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类似文章的自学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概念多,信息量大,适于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设计成一节自由讨论回答问题课,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掌握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自学水平。
教师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探讨的空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导入新课
(1)播放ppt,展示北京故宫、布达拉宫、苏州园林、山东曲阜孔庙、丽江古城等典型建筑的图片,导入中国建筑的特征。
(2)破题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运用简洁严谨、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述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3)写作背景探究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学会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足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一“体型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的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优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
(4)文化资料链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首先让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分部分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再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1、 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说明课文总共分几部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2段):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3-13段):概括归纳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14-17段):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18-20段):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发扬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
2、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自由讨论回答作者如何说明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
参考答案:
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1)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2)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3、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自由讨论回答作者如何阐述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的?
参考答案:
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1)(一)(二)阐述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2)(三)至(五)阐述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三)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斗拱。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举折,举架\",即为了形成的斜坡或曲面。
3)(六)至(九)阐述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色彩。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构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用材。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3) 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三部分,自由讨论回答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参考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仔细阅读文章的第四部分,自由讨论回答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体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四、经过讨论学习后,有教师板书总结。
五、高考链接
【科普文阅读】
一.科普文定义及特点
科普类应用文主要是指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而形成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科普说明文、科技小品、科技常识等。这类应用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有些还具有艺术性的特点。
二.科普文阅读方法:
⒈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学小品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
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⒉揣摩写作技巧
揣摩写作技巧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整体揣摩。科学小品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二是局部揣摩。这类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等。
三.科普文答题技巧
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
⒉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
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如“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说明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题干告诉你答题范围:第一段;命题角度:科学地解释原因,而且是两个;答题方式:语言要概括精练。
⒊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
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⒋原文利用和自我加工相结合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关键文字,很多题目的答案可以使用原文的现成词句,但是有一些是要你根据答题的要求跨段落、大幅度地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形助概括性的答案,以避免断章取义甚至文不对题,违背了说明文尤其强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两大原则。
六、布置作业
1、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通过实际考察体会文章关于中国建筑的阐述,并写一篇文章,如《从建筑文化看民族文化》等。
2、做一篇科普文阅读,提高科普文阅读能力。
邓卿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