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云破月来花弄影——谈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云破月来花弄影——谈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
山东罗庄一中 贾长科
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小说中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重要作用。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例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西游记》选段)孙悟空离开了乌鸡国,夜住晓行,将半月有余。忽又见一座山,真个是摩天碍日。接着有一段景物描写:
“高不高,顶上结青霄;深不深,涧中如地府。山前常见骨都都白云,圪腾腾黑雾。红梅翠竹,绿柏如松。山后又千万丈挟魂台,台后有古古怪怪藏魔洞。……”
险山恶水、白云黑雾、挟魂台、藏魔洞等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渲染了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接下来作者将这奇境与奇人、奇事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所有这些,都笼罩在这借助于环境描写渲染出来的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罗汉大爷》(《红高粱》选段)中写罗汉大爷被抓去做工之后的夜景:“夜深了,栅栏里凉气逼人”“破蓬布上,露出几颗鬼鬼祟祟的星辰”。这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的阴森险恶气氛,暗示罗汉大爷的悲惨命运。
二、烘托人物形象
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山明水秀,杨柳依依,则人物秀丽可爱;茫茫林海,朔风呼啸,则人物剽悍刚猛;天高地广,牛羊肥壮,则人物豪爽开朗。例如课文《李逵负荆》(《水浒》选段)的开头,写道:“此处草枯地阔,木落山空,于路无话。”这句话描写的自然环境显得寥廓苍劲,烘托出主要人物李逵的粗犷豪放、勇猛胆大、“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高大威猛形象。尽管文字不多,但精炼生动传神。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金圣叹语),我们可以说:“人有其环境”。生活中环境造就人物,小说里环境映衬人物。
《做客》(《平凡的世界》选段)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当来自孙少平的目光,似乎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因此,这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竟然也这么美好。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自然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和背景,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为塑造人物服务。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做客》(《平凡的世界》选段)中,文章的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黄土高原特有的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画面。连绵的黄土高原、枯黄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黄风、天空弥漫着尘埃,充满了浓郁的黄土气息,这幅画面似乎暗示着主人公少平最初入校时灰蒙蒙的心境。但黄风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天地一派“桃红柳绿”:柳树抽出了细丝,桃杏树缀满了粉红的花蕾,“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树木的枝条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这里的景物描写预示着主人公的情况即将好转,开始迸发青春活力;也暗示了润叶的成熟,预示着她感情的萌动,从而引出下文,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发生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故事。《做客》(第三章)中,“惊蛰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尽管节令也已经又越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只是夜晚的时间倒明显地缩短了。一直到了四月初,清明节的前一天,突然刮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黄风。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要在房子里点亮灯。根据往常的经验,这场黄风是天气变暖的先兆。是的,从节令来看,也应该有些春天的迹象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那“冬天”,分明是文革的政治的冬天;那“铺天盖地的大黄风”,分明是文革的反动之风,“草木枯黑,一片荒凉”,是自然景观,也暗示了社会景观——民生凋敝,满目疮痍!这里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刚刚考上县立高中的孙少平生活的环境,是贫寒的,是凄凉的,令人非常沉闷,甚至令人窒息:17岁的少平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让人多少感到欣慰,“从节令来看,也应该有些春天的迹象了”,这句话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文革快要结束了,社会的春天快要来临了!
五、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罗汉大爷》(《红高粱》选段)中写罗汉大爷在他愤怒地打算报复骡子时的景物:“东方那团渐渐上升的红晕在上升时同时散射,黎明前的高粱地里,寂静的随时都会爆炸。”在渲染恐怖气氛的同时,传达出罗汉大爷的反抗力量不断积聚的过程。黎明前的日子是最黑暗的,“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罗汉大爷铲完骡子后,“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阳光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这表现了罗汉大爷在报复骡子后的快感,也暗示了他将会遭到“骡子”的报复。
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从《红高粱》整篇小说来看,红高粱和血是贯通全文的线索,读者都无法抗拒红高粱与血海的吸引力。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本文中宽广的履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为人物提供英勇抗敌的活动天地,也激发人物去爱、去恨、去生、去死,尽最大可能张扬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又因文而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主题等,还有开门见山的点题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我们把现实环境比作“云”“月”,那么,小说的人物、主题等就可称为“花”,小说的自然环境就是“影”。大家都知道,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而一个“影”字能传神地道出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写出了“花”的珍惜青春的美好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研究“花”“弄”的“影”,可以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注:所引用课文均为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小说欣赏》)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