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浅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教师中心稿)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也成为后代语文教学课本历久不衰的范本。纵观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在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风格 意境 语言 结构 情感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郁达夫在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由此可见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朱自清我是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正如郁达夫所言,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①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给亡妇》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使他成为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一代散文大师。
一
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象。朱自清在散文中塑造的种种意境的确是由他的观察和想象而来。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在此作者做了一系列的仔细观察,他看到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美,荷叶如舞女的裙一般,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的美妙身姿。同时,他又描写了形态各异的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幅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默默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时,作者的观察和想象完美得结合在了一起,他把荷花已经看作成了一位仙子,使荷的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此刻作者塑造的亦真亦幻的意境,使人在微风中全身心的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所有的这些都还不够,再看作者描写的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月光本是静止的,在这里却用了“泻”这个动词,使静态的月光有了一种动态的美,让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可以说,作者的观察真是非同一般。为了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描写月的投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这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描写的非常细腻,作者的这种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文章的最后又写了作者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情景,虽不是现实中的观察,但是由于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作者的这非同一般的观察再加上作者的想象,构成了这么一幅美好的意境。
再比如说《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又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来写,给这幅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了五幅特写,先写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次写花,在这里作者又运用了联想,赋予了各种花以人的思想,写出了,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接下了继续观察,写了春风、春雨,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在这里,作者观察极其仔细,把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和谐的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对春天深情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
朱自清在意境的塑造中,另外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是,善于运用女性意象。前面引用的《荷塘月色》里,便有这样的例子。他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把零星的“白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把荷花说成是“羞涩”的。再比如说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作者不知不觉就陷入女性意象里去了:“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膀。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同样的,在《绿》里也有大量的女性意象:“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处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类似意象在朱自清的其他的很多散文中都有体现,每次都能带给人一种美好的审美愉悦。
二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②他在《欧游杂记》的序文里说:
………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自清在语言的细节上也是很注意的。他注重语言一是准确,二是自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一点。所以他的散文总用一些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有的甚至是在别人文章里很少见到的纯口语。韩愈说过“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所以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而自然则更难。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则很好的做到了这点。比如说《松堂游记》里说“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等等。这里出现的一些口语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大白话,但是用在这里却显得极为自然而富有风趣。余光中先生虽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对朱自清的语言颇多微词,但是他也认为朱自清的文字朴实清畅。“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③比如在《春》中写草的句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都极具特色。除了这种鲜明的口语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其他方面也极具艺术魅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在我看来,是语言最为优美的作品之一。以此为例,在语言方面主要有以下特色: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打着朵儿的花苞”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者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叶圣陶认为,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后来,才全写口语,有了现代口语的韵味。这个看法,当然是对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实际。但是,《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却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地叙述,真情实感自地然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文采和风格。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由于朱自清本身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自然带上了诗歌的音韵美。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的词儿,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在这里都运用的极为妥帖。
三
朱自清他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讲究篇谋布局,并善于对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和选择,从而疏密相间、详略得当、虚实结合地表现主题。如《荷塘月色》,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笔细描,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背影》的结构也十分精美凝炼。作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最令他感动的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背影加以诗化。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从以上的几篇作品中可看出,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
四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抒情的特点烛: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储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笔者认为,真诚、含蓄、适度的抒情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抒情特点,读者观其文如见其人。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文贵乎情。在《给亡妇》中,朱自清以淡淡的语言,娓娓的叙述,倾诉了对亡妻的爱恋、敬重和思念。这种感情与细节的叙述取得内在的融合,真正做到了寓情于事件之中。《文心雕龙》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乃文之本源也。”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十二年,他没有点滴不遗地抄录一切生活琐事,而是沙里淘金地选择最有意义,最能表达感情的细节,表现亡妇为妻为母的完美人格。
《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接闪现。一会儿是淡淡的喜,一会儿是淡淡的愁。一种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痛苦困扰着他。他把这种感情用语言传送给我们,让我们在对《荷塘月色》审美活动中感知它,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受到震动。可以说我们读这篇散文,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仅仅是文景色之美,更有心灵的战栗,它使我们更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呈现出“轻灵澹远”的风致。“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中出来。”④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荷塘月色》也好,《绿》也好,还有那感人至深的《背影》,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朱自清的散文真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注释:
① 朱光潜 《回忆朱佩弦先生》 见《文学杂志》第三卷 第五期 7页 商务出版社 1948
② 杨振声 《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见《完美的人格》 124页 三联书店 1987
③ 朱自清 《荷塘月色》 322页 2005年9月第1版 江苏文艺出版社
④ 蔡清富 《朱自清散文选集》 1页 2004年8月第二版 百花文艺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 朱光潜 《回忆朱佩弦先生》 见《文学杂志》第三卷 商务出版社
② 杨振声 《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见《完美的人格》 三联书店
③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江苏文艺出版社
④ 蔡清富 《朱自清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⑤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