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情满语文课堂(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情满语文课堂(教师中心稿)
“情”满语文课堂
昭苏三中教师 马丰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为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那么如何展现语文课的魅力,让这种情感流动起来呢?我的回答是:走进心灵。让课堂成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心灵交融的情感场。
走进作者(文本)的心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我们付出真情,使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融为一体,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使有情文本的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然而,今天把阅读课上成学生的自由“交谈”课,似乎已渐成时尚,以致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以致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和文本对话,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离开文本,海阔天空,那样的“对话”必然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什么痕迹。最精彩的文本解读,我以为是走进作者的心灵(当然也包括作品人物的心灵)。譬如小说教学,不仅要把握人物性格,而且要深入一步,探寻人物的心路历程,这样可能会得到比人物性格分析更鲜活也更宝贵的东西。
走进自己的心灵。真诚是最美的心灵花朵。教师贵在真诚,尤其是语文课,师生情感的交融,可以说是课堂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坦诚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就最能打动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当教师把自己也放进去,不是当局外人,教师的心就和作者、学生的心贴到了一起。此时,教学细节的“精彩”往往会不期而至。另外,当教师真情投入时,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也就富有人格魅力,格外容易进入学生的记忆。
走进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说,走进作者(文本)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教材的选择很重要,除语文知识能力之外,还要选择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东西。譬如诗歌教学。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因此,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感情,让作品中汪洋恣肆气象万千的情愫化为缕缕和风,拨动年轻的心弦。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揣摩,感受语言之美;想象,感受意境之美。走进学生心灵,教学民主也很重要。尊重人格、平等对话、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是教师和学生对话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走进学生心灵,课堂以外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决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亲其师才能近其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学生对你的课便会持排斥态度,师生的情感就无法流动,语文课堂的魅力自然也无从谈起。
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情感的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定能够走向深情、纯情、至情,我们的学生就必定能够走进情切意浓的课文中,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将会充满情意。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