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古典诗歌鉴赏例谈(教师中心稿)

时间:2012-05-14来源:liuxuepaper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liuxuepaper.COM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古典诗歌鉴赏例谈(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古典诗歌鉴赏例谈(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古典诗歌鉴赏例谈(教师中心稿)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古典诗歌作为常青的艺术,总是内蕴无涯,发掘不尽。鉴赏者因阅历、教养个性的差异,也会造成各自的心得和收获。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国古典诗歌具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走一条健康的鉴赏诗歌之路。
一. 正确理解寄托与象征。
  中国古典诗歌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明月、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它事物来比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
  屈原《离骚》中诗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诗句中“美人”即指代楚王。屈原名为“恐美人之迟暮”,实则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此处“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以上简短的几句诗里隐含着作者大量的用意。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就不能望文生义,而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提示其中的深刻含义。
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赏析一首诗,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扯,进行架空分析,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
还是黄庭坚说得好:“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
二.不要对诗歌进行纯逻辑分析。
文学不同于科学。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而科学则要求真。如果把研究科学的思维方式――逻辑分析应用到诗歌鉴赏上,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有些人不顾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逻辑的分析。这种评论诗歌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作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糟蹋了。譬如杜牧的《江南春》就被杨慎赏析得面目全非。
再看盛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赏析此诗时,如果紧扣生活的细节来印证:何为紫烟?庐山的瀑布真有三千尺吗?银河怎么落下来?那还有诗意吗?其实李白这首诗,在写作手法和整体构思上,独具匠心,先实后虚,恰当好处,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自然贴切,韵律和谐,自然流畅,富有音乐旋律和节奏,赞美了庐山瀑布的与众不同,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中唐诗人徐凝也有一首《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诗写得固然明白质实,没有“紫烟”,没有“银河”“三千尺,”有的是“落泉”与“白练飞”。它与李诗相比较,就失于不够灵动,缺乏气韵,显得平庸,没有艺术魅力。
这种错误不但发生在一般人身上,连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也不能幸免。王安石曾写一首《残菊诗》诗曰:“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全。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据传欧阳修读后笑道:“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于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吟。”王安石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欧阳修当然不会没读过《楚辞》,他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一定很高的。但他对这首诗的评论,恐怕犯了拘泥执着的毛病。菊花究竟落不落呢?史正志《菊谱后序》说:“菊花有落者,有不落者。花瓣结密者不落,……花瓣扶疏者多落。”其实写诗兴之所至不一定要找出植物学的根据;读吟咏诵欣赏之际也不必以科学的眼光在细节上苛求于他。因为诗歌创作固然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不应对生活作机械的模仿。诗人可以对生活本来的形式加以改变,以求反映生活的本质。
三. 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品味诗歌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创作。一般而言,诗当然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含事理。“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合理吗?但表现诗人乍对明镜看到白发时的惊讶之情,是再传神不过了。“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合理吗?但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合理吗?但表现那种迷离恍惚的幽思,是再恰切不过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也不合理,但是合情,真实地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那种忙忙碌碌的场面和焦急之情。
以上对诗句的品味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但如果对诗句进行牵强附会,那么会误解了原诗。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治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显然是写一个深居简出的孤独少妇的迟暮之感,张惠言却评日:“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 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琦)、范(仲淹)作乎?”不顾全诗的艺术构思,把诗的意思一句名割裂开来,比附《离骚》牵合韩、范,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联想和想象在品味诗歌时还具有一个解读“诗家语”的作用。这里“诗家语”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打破常规语言习惯,不但使诗句更加经济和精炼,而且使诗句超于复杂化和陌生化。
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一个联系词,直接把六个形象组合起来,使句子的叙事性减弱,加强了它们象征情感的力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半阕改变转了句子的顺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明先是过桥再转弯,最后忽然见到旧时茅店,词人却改变了正常的叙事顺序,先写茅店。这是“旧时”的茅店,词人对他有感情,先写它是为了突出地表现词人的感受。“路转溪桥忽见”,正传达出词人忽见旧时茅店的一种惊喜和感叹。以此句作为结尾,只讲“忽见”,没有下文,富有余味。
四. 注意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从形象出发,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还应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
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与西方诗歌有着区别,我们也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即作者的情感烙印。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以及它们所包涵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归纳起来,其特征有三:
1. 情景交融
这类诗歌往往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显得情深意浓。单从这首诗来看,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 虚实相生
一般而言,虚境和实境无所谓优劣。但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了实境创造的意
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诗人由“应怜屐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实境开拓了虚境的产生,把人引入哲理的思考:满园春色关不住,即美好的东西是关锁不住的。
3. 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诗中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请看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在历史与现实的许多同类事物的对比中抒发了世事沧桑,社稷飘摇的慨叹,情韵极其丰富。那历史的与现实的,目睹的与遐想的,清丽的与苍凉的,哀婉的与悲壮的,忧伤的与焦虑的,对比与烘衬的等等美的韵致,和以箫声柳色,伴以晚霞西凤,让人回味无穷。古住今来的读者,谁能说尽其中的情韵。它似一口不绝的古井,总能让后来的心灵跋涉者从中汲取自己的甘泉。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古典诗歌鉴赏例谈(教师中心稿)”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