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古诗鉴赏八病(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古诗鉴赏八病(教师中心稿)
古诗鉴赏八病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沈献章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训练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明问题之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八种常见病因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
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病例1
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两句的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
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恨苦。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
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病例4
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病例分析: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字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病因之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
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用菊、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学生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病因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学生优秀答卷
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
说明: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参考答案
“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
病例6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病例分析:语言的鉴赏也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才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睛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学生对揭示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忽略不见,就海阔天空地去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病因之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问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说明: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如2002年全国卷考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折柳”、2003年全国卷考对王维《过积香寺》诗眼“咽”、“冷”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思乡梦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
病例7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
病例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人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如2002年全国卷要求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寓意,就有不少考生大发感慨:“诗句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欣赏诗人在幽静的夜晚听着笛声和折柳声的高雅情怀,所以‘折柳’二字是关键。”失分原因如出一辙:胡乱发挥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
病因之七:望文生义、任意发挥。
病例8
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
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及具体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从政治角度切人,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凭着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却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大多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用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鉴赏边塞诗则套用“建功立业”、“思乡怀远”;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若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等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那答题结果往往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生硬化。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
病因之八: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学生优秀答案
例1:“春”字贯穿了全诗,引起思乡之情,又把思乡之梦送回家乡。给人一丝温馨的感觉,并不像秋思那么凄凉悲苦。
例2:“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抒发了梦境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喜悦。
例3:“春”字贯穿全诗,因春天的景物触动了漂泊异乡的情怀,由春触发了思乡,而思乡梦也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春的色彩是明丽的,更多地体现出了乡思的伤感惆怅而减少了沉重苍凉。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