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悟出诗的真谛(教师中心稿)

时间:2012-05-14来源:liuxuepaper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作文地带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悟出诗的真谛(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悟出诗的真谛(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悟出诗的真谛(教师中心稿)


朱熹说:“读诗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所谓“识得里面骨髓”,就是读诗要达到感悟的境界,感悟诗的境、情、理。
一. 悟境
境就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一首好诗就是一首优美的画,作者在描绘这幅画时,最直接的材料就是形象。因而读诗要用形象思维,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领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视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读着诗句,眼前便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伫立雪中,深情地目送着友人,越行越远,在“山回”处,路一转,背影消失在茫茫的风雪里,望“君”不见,只见雪地上从眼前延伸到远处的一串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记。诗人望着这串蹄印出神,久久不动。然而这雪地上的蹄印,也由清晰变为模糊,随即被“北风”一扫而平了。可诗人心中的“蹄印”却一直清晰,且一直延伸。意境悠久,耐人寻味。
二. 悟情
清代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诗歌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外,更应以情动人。所以说自然景物一经入诗,就不再是纯客观的景物了,而带上了极强的感情色彩。因此读诗就要准确和深入地领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寻找感情的触发点,想想是什么东西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如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里的风雨声,还仅仅是大自然的风雨声吗?不是,它已涂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指的是战争的风雨。掩卷而思,我们不能不被诗人的一片爱国之情而深深感动。
三. 悟理
诗虽是形象的艺术,但为了表达某种复杂的感情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有时也需要把感情深化到理性。但这种理性不是抽象的思想概念,而是情中之理。它既有诗味,又有理念,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某种哲理,使人们从中受到某种启示。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是写景小诗,但其中蕴涵着深意。诗人通过视觉形象,由这“关不住”的一枝红翠欲滴、艳丽透明的杏花,把读者引入墙内,让你去遐思联想那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无限春光!然而,仅仅如此吗?不是的,小园主人洁身修行,品德日新,声誉日隆,不也像这枝红杏一样,傲然一枝,卓尔不群吗?细想一下也还不仅如此,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都是阻挡不住的。—这不正是从诗中领悟到的哲理吗?
   诗要反复吟诵,仔细咀嚼,体味再三,使自己进入诗的意境,情景交融,人景合一,从而引发遐思和联想。这样就能感悟到诗的真谛。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悟出诗的真谛(教师中心稿)”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