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遵循规律,放胆作文(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遵循规律,放胆作文(教师中心稿)
遵循规律,放胆作文
江苏省响水中学 张达富 224600
中学生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考试作文,要在众多考生中技高一筹,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不盲目地揣题、估题,不轻易地模仿别人的范文,特别是不能背袭时文。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作文,认为自己不是写好作文的料,对自己信心不足,因此到考场连题目要求都没看清楚,仅凭大概印象急匆匆写就八百字的作文,结果不是偏题就是改变了人家的话题;也有的学生记住作文一些技巧,到考场死搬硬套。“三段论”是一些同学作文的通病,写不出自己的深切感受,更谈不上有具体内容了;也有的学生降格以求,只要作文达到切入分就行。其实写好作文并不难,人皆可成为尧舜,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写好作文。从每年高考优秀作文来看,那些优秀作文未必都出自作文高手,那些作文大赛优秀选手在高考作文中,名落孙山的事实,几乎每年都能有所耳闻,同样平时作文并未显山露水的同学,在高考中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作文,并不乏其例,这是已被历年高考作文实践证明了的事实。这充分说明,作文没有神秘,只要用心就能精彩。用心在于掌握作文规律,善于运用平时的作文积累,毕其功于一篇作文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在一篇高考作文中,能够充分表现中学生12年来作文的总体水平,无论结果怎样,都不应该有遗憾的,因为“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具体说来,考生在作文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化繁为简。
无论怎样命题,也无论所给材料多么复杂,考生都要能够从中找出主要的关键的一点,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考虑充分,把文章做足,做到位,你就不会被那些材料绕来绕去,绕得云里雾里,看不清要求。能够把复杂的看成简单的,做到化繁为简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以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许多考生被这首小诗的哲理搞懵了,找不到作文的感觉,其实我们不必去深究山水不同色彩变化,只要抓住提示语中第一条,写一个方面,即水的灵动或山的沉稳,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即既有水的灵动,也有山的沉稳,从阅卷的过程来看,兼写两个方面的考生较多。如果考生纠缠于材料本身,反复阅读材料,怎么也读不懂这首小诗的哲理意义,以致胡乱地写成了800字,结果当然文不对题了。一个高三学生看不懂高考作文题,似乎不可理解,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每年的高考作文写跑题的的确不少。笔者曾有幸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阅卷,分工就是批阅作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也无法统计有多少学生作文写走题了。甚至有的人还写去年的高考题,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是因为考生把问题弄复杂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材料只是说话的由头,由此生发开去,就不再考虑材料本身的问题,这样可以减省许多节外生枝。以上说的是在审题上化繁为简。
在行文上也要化繁为简,开头点题定位,直奔主题,不绕远;中间承上详写,做足文章,做到位,做具体,不空洞;结尾照应深化,照应开头,照应题目,不忘主旨。记住这三句话是写好考场作文的秘密武器,是被无数优秀范文证明了的一条考场作文规律,特别是高考作文,更应在短短的一小时之内完成一篇文章,阅卷老师看什么,还不是看你的行文思路,篇章结构。一篇文章做到三处点题,再不负责的老师也会发现文章的重点,决不会因为老师的快速扫描,使你的作文有遗珠之憾。
二、 去粗取精
在材料选择上,要精心选择,不贪大求多,材料要能够充分,典型。充分,是说材料要能充分证明观点;典型,是说材料要具有普遍性。往往一两个事实,就能将道理说深说透。笔者认为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既全面,又深刻。怎样才能全面、深刻呢?一般来说,要有列举,概括说,我们读过许多优秀作文,大多概括举例,运用排比,显得全面,在列举事实后,还要有具体的事例,就某一个事例展开分析说理,说深说透。大凡高考优秀作文,大都是选材比较精当,恰倒好处,让人信服。凭心灵选择的高考话题作文,一个陈寅恪的事例,足可以论证凭心灵选择的话题,并且显得气势恢弘,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当然选择材料要尽量避免敏感的话题,要尽量避免难以定论的人和事,譬如说,在同一篇作文中,考生用冯友兰的事例进行反面论证,很难说清楚是,还是不是。
三、 去伪存真
为什么要强调去伪存真,因为现在中学生作文,一般来说,都不愿写自己的肺腑之言,不愿袒露自己的心迹,把“真我”掩饰起来,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装扮成大众面孔。一到作文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去写大家司空见惯的人和事,要不就从金庸小说里寻找故事,好像大家都不愿生活在现在,都要回到古人或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写作的源泉,结果只能是空洞,胡编乱造,写出的大多是千人一面的人物或众口一词的道理,泯灭了鲜活的个性。高考作文,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你不来真格的,怎么能感动阅卷的老师,你的说理,尽是模仿别人,怎能征服阅历远比你丰富的老师,你的记叙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又怎么能感动老师。唯一的办法是,说真话,抒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你的一段不为人知的情感经历,如实地写出来,说不定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你的体验也许是阅卷者曾经经历过的,引起阅卷者的联想和回忆,并打动阅卷者,产生共鸣,从而赢得高分。
四、 巧于表达
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达形式,换一种说法是不是会更好。讲求修辞,是考试作文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凡是作文优秀的学生大多是语言表达比较好的学生。如何表达才能生动呢?笔者以为化用名人名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黑夜给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有位同学参加省级作文大赛,化用海子的“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写到:“遇到陌生人,我们也应该像海子般地说一声:‘陌生人,你好!’”化用远比引用好得多,如果你只是引用别人的话,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远没有化用别人的语言来得大气,来得深沉。有时候,一个词语的活用就能使满篇生辉,更不必说化用名人名言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喻运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具体、生动之效果。韩寒的一句“穿着棉袄洗澡”,十分形象、深刻地批判了当今的应试教育,“戴着镣铐跳舞”又是多么形象地指出了既要奔放又被诸多陈规陋习束缚的现象。我们阅读学生作文,打动我们的往往是学生的一两句富有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心灵发生震撼,从而赢得阅卷者的好感。
五、 运用积累
考试作文,时间有限,不允许你精雕细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分量的作文?善于运用平时的作文积累,运用联想、回忆的方法,将自己平时做过的,看过的精彩的片段,运用到考场作文中。我想再次重申,学生作文要能够表现12年来的作文素养,必须要充分调动平时作文积累,你不充分运用自己作文的储备,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写成800字的文章,充其量只能反映你一个小时内的水平,而没有充分表现自己12年来的作文功底,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遗憾。在动笔之前,应该结合审题,联想自己平时作文的优点,想一想哪一点可以用来装点此次作文,对自己也是一个促动,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哲学上讲的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来自平时的深思属虑。行文的思路,开头和结尾的技巧,甚至文章的过渡,都应该建立在平时训练有素的基础上,不然我们的作文就变成了急就之作,没有了平时的深厚积淀,是不可能有深厚可言的。
六、 由此及彼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大多是话题作文,而话题作文又大多具有一个由此及比的过程。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写篇800字以内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由写文章到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转换过程,怎样把文章的三个阶段运用到人生的三阶段,就是作文的重点,由写文章要有亮丽的开头谈到人生也要有亮丽的开头,由写文章要有充实丰富的内容写到人生的过程也要充实丰富,由写文章要有响亮有力的结尾写到人生也要有响亮有力的结尾。如此作文,怎能偏离题目?即使是关系性的话题,也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比如说《忘记与铭记》,这两者怎样才能融合起来,这中间也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由忘记说到铭记,两者衔接的好,才是行文的圆满,没有一个好的转换,文章就不可能流畅婉转。
以上是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点作文特别是应试作文的技巧。实际上写好一篇作文远不止这些,但是高考作文是选拔性的考试,谁掌握规律谁就有取胜的可能,不懂规律,心存侥幸,碰运气,是不可能写好考场作文的,所以要想在高考作文上有建树的同学,可以利用茶余饭后,深思熟虑,想一想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到时才会有灵光一闪,作文的才思就会如泉涌出,不择地而流,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作文才能成为可能。
(作者:张达富,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