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质疑新课改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质疑新课改
黎托中学 刘炜伟
国人素有跟风之陋习。新课改之风在神州大地上一吹,顷刻间波涛翻涌,自上而下,无数弄潮儿摇旗呐喊,争先恐后的,跳跃出入潮中。早就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不满已久的我,得闻此讯,只恨不能举起双手双脚高呼“万岁”。更与一帮子年轻同事们,彼此奔走呼告,弹冠相庆。
直觉告诉我们,中国教育史上,又一场大革命、大运动要来了。百年之前,正是一场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大革命,推动了古老的旧中国向一个现代国家前进的步伐,而它所宏扬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更是把四万万中国人从几千年的封建奴化教育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时过百年,又是一个新千年的开始,今日之中国,正如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全身的骨骼每分每秒都在“咯咯”往上长,每天都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小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社会进步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应该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它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社会的进步。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到教学形式、教科书都基本上还停留在五十年代学苏联的时代。我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与社会的需要和现代的思想潮流完全脱节的痛苦,一直在试图寻找一条出路而不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经这样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反观今日中国之少年,
要来了亦其中最积极、最热情的一分子,读理论文章,参加培训,亲身实践、竞争参赛,惟恐不在人先。但经过几番沉浮后,发现自己如邯郸人学步,没有走出漂亮的新步,反而连旧有的步伐也失去了。我不禁陷入深深的疑惑中。偶读屈原的《天问》,深感屈子敢于向天地宇宙发问质疑的伟大,亦激起自己沉淀于心底,无可解答的疑问,于是也想来狂问一番。
一、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要“改”,则必是有“过”了,必定是我们旧的课程制度有许多积重难返之弊端,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不得已而改之。可此弊之根源在何处?它有那些具体表现?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它与我们的时代发展又有那些不可调和之处?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定已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到了确实的答案,所以才有了这一场教育大革命。
但是我们不知道,第一线的教师们不知道,我们的领导概念模糊,我们的家长根本浑然不觉,我们的整个社会都无动于衷。课改的必要性、迫切性、进步性, 有几个人有深刻的认识?
没有整个社会对旧制度的深刻反省和批判,那里来革命的勇气和力量。靠对教师队伍对上级命令的服从吗?靠少年意气者追赶潮流的一时狂热吗?靠追名逐利者的虚荣之心吗?那样,我们的革命能成功吗?
无怪乎,我们这些少壮派、激进分子在轰轰烈烈的将战车推进时,要受到来自各方面怀疑的白眼和嘲笑了。
为什么,不在全社会掀起一场大讨论,正如我们在文革之后做的那样,让所有的人对我们国家这场精神领域的大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再具体实施呢?那样才能肉里剜疮,象现在这种做法永远只是隔靴搔痒。是不想,还是不能?我不明白。
二、 课改,改什么?
要改变些什么,才是改了呢?改课本,改考题,改课程安排,改课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改老师的观念,改学生的学法,就这些吗?
现在,我们手里拿到了新版的课本,改变了备课的方式,我们的课堂上也充满了自主、合作探究等词汇,考卷也有改变。可这就改了吗?为什么,我看到许多语文课上,还是老师口沫横飞,台下鼾声如雷:为什么,学生回家的作业仍是抄课文、生字、词语解释;为什么,学生做练习册时仍用铅笔,等老师讲标准答案;为什么,我们这么多老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改的力度不够吗?是我们的老师太愚昧守旧吗?是我们的孩子太愚蠢吗?非也。只改其表,不改其本,猫的额头上写个“王”便成了虎吗?我们的课改啊,从何处改起?
我认为,从近处看,是要从我们的考试制度改起;往深处想,还要从我们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改起。
三、 课改,要达到什么目标呢?
一般来说,历史告诉我们,“改”分改革和改良两种。改良,是保有原来的制度,只是改善局部,使之优于原来的制度;改革则大不同,是在完全推翻原有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全新的制度。俗话说,“不破不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应属于后者,目标是推翻旧的课程制度,建立新的课程制度。但旧的制度被摧毁了吗?没有。新的,应是什么样子呢?谁也不知道。画画时,画人最难,画鬼最易,只因鬼谁都未见过,所以可以随便乱画一通。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的先锋的新课堂不就是如此吗?有专家批判,“滥表演化”,“滥自主化”,千奇百怪,贻笑大方。这怪得了这些老师吗?谁的心里也没谱。
语文课堂要上成什么样就叫好课?学生在语文课中应得到些什么?我们培养的理想中的学生应是什么样?我都快把自己当成屈原了。也是有感于当前语文课改之许多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状,不吐不快;且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深感迷失了方向的痛苦。而且,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此疑惑和痛苦。
一番发问之后,快则快矣,痛感尤深,只觉无用。但若无象我这样敢于献拙、敢于发问、勤于思索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怎么可能走向个性化、人性化,我们的课程改革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作者邮箱: doremi20021015@liuxuepaper.com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