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君子学以致其道与企业管理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君子学以致其道与企业管理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评析】
子夏在这里通过工匠要想完成产品就离不开作坊,来说明君子要想领悟道理就离不开学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关于什么是“道”,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解释,直到今天,也依然没有一个绝对公认的解释。关于“道”的本意究竟指什么?或者子夏在这里所指的“道”究竟是什么?我们这里暂不去争论,因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探讨企业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道”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将“道”的含义定义为“怎样管理好企业的方法、理论、规律或奥秘?”
关于怎样“悟道”,自古以来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在佛家看来,“悟道”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子夏这里说的,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逐渐领悟道的真谛;一种是不通过渐进的学习,直接通过打禅等方式在瞬间“顿悟”。
对于领悟企业管理之道来说,我觉得苦思幂想式的“顿悟”是不太可行的,最起码对于绝大多数管理者来说是不可行的,还是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等方式才行。尤其是,尽管企业管理之道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多么深奥,但是要真正落实运用到某个具体的企业,并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仅仅懂得一些精深的道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只有靠管理者一次又一次在管理实践中的持续探索,才能真正寻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之道。在这样的探索中,离开了学习,离开了理论学习,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学习,不但是增加知识的途径、是消除惰性的方式、是改变不良工作习惯的途径,还是悟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们能迅速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学习资料,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从狭小的日常企业管理的小圈子里面跳出来。通过广泛地学习了解别人的企业管理之道和管理理论,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本厂企业的实际现状的透彻分析,就不难找出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能对症下药地找出有效的对策,再通过持续的改善,自然就能逐渐接近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之道了。
领悟企业管理之道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比那些宗教的悟道所需要的时间还要长,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它所谓的道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是企业管理之道却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的企业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一直在变动之中,它的人员、产品、技术、规模、客户、乃至社会环境等都一直在变动之中,即使你现在领悟到了相对有效的企业管理之道,那么随着企业的变化,原来曾经适用的管理之道也很可能变得不再适用了。
许多在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我之所以能拥有这个管理岗位,证明我的管理水平已经足够了。”或者认为“我都已经在这个管理岗位上干了什么多年了,难道我还不懂怎样管理吗?”可悲的是,正是因为这样错误的观点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也扼杀了他们持续提高管理水平的可能性。我在不同的企业都遇到过一些干了五六年乃至十几年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水平却一直停留在五六年乃至十几年之前的水平。他们在被提拔之初也许是优秀的或相对优秀的,但是一时的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优秀。所有的优秀又都是相对的,在被提拔之初他们是相对优秀的,但很可能是当时他们周围的人水平太低。五六年乃至十几年后,当年比他们水平低的,通过学习完全可能超越他们,新来的人也可能一进来就比他们更加优秀。
如果你是总经理,你不妨观察一下在你的部下里面,有没有这样的管理者。如果有,我相信你会知道应该怎么办。
因此企业的管理之道是一个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得到的东西,所有的管理者只要还在管理岗位上,也就都离不开学习,就像工匠们只要想制造产品就离不开作坊一样。
“百工居肆”成其器物,科技日新则“人器”终难逃被“机器”取代之命运。
倘人人“学以致其道”成“不器”之“君子”,大同世界亦可期矣。
“管理”中人与财、物、事、时间之间的关系,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及实践似已日趋完善。然而最为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终难期以科学手段突破,似唯沿“人文”一途寻解。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于管理学领域大放光彩亦指日可待。
沿“修齐治平”一脉研习确为正途,然而“管理”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或一个人说了算。窃以为佟兄或可酌增“沟通”一章,或将“管理”一章分解阐述,《论语》中相应素材颇多,当可为作品增色不少。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