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讳饰修辞溯源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讳饰修辞溯源
江西省清江中学 李弗不
讳饰,其实就是封建时代的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圣人或长辈而不直呼其名,设法避开或代替的一种特有的习俗。它渊源于周朝。《礼记·春官》注:“先王死日为恐,名为讳”,最初的用意只不过是后代子孙不愿直呼祖先的名字,用其他字代替,以表敬意。这种习惯秦代已形成制度,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民国以后才渐渐不为人们所注重,它是封建道德的产物。
避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
改字:如秦始皇名赢政,“正月”的“正”与“政”谐音,便被改为“端月”。汉文帝名“恒”,就要把“恒山”改为“常山”。苏轼的祖父名“序”,他作序时,常改“序”为“叙”或“引”。这就是所谓的改字。
空字:是把要避讳的字空去不写。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王世充就被唐人写成王 充,后人印书时把两个字连起来,变成王充。
缺笔:就是把要避讳的字改变笔划。如孔丘是封建时代的“圣人”,为了避他的名讳,“丘”必须缺笔,写成“丘” ,同时,还不能念“丘”,而要读成某。
避讳的种类可谓多矣!
有的是避讳改姓。如宋朝有个名臣叫文彦博,他本姓敬,但因宋太祖的爷爷叫赵敬,于是他就改姓文了。
有的是避讳改行政单位名。如唐太宗叫李世民,于是民政部就改为户部。
有的是避讳改官名。如隋文帝的父亲叫杨忠,隋朝的官“中书”就被改为“内史”,“侍中”也被改为“纳言”。
有的是避讳改物名。如袁世凯称帝,因忌讳下令把煤铺墙上的“元煤”字样一律涂掉,“元宵”也改为“汤元”,因为元与袁谐音,“元煤者,袁没也”;“元宵者,袁消也”。这对这个迷信的窃国大盗的刺激太大。
还有的是因避讳舍弃科考。唐代诗人李贺,因为他父亲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遂不去考进士。为此,韩愈专门写了《讳辨》一文劝他应考,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真是一语破的。
在封建时代,犯了讳,特别是犯了帝王的讳,是要受到处罚的。清雍正八年,有个叫徐骏的人,上书给皇帝,因为粗心,把“陛下”写成了“狴下”,立即被革职了。后来在他的诗集中又发现“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这样的句子,便以侮辱清朝的罪名处以死刑。
帝王的名讳犯不得,一般地方官的名讳也犯不得。宋代诗人杨万里作监司时,巡历至一郡,郡守设宴,令歌伎唱《贺新郎》词侑酒。因其中有“万里风帆何时到”之句,他听了很不高兴,马上接上说:“万里昨日到”,搞得郡守很尴尬,因此监禁了这个歌伎。
避讳,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讳饰”或叫“婉曲”,即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把不便明说的意思暗示给别人的一种修辞方法。因为风俗习惯或个人的理由,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说,就用别的话来表达。比如,从前人死了要说“老了”,《红楼梦》第十五回里有:“现今还有香火、地亩,以备京中人老了人口,在此停灵。”鲁迅《祝福》有:“祥林嫂?怎么了?”/“老了。”过春节时,为了求吉利,不说“完了”。结婚时,为了“早生贵子”,忌说“不生”。“吃醋”,有个意思是比喻�信叵瞪霞刀剩阅承┑厍伤怠按住保堋按住苯小凹苫洹薄T谟猩砣毕莸娜嗣媲埃祷耙⌒模鸱杆幕洹1热缏逞副氏碌陌⒂小榜獭保慊渌怠榜币约耙磺薪凇袄怠弊值囊簦罄戳肮狻薄ⅰ傲痢蹦酥痢暗啤薄ⅰ爸颉币不洌腥朔噶怂幕洌翱谮乃懵睿π〉乃愦颉薄6鞲袼乖诩湍盥砜怂际彼德砜怂肌八帕恕薄ⅰ巴V顾枷肓恕保际钦庵只涫涡薮欠椒ǖ木咛逶擞谩�
作者邮箱: heeyoo8877liuxuepaper.com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