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李广的悲剧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李广的悲剧
黄朴民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
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
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
《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
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
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
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
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
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
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
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
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
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
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
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
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
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
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
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
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
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
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
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
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
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
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
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
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其情
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
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
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
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
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
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
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
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
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
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
峻的思考。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