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三维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句,了解设喻作答的写法。
2. 过程和方法:以诵读指导为主线;了解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儒家的王道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与王道思想。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 (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 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 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 ”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勿失其时”与“勿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第一层:
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
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是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二是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
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
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册
彭玉梅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