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吃官司(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吃官司(教师中心稿)
湖南省衡阳市272厂中学 曾文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
……
当我们反复吟诵苏轼文学作品中的这些佳句的时候,我们便容易联想到他的诗句中包含的哲学理趣,词句里蕴涵的雄奇豪放,文句中体现的洒脱飘逸。我们知道,苏轼是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诗、词、文都称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的背后有他“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丰富经历,有他坎坷曲折的人生遭际呢?在大起大落的一生中,他吃过不少次文字狱官司。
第一次是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兴冲冲观看钱塘潮回来,写有《观潮》诗五首,其中第四首为:“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忘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谁会想到这首本是同情吴国水泽劳苦大众的诗,竟被诬陷为“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甚至是“包藏祸心,怨望其上”的“怨上诗”呢?转知湖州上任后,他写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给皇上,皇上也看过,觉得没什么问题。可是,当时称得上“检举揭发专业户”的御史中丞舒亶说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说苏东坡反皇上已反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程度。另有一个母丧之后不服丧而遭人唾骂的高官对苏轼攻击最凶,他就是主持审讯苏轼一案的御史中丞李定,他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词,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为苏轼罗织了许多罪名。还有一个骄横跋扈的老人王圭,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资格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妒忌名震文坛的后起之秀苏东坡,他抓住《咏桧》一诗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两句,向神宗皇帝告状,说苏轼有“不臣意”,皇上问他:“何以见得?”他说:“陛下龙飞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头脑还较清醒的神宗皇帝回答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与朕事?”虽然如此,他们一帮人还在继续搞鬼,最后把苏轼定为死罪。在这危机关头,好在朝中的好友范镇等人写信给出皇上,说苏轼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处理;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上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当朝的左相吴充直截了当的对皇上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病得淹淹一息的太皇太后在神宗皇帝大赦罪犯来为她祝寿时竟说:“用不着大赦天下罪犯,放了苏东坡一个人就够了!”神宗皇帝惮于舆论的压力,亦不愿意背上“杀才士”的恶名,苏东坡才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黄州“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渐不为人识”。可是事情并没有完,他的政敌还在虎视眈眈地找岔子。元丰八年五月,苏轼在扬州写了《归宜新兴留题竹西寺》诗三首,其中第三首有这样两句:“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谛鸟又欣然。”不料又被御史参了一本,说“神宗刚死,作为臣子竟有如此欢乐的心情,实属大逆不道”。
宋哲宗绍圣四年,苏轼先被贬到英州,再贬到惠州,有人又以他两句诗“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进谗于宰相章惇。章惇勃然大怒,认为苏轼在贬谪时居然也有“春睡美”的闲适,显然是对抗朝廷,于是就把他贬到更偏远的儋州﹝今海南省﹞,至徽宗即位方遇赦北还。
面对这些文字狱官司,苏轼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用文字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定风波》﹞
……
2004年11月15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