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中学生作文常见误区例谈(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中学生作文常见误区例谈(教师中心稿)
中学生作文常见误区例谈
胡华强
在长期的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作为教师,都能够发现某个时期学生中较有普遍性的写作倾向。就现阶段而言,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不良写作倾向。试举例言之。
1、幼稚型
所谓幼稚型,指就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而言,心智不够成熟,认识肤浅,语言有着明显的低龄倾向的写作类型。这类型的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普遍还处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他们在进行作文构思的时候,潜意识始终摆脱不了对家庭和童年生活的依恋,看问题的眼光就始终停留在童年的视角。这样的意识在文章中表达出来,在少年时可以给人以天真可爱的感觉,但是在高中生的笔下表达出来,就不一定觉得天真可爱了。
在他们的笔下,经常可以看到“邓小平爷爷”、“雷锋叔叔”、“张海迪阿姨”以及“农民伯伯”这样一些称谓,就其称呼本身而言,似乎礼貌有加,真诚可爱,但在读者眼中,却不可避免地要闪现出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影子。当然,礼貌并非不好;问题是,语言从来都是要随着人的年龄和场合的发生变化的。如果你听到哪个成年人口口声声这个“爷爷”那个“阿姨”,你不觉得反胃才怪!写一篇叫做《感受幸福》的文章,不少的学生都从自己“呱呱坠地”写起,然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结束,表达如记“流水帐”不说,这种内容的确已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了。其实,当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生活的时候,我们一下就会明白,生活中真正让你感受到幸福,又能够打动读者的因素多得很,只是你被幼稚的心灵遮住了而未发现而已。
虽然高中生多数还未成年,但也不应该还是停留在小学生那样的心态;我们固然不提倡把一个少年人教化成一个老气横秋未老先衰的“成年人”,但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而高考所要选拔的人才也应该是具有成年人的心态的成熟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就其年龄状态来说还是就教育的目标来说,学生追求成熟,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熟都是必然的。学生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就应该努力的摈弃那种幼稚心态,自觉地走向成熟才对。
2、消极型
消极型也可以叫做浅薄型或油滑型,就是文风轻浮,语言油滑,思想浅薄或者怪异的写作类型。由于在思想上受到某些社会上不良倾向的影响,在文风上又对一些浅薄的表达方式刻意模仿,在这些学生看来,这或许是“潇洒”的展现,或许是“孤傲”的表达,或许是“深刻”的炫耀。他们是想要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显示自己的某种叛逆的意识,其实表达这些东西本来是未可厚非的,问题就在于对一种“度”的把握不准确。
还是以《感受幸福》这个题目为例。就有学生通篇都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幸福;人们追求幸福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人有“原罪”,生而赎罪;锦衣玉食,终不免一死;父母的温暖和抚养,那是他们该尽的义务,有什么幸福可言?说实话,每一个老师看到这样的文章,都会汗毛倒竖,悲凉顿生的。就文章本身而言,似乎还不能说他们浅薄,还不能说他语言不好。但是,学生写这种“放高炮”似的文章,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的在作怪呢?小小年纪就真是有了这样消极阴暗的意识了吗?我就特意找过这样一位学生来进行了解,他的回答更是令我瞠目结舌,他说他并不是像他的文章里说的那样想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是想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段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而得到高分,还说这是他××时的老师教给他的应试技巧。听罢此言,我长时无语!
如果学生仅仅是想博得一个高分而故意为之(不管这是否有效)的话,还无关紧要,只要稍加引导便能使其回归正道。最令人担心的还是那种“非故意”者。比如刻意模仿武侠小说的写法瞎编故事,刻意模仿青春偶像剧的剧情乱凑情节,学一些当下走红的青少年“作家”的狂妄“愤青”,充斥于文章中的到处是让人茫然而又目眩的网络语言——这种已经深受不良因素的毒害而不自觉,反而还以为掌握了先进的写作技巧的现象,是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而又棘手的问题。
3、标签型
所谓标签型,就是指无论什么话题,都是那些“原料”,到时稍加组合,然后贴上“要求”的标签就算完事的写作类型。这种写作方法,在以前的“材料”作文时代不太容易大行其道,因为“材料作文”对文章的范围限制得比较严,容易被判为“偏题”,而到了后来的“话题作文”时代情形就有些不同了。“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要灵活得多,只要与话题“有关”就可以,这本来是作文考查方式的一个进步,减少了对写作者的限制,就可以解放他们的思想,放飞他们的情思,从而展示他们的才华,而结果却并非完全如人们所愿。
当然,只要是“应试”,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功利性会驱使人们努力地去寻找最“便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是,站在我们教育的立场上来看,这是一个悲哀,因为这非但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反而促进了其投机取巧的心机(且不说这样的“取巧”文章是否达到他们想达到的目的)。
例如以“美丽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最后你从学生的作文中既可以看到毛泽东“挥手之间”那一个美丽的瞬间,也可以看到周总理“窗前的灯光”那一个美丽的瞬间,既可以看到老师无私地教育学生的美丽瞬间,也可以看到父母亲爱子女的美丽瞬间——这些内容,虽然已经陈旧得“乏味”了,毕竟还算“切题”。你还会发现,学生的文章中还有“希特勒手臂前指行礼”也是“美丽的瞬间”(学生说,希特勒虽是坏人,但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人气质,因而“美丽”),乞丐在大街上乞讨时向行人伸出手是“美丽的瞬间”(学生说,虽是乞丐,但他有勇气为自己的生存奋斗,因而“美丽”)。还可以看到“项羽的美丽瞬间”,“苏轼的美丽瞬间”,“曹雪芹的美丽瞬间”,“谭嗣同的美丽瞬间”等等,简直是“悠悠万事,无不美丽”了!只要我们注意关注一下这些话题,这些素材,甚至这些文章本身,就会发现,其实大多可以在我们身边很容易就找到它的来源,尤其在一些流行的《文摘》类的杂志上可以找到。只要我们把它们拿来一对照,就会发现,这“应试”的文章只是动了“小手术”,贴上了扣题的“标签”罢了。
我还想说明一下的是,这贴标签型作文,有的贴上标签后确实很切题,而有的却与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仅仅贴一张唬人的标签而已。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学生不愿认真思考,不愿塌实写作,投机取巧的不良学风的表现,应该予以纠正。
4、模式型
模式型作文就是指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有意无意地接受并形成了某种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式的写作类型。写作之事,虽说叫“文无定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也是无庸质疑的,不然开设写作课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掌握规律并非是为了死守写作的固有模式,而是为了取人之所长为己之所用,写作的生命真正贵在创新。而模式型作文却让学生落入了不自知的窠臼。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 为文必“题记”
这明显是受了近几年“新概念作文”的影响。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什么体裁,开篇就跟你来一段“题记”。这“题记”也不管与正文有没有关系,也不管与正文是否协调,更不管这“题记”本身像不像个“题记”,反正,先来个“题记”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再说。
文章前面写题记不是不可。好的题记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是文章的精华。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看到文章家凡为文必“题记”,可见,那也是个只可偶尔为之的方法而已。而我们有的学生却几乎篇篇文章都写“题记”,开始还觉得他有创意,久了就烦,少数人为之,还觉得有创意,大家群起而用之就烦。这样的文章怎能得到好评呢?
(2)言必称“历史”
除了受“新概念作文”的影响外,近年来,又盛行起“文化散文”的热潮。文化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意蕴。这种散文的流行给我们长期以来比较单调的阅读视野增色不少,可以说,不仅是成年人欢迎,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事情。阅读者感觉到了文章中厚重的历史感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应,于是在写作中也去模仿,希望自己也写出同样厚重的文章,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慢慢地,一些学生就养成了这样一个写作习惯——言必称“历史”,无论什么文章,无论什么题材,反正一下笔就跳进悠久的“历史长河”,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从“唐宗宋祖”到“长征建国”,只可惜字数有限,时间不足,否则,怕要写成《史记第二》才会搁笔。其实,正如我前面所说,文章中涉及历史本不是坏事,但篇篇如此,就未必可取。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一些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相当有限,却还是狂热地喜欢“历史”,文章中的历史知识错误百出,试想这样的文章又如何能成为好文章呢?
以上几种类型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简单地总结出来的几种情况,虽然概括未必全面,观点也许还不免有失偏颇,但让教师警觉学生写作倾向的错位,让学生跳出写作程式的窠臼,于教于学应该还是有些作用的。
2006/11/16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