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2006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测试语文卷简析(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2006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测试语文卷简析(教师中心稿)
所谓高考适应测试,是指在高考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应于高考的一种测试。因此,这种测试卷一般有这么一些特点:试题的内容要求、类型方式、分值安排、难易程度等都尽量接近于高考试卷的要求。这种测试既是训练学生的高考适应能力,也是一种高考之前的热身训练。因此,这种测试的卷子一定要把握住高考的命题思路,接近高考作文地带纲的内容要求。一定要对学生后阶段的高考复习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做好对高考适应测试卷的分析工作很有必要。
那么,这次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测试语文试卷有哪些特点呢?我的看法如下。
一、这份试卷的基础题难易程度适中,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全面。第一卷的第一大题的六小题完全是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来出的。知识点包括字音、字形、实词、熟语、标点、语病六项内容。而每一项内容的考查方式也是比较传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字音考查一项涉及的内容有形近字读音和多音字读音;字形的考查内容是同音字的字形、音近字的字形和形近字的字形,这一项内容的考查设计还有一个特点,每一个选项中都出现一句熟语让学生来辨析其中字形的正误;实词考查主要是近义词;成语考查一项是成语的使用场合和试用对象要明确,成语正确含义要理解等内容;标点符号主要是考查引号和顿号的用法;语病一项内容考查的也是《考试说明》中列出来的几种,这里考到了歧义(第6题B项)、词序(第6题C项)、词语赘余(第6题D项)等语病类型。
这里的六道小题则是我们高三复习第一阶段的重点内容,所以这六道题目的考查可以检测我们第一阶段的复习效果如何,可以为后一阶段的复习起到补救和指导作用。学生的基础打得是否牢靠,基本上从这六道题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来了。这六道题的内容有个特点,它是实实在在的基础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平时学得扎实,多了解一些有关规律,多听一些老师的方法指导,多做一些练习,就一定可以掌握得好。可考试结果却令人担忧,这六道题学生得分率很低,及格的不到一半。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这里的文言文考查内容出得也比较接近于作文地带纲的要求,考查形式完全同于前几年的高考试卷。四道考查题涉及的是这么一些内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段内容大意的理解、文段思想意义的鉴赏评价。题目的难易程度也是和去年的高考卷相当。
二、分值设计较合理。第一卷标准题设计为39分,2005年全国浙江卷的第一卷分值是42分。这份适应卷科技文阅读的选择题只有三题,而去年浙江卷是四题。我想减少选择题的题量大概是为了加重第二卷主观题的分量吧。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安排也比较合理,分值同去年的全国浙江卷相同。
三、诗文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出得比较好。材料选得好。近几年来高考的诗歌鉴赏材料大多选自唐宋诗词,也有选自元曲的。内容或者是诗人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而不得志时的情感抒发,或是诗人面对大好江山,而触景生情时的真情流露。这份卷里选的是南宋张孝祥的词。张孝祥也是一位豪放派的词人,但他所处的环境不同于苏轼,他的豪放词风也应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联系。所以,读一读他的词,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所以,选这种阅读材料,对学生今后的复习重点也有提示和启发作用。还有这里的两道鉴赏题的设计也是有一定特色的,一道是鉴赏诗歌的语言,一道是鉴赏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就告诉我们以后鉴赏诗歌的重点应落在哪里。而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也给我们有提示作用。这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选的大多是优秀散文,这里选的也是散文。而且这一段选的是琦君的散文。琦君出生于我们温州,大家都比较熟悉,选她的散文,我们会有一种亲切感。而且高中教材中也曾选过琦君的散文。所以,理解琦君的散文,比起理解其他人的散文显得有意义得多。琦君的这篇散文写得较细腻,较真切,有一定的生活哲理。而这里的几道阅读题设计也比较切题的,一是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如18、19小题,一是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如20小题,一是考查评价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思想观点的能力,如21小题。
四、这份试卷的材料内容都比较新。基础选择题的材料内容都是近一年来新闻媒体上出现过的内容。如陈水扁的“高捷案”,火箭得分集体走低,东亚论坛达成共识,陈凯歌的新作《无极》,周杰伦的最新专辑等等,全是最时尚的,最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解题时会有一种新鲜感和熟悉感。就拿文言文阅读来说吧,选的是清代邵长蘅的《八大山人传》,这传记类的文章叙事性强,学生容易读得懂,而且八大山人朱耷则是非常有内涵的一个画家,让学生了解一下很有必要,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能够帮助学生增加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识。
总之,这份适应测试卷,确实起到了适应性的作用,然而试卷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文言文的引文标点有错,这样会造成学生阅读的困难。比如引文的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其中“浅之乎,知山人也”怎么理解?“浅之乎”怎么解释?“太肤浅了啊!”这样解释和下文又不连贯,“看他肤浅了吗?”这样理解和上文不衔接。其实,这里多了一个逗号,去掉这个逗号,这句应是“浅之乎知山人也”,这样意思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主谓倒装句,通常的句序是“知山人也浅之乎”,句中是不能用逗号隔开的,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肤浅了啊。由于,这里无故多了一个逗号,这样学生基本上看不懂这句是什么意思了。正因为看不懂这句的意思,于是也就影响了对“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的正确翻译了。
其次,作家作品填空的内容太偏了。第17小题要学生填的两个空格内容都是有关外国文学的。自从去年高考恢复作家作品的考试之后,我们在复习中就要加强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和记忆。但这里要记得应该是以中国为主的,对外国的只须了解一下十分重要的一些作家作品。因此出题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国内的作家作品,然后再考虑外国的作家作品。去年浙江卷出的两个填空,一个是托尔斯泰,一个是《三国演义》,外国中国都有。那么这份卷子里为什么要全选外国的呢?为什么不选一个中国的呢?难道是要学生不必记中国的作家作品,而单记外国的?
其三,文言文翻译题出得没有特征性。三道翻译题,第一题算是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拳”一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二题要考查的是什么?大概是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吧!“知”既有“知道,清楚”之义,也有“了解”之意。但这种考查方式似乎太简单了吧,太没有深度了。而第三题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文言的语法特点,只不过是句子长一点,语言罗嗦一些罢了,叫学生翻译没有什么必要。
其四,语言表达题是这张卷子出得最差的一项内容。23题的仿写题,竟然是周杰伦的一首歌词,要学生仿写。这周杰伦的歌词太俗,太浅了,一点深度都没有,仿照这种歌词来写还能看出什么高水平呢?这歌词的修辞方法也很简单,一般的学生胡诌一下,都能诌出与此相类似的句子来。24题竟然要学生观察一幅画,并根据画意,借用画中的意象,以《寂寞的脚步》为题写一段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文字。这算是什么题?不明白。既不是描写画意,也不是记叙画面内容,更不是剖析评判画面材料。这幅画中有落叶,有很多不同的鞋,四面一片空旷,一个女士在跟着前面的许多鞋走着。这画面中那么多的鞋到底是什么意思?给人有什么启示?看到这空旷的环境,落叶飘零,是有点寂寞之感,但有这么多双鞋又怎么去理解这种寂寞呢?而且这种题目标准答案模糊,到底怎样解答才算正确的呢?没有一个准。这种题目不可能会出现在高考的卷子里的,所以,出现这样一种题目实在叫学生和老师都有点无所适从了。
其五,作文题出得很模糊,立意很不明确。题干要求是:要学生从拍卖内容中选择两项内容,给合自己的经历、见闻或感想,以“最美的生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干中还把“请你从拍卖内容中选择两项内容”一句加了着重号,表示强调,一定要选两项。这样的题目,实在不好理解。首先我们写作文要看“以什么为话题”,这里是以“最美的生涯”为话题,这就是说,写的作文内容的重点应是“生涯”,要写出某种生涯,要突出中心:为什么这种生涯是最美的。而且一定要从前面的十项拍卖内容中选两项。这样一来,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写的作文是对题的,学生全是针对所选的两项内容进行论述或记叙,这所写的其实不是以“最美的生涯”为话题了,而是以所选的两项内容为话题了。因此学生们这次作文其实是失败的。为什么会这样?毛病在于这次的作文题目出得模糊。要知道,何谓“生涯”?生涯就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或职业的生活。这样看来正确理解这个话题的意思就是,要写出某种活动或职业,而且要根据上面所选的两项内容来讲出“最美”的道理。可是这个生涯对于学生来说,似乎还是未来的事,还没有经历过。既然没有经历过,那哪来的生涯?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也就不好写了,所以,很多学生是把这生涯理解为人生,理解为生活。这就无怪于学生写得偏了话题,或误解了话题。
以上几点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提出来旨在引起有志于命题研究者的兴趣,以便更有助于我们今后的高考复习。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