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教师中心稿)
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刘明方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新的形势下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必然带来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巨大冲击,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一定的困惑:那就是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老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教。
高三《语文读本》(第六册)选用了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篇赋是司马迁的八篇重要赋作中唯一留存的一篇。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
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赋体文章时,对它的散文化和诗歌化的特点理解,颇有难度,如果含糊地跳过或者用“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等说辞来敷衍,那总不是好办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尝试用诗歌翻译的方式,既注重理解内容,又注重赋体文章的诗歌化的特点,学习了解作者司马迁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下面从两点谈谈这种尝试。
一、 达意传情
诗歌翻译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学审美过程,它着重训练文学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达意传情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高三《语文读本》(第六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
《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爱国卫家、忠烈刚直、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孝敬长辈、和谐相处等优秀的思想品质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历尽岁月的淘洗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更显得重要。
例如“士生之不辰”的翻译,有两名学生的翻译都是“我生不逢时”,课文中的注释是“生不逢时”,两名学生都依据课下的注释来翻译,老师在肯定了学生把“士”翻译为“我”这种自我情感表露的最好载体的同时,老师点拨学生再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翻译,学生于是翻译出:我出生在一个多么糟糕的时代。“糟糕”这个词语就是达意传情的最佳表达。它把作者司马迁的极大愤慨表露出来,也把司马迁的忠烈刚直个性鲜明表现出来。
又如“私于私者,自相悲兮”的翻译。一个学生基本上是以课下的注释翻译为: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认为是可悲的。老师作补充: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永远悲叹和憎恨。这个补充修改就把作者司马迁的刚直表露无遗。
这种做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人文内涵和情感的丰富上能给学生以极大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文学品位和审美品味的提高,靠的是积累、感悟、熏陶。语文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感染、熏陶、净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 调序补充•押韵齐整
对文言文教学而言,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细嚼慢咽。品读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从关键词语、句式、表达方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修辞方法、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
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要着重引导学生语言训练,重在语言表达,选词、造句、调序、补充、押韵等方面能力的训练落在实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质量。”
从上述建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和欣赏评价能力。
例如“愧顾影而独存”的翻译,文中没有注释,一个学生翻译为:我愧悔看到我的影子而孤独存在。老师点评说,这句话是文言的直译,不是诗歌的翻译。“独存”是“孤独”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适当调整顺序,把“而”字的前后的内容做调整,这句是押韵句,把“存”换为“分”。老师板书:每每看到自己孤独的影子,我就惭愧万分。这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师在关注学生整体理解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又如“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的翻译。这句是第二段开头句,而这段原文没有押韵,也没有注释。学生反映就会有难度,特别是押韵的处理。这就要运用补充的方法。老师板书:那些秉公办事的官吏,我万分地赞美和同情。这个“同情”就是补充。根据文章和翻译的需要,补充相应内容,对文章的感知理解有很大帮助。
语文课尤其是教古诗、赋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承载的思想文化。
古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运用诗歌翻译的方式来学习辞赋体的文章,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升人文品位的环境。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真正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