谓乐也, 是:这,这些,代词。 一旦运穷福艾(ài), 一旦:有一天。运穷:运尽。运,命运,气运。艾:止,尽。 颠沛生于不测, 颠沛:跌倒,引申为处境狼狈,生活困顿。不侧:意外。 而不知醉醇(chún)饫(yù)肥之肠, 醉醇饫肥:酣饮味道浓厚的酒,饱餐肥美的肉食。醉,酣饮。饫,饱食。醇,酒质浓厚。肥,肥美。“醇”和“肥”在这里都用作名词。 不可以实疏粝(lì), 实:装满。疏粝:粗劣的饭食。疏,糙米。粝,粗米。 籍柔覆温之躯, 籍柔覆温:铺着柔软的垫褥,盖着温暖的被子。籍,通“藉”,以物铺垫。柔、温,都用如名词。 不可以御蓬藋(diào), 御:用。蓬藿:此处指用蓬草、藿草编的衣物。 虽欲效野夫贱隶, 虽:即使,连词。效:摹仿,师法。野夫:指农夫。古时称四郊之外为“野”,野夫是指在“野”的农业生产者。 踞(jù)跳窜(cuàn)伏, 跼跳:指避难时的慌张样子。跼,曲身,弯腰。窜伏:奔逃隐藏。 偷性命于榛(zhēn)莽而不可得, 偷:苟且。榛莽:此指草木丛生之地。榛,树丛。莽,密生的草。 庸(yōng)非昔日之乐, 庸:岂,难道,副词,表示反问。昔日:往日,从前。 为今日之苦也耶? 也耶:吗。语气词连用,表示加强反问的作用。○批评膏粱之子只求安逸享乐,一旦遇到逆境就不能生活;承上文之议论,说明“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之意。 故孟子曰: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下面引文见《孟子·告子下》。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降下,交给。大任:重任。是人:这个人。是,这。这是一个表时主谓短语,用作状语。“之”用于短语的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 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心意。苦:使……困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使动用法。体肤:身体。○引孟子之言,说明在困境中经受磨练,可以去苦就乐。 赵子曰: 刘向《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引亦作“孔子曰”。本文引作“赵子曰”,不详其本。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忠诚正直之言。逆耳:刺耳,不顺耳,听起来不好受。逆,抵触,不顺。再引赵子之言,说明接受苦口之药、逆耳之言,“知苦之乐”,亦可去苦就乐。 彼之苦, 彼:他,他们,指膏粱之子,代词。 吾之乐; 判断句。 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判断句。○直接表明自己与膏粱之子相对立的苦乐观。 吾闻并以甘竭, 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井甘先竭。”以,因为,介词。竭,干涸。 李以苦存,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夫(fū)差(chāi)以酣(hān)酒亡, 夫差(?——前473),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因为沉缅于酒色,终为勾践所灭。酣:畅饮,痛饮,此指饮酒作乐过度。 而勾践以尝胆兴, 勾践(?——前165),春秋时越国的国君,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曾被夫差大败,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lì)、文种等人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继而成为霸主。兴,兴盛,复兴。无亦犹是也夫?”犹:如,同。是:指示代词,这。也夫;语气词连用,表示在感叹中带有反问的语气。○连引数典,一反一正,形成强烈对比,阐明自己苦乐观的正确。
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刘子闻而悟之, 刘子:刘基自称。子,先生。 名其室曰苦斋, 名:命名,取名,动词。 作《苦斋记》。
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有十二间,是用茅草盖成的,坐落在匡山的顶上。匡山在处州府的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剑溪就从那儿发源。匡山的四面,象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像个臼似地。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风从北面刮来的,大都不可能甜美而多带苦味,因此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这类杂草,地黄、游冬、葳、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这类笋子,没有一种不一丛丛地到处分布,在这里罗列生长。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茶也比一般的茶要苦。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匿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荮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缅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贱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我听了这番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他的房舍取名叫作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简析】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野蜂巢其间。故遂择其窳而室焉。
读这两句,应注意掌握名词用为动词的词类话用的规律。“巢”和“室”本来都是名词,但是在句中都活用为动词。第一句意思是“野蜂在它们中间做窝”,“巢”作“筑巢”、“做窝”讲。第二句意思是“所以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在那里筑一座房屋”,“室”作“筑室”、“盖房子”讲。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名词用作动词时,表达的是与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有关的某种动作行为。
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读这一句,应注意掌握形容词用为名词的词类活用的规律。句中的“醇”、“肥”、“柔”、“温”本来都是形容词,但是在句子里都用来称代具有这些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的事物,即用为名词。“醇”,酒味浓厚,这里指味道浓厚的酒。“肥”,肥美,这里指肥美的肉食。“柔”,柔软,这里指柔软的垫褥。“温刀,温暖,这里指温暖的被子。这种语言现象,从语法的角度讲,属于词类活用,是“形容词用为:名词”;从修辞的角度讲,是“代称”的修辞方式,即提到某一事物时,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石钟山记》一文的“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中,我们已分析过“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的“鸣”是使动用法。本文这一句里的“苦”、“劳”、“饿刀,也是使动用法。从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知道,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如“饿刀,本来是不及物动词,饥饿,在“饿其体肤”这一分句中用作使动,意思是“使他的身体饥饿”。这和“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句中的“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也有些使动用法的谓语动词,是由形容词转来的。形容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苦”,形容词,困苦。在“苦其心志”这一分句中用作使动,意思是“使他的心意困苦”。“劳”,形容词的劳累。在“劳其筋骨”这一分句中用作使动,意思是“使他的筋骨劳累”。
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在以后的课文里会看到这种例子。
……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这里主要说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一句中的“艰”,和第二句的第一个“乐”,本来是形容词,但是它们在句中都用作动词,后面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一句,“艰”的宾语是“其昏晨之往来”这个主谓短语,旬意是“可是先生的随从大多觉得他早早晚晚来来往往太艰难”,“艰”是“觉得……艰难”之意。第二句,“乐其乐”的前一个“乐”是意动用法,后一个“乐”是宾语,意思是“把自己的乐当作乐”。
还有些意动用法的动词是由名词转来的,在后边的课文中会看到这种例子。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