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梭罗和他的自然之书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梭罗和他的自然之书
亨利·戴维·梭罗/著,陶文江、吴云丽/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早在17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就呼吁人们,“不要把人过早地从童年的小木屋里赶出来,让他们知道得晚一些。”人的本我和精神家园意识在诗人那里得到了极高的重视。
几百年过去了,诗人们对生命本真的呼唤从未终止。1845年3月底,美国文学史上最了不起的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提着一柄借来的斧头,离开了美利坚革命热情高涨的人群,只身进入康科德南部的森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一个对工业社会愤懑的自然主义者,开始了为时两年的返回小木屋生活方式的林中生活。
梭罗怀着极其自然的心态(这种自然让每一个人心惊),整理出被先代印地安人耗尽了肥力的土地,在裸地上进行最原始的种植。很多早晨,他坐在自己的小木屋前,等待结在粗糙的木板壁上的露珠慢慢蒸发,被带入空气中,最后连板壁上微湿的水迹也干了,成为一天中另一种干燥、清洁的木板墙壁。在春天的湖边,他听到湖里的冰一寸接一寸地炸裂,一点点融化掉;夏日里,带一本书到瓦尔登湖的源头去取水;在冬天到来之前,躺在褚红色的干草上享受慵懒的阳光把身子慢慢晒暖起来,又从身上一节节退去;冬天里,穿过雪原去拜访蹲在树桩上的猫头鹰和那些在雪地上留下蛛丝马迹的动物……
当然,梭罗所经历的决不仅只是这些,罗列和概括这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连他在两年后写成的《瓦尔登湖》一书,恐怕也无法尽述这次林中生活。
细致描述了梭罗两年林中生活以及关于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进程的《瓦尔登湖》,在因工业化而过早地被驱逐出与神灵同在的自然家园的人们中间,引起了一次集体的反思和对远离自然的恐慌。人的本我和精神家园意识再次被唤醒,《瓦尔登湖》成为诗意栖居的自然生活典范。
作者对林中简朴生活的细致描述和客观再现,使人们感受了诗意栖居和重返小木屋的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诱惑力。然而,作者仍然不放心,他对工业社会充满了焦心和忧虑。在书中,他一次又一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业化进程对神性家园的毁坏发出了深刻的议论、教导,甚至责难。
《瓦尔登湖》开始在欧美流行,人们迫不及待地发出了“回归自然”、“提倡诗意的简朴生活”、“回到人的内心世界”等声音。很多人像梭罗一样做出了“极端”、“疯狂”的举动,遁入林中生活。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却没有人再写出像《瓦尔登湖》那样震动世界的自然之书。我想,这并不在于《瓦尔登湖》是不可超越的,而是我们的心里已经住进了一位与我们作对、专门捣鬼的魔怪。
《瓦尔登湖》在我的祖父辈们的时代传入中国,在那个贫乱交加的年代,他们(包括中国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具备认识《瓦尔登湖》精神的能力。但所幸的是它仍然被传了进来。
现在,无疑是中国人阅读《瓦尔登湖》最合适的时候了。对宇宙万物神秘感的散失,自然之神被放逐流浪,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永远的心理伤痕。我们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内心真正的神性,我们焦灼不安,但无能为力。
在《瓦尔登湖》诞生150周年之际,美国知名文学编辑E.M.泰勒认真选取了《瓦尔登湖》的重要篇章,以自然生活流程为基础,分为“春之卷·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夏之卷·流水四季”、“秋之卷·与动物相遇”、“冬之卷·我的艺术和生活”四个章节,对它们进行了编排和重组,整理成为《自然之书》,在全世界又一次掀起了自然生活之风,成为一部改变当下生活风尚的大众读物。在中国,没有比现在更适合阅读梭罗这些质朴、清新而深刻的文章的时候了。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