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中国古代被贬谪的文学史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中国古代被贬谪的文学史
中国古代的文学十分丰富,从《论语》《诗经》到《史记》再到《资治通鉴》,汗牛充栋。当我们看古代历史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代有名的文学家大多都有被贬或政治上不得志的经历,而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或被迫逃难时,却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文章。或叙述人民苦难,或描述风土人情,或寄情山水,或淡泊名利。总之这些古代仕途坎坷的文人倒是为中国文学添上了灿烂的一笔。
而其中,被贬的现象又以唐、宋最为常见。因为唐朝政治较开明,对直谏官员一般不杀,而采取流放。宋朝尚文,则干脆制定了一个“不杀士大夫”的规定,既使冒犯了君王,最多也只是被贬。而唐宋又正好是中国古代文学最繁盛的时期,唐末宋朝也是政治动荡时期,因此也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失意文人,吟诵出一篇篇千古佳作。
有的诗人在政治上失意后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贫民百姓上,通过诗词描写出了民间的疾苦。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7岁会作诗十四五岁能与当时文士酬唱。20岁开始为时10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时到长安应试,落地后困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到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皇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有的诗人在被贬以后把精力放到了风土人情的观察上,借以抒发自己的愁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世人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
有类似相同经历的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籍和寄托,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有的诗人在官场失意后,认识到馆长的黑暗,于是便辞官而去,过起了淡泊名利的生活。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学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但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帝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他在变法受挫之后,隐退江宁达十年之久,其内心人存激愤。在此期间写了大量律诗、绝句,景中融情、咏物寄情、直抒其情,以排解胸中不平之气,表现了诗人孤愤、痛苦和不甘失败的情绪,形成与为官时期政治诗全然不同的寓激愤于恬淡的诗歌风格。
我们初中学过他的一首诗《书湖阴先生壁》,诗人从院内写到院外,描绘了描绘了湖阴先生居处的清雅秀丽的山村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田生活的欣赏和羡慕之情,也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
还有的诗人在被贬之后会有暂时的意志消沉,但通过写作排遣,那豁达胸襟依然不灭,反而意志更坚强。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宋神宗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一文忠。
宋太祖赵匡胤虽平定了晚唐五代纷争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但赵宋国势之弱在中国古代历朝中是人所共知的。太宗征辽失利,朝中部分官员就主张“守内虚外”,至真宗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宋朝更对辽和西夏国的步步紧逼一味妥协。许多有识之士值此时,都清醒地认识到民族矛盾的深重,希望朝廷整顿军备,居安思危。苏轼早先就提出过一系列缓和财政和边防危机的改革措施,但当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雷厉风行的变法时,苏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不满情绪时时渗透于一些诗文当中,终于遭到当朝官员的指控,于元丰二年(1079),论罪贬谪黄州。
诗人于黄州期间,亦有相当数量作品传世。其中一词、二赋分量最重,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思想高度上都堪称旷世佳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下面就此三篇作品浅谈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抄录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首词作于他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是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既不是悲愤激昂,也不是沮丧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苏轼历来都是个豁达豪迈之人,遭贬谪虽属人生之大逆境,但其思想性格上亦是甚为达观,矗立江边,以风流人物及豪杰自比,对周瑜满怀崇敬向往之情,怎奈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可贵之处在于苏轼豁达人生观的转化力量,他能轻松地面对逆境,面对坎坷,付之一笑,叹罢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什么忧愁,什么愤懑,统统随江水远去。诗人心中留下的便是那封侯拜相,报效君国的宏图伟愿。这成为他思想中尤为重要的支柱。
苏轼的达观、豪迈,这一切于字里行间显露无遗,使人向我们透露的不只是他的遭遇和他所经历的时代,它更要我们理解他的方法,与人于事,胸怀坦荡,豁然相对。
通过上面几位诗人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优美的诗词都是在他们被贬或政治上失意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抑郁、不满而作。如果他们没有被贬或在政治上不得意,那么他们或许会忙于政务,而无法欣赏山水,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想需要抒发,这样的话他们的优秀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说他们的被贬为他们的写作创造了条件。
他们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使他们的意志更坚强,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困境能使人发奋,不要沉迷于享乐,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成功。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