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杨修之死》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杨修之死》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杨修之死》 教者 钱恒峰
学校 锅炉中学 年级 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 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 学生动笔、动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嫉妒,还是严肃军纪,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见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自我总结
写作训练 完成小评论《我看杨修之死》(字数200字左右) 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短小写作的能力
小蔚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