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学案七 (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学案七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知识整合训练
1.下列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律诗所押的韵一般是仄声韵。
B.所谓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
C.普通话中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
D.律诗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2.下列对诗歌的分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字数上看,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B.从格律上看可以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C.从汉朝开始就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
D.与古代诗歌比较,现代诗歌也可算是一大类,虽然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没有古诗那么严格,但也自成一体,别有风韵。
3.下列对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古体诗的写作没有一定的标准。
B.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C.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格律诗”或“律诗”。
D.古体诗和近体诗,只是一个按时间划分的概念。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⑴ 大漠长风,驱车万里,历时一个半月,西域风情,令我如醉如痴:________。
⑵ 水击石溅,________引得满溪水花粲然,应声起舞,熠熠山泉披覆着满身音符。
⑴ ①冰山覆雪峰,天池冰未融,古道伴长城,青海湖水涩
②冰山覆雪峰,古道伴长城,青海湖水涩,天池冰未融
⑵ ①如小弦滚指弹拨,切切淙淙 ②切切淙淙,如小弦指弹拨
A.① ① B.② ② C.① ② D.② ①
5.为响应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学校将正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动此项活动,请你为学校拟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一组句子是以梅为内容的,请你依照例句再写两句。
例句: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彰显着孤傲。以不要人夸,只留清气蕴藏着高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达标
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2.下面一首诗的顺序打乱了,它的正确顺序是( )
①独有宦游人 ②归思泪沾巾 ③云霞出海曙 ④晴光转绿苹 ⑤淑气催黄鸟 ⑥偏惊物候新 ⑦忽闻歌古调 ⑧梅柳渡江春
A.①⑥③⑧⑤④⑦② B.①②③⑥⑤⑧⑦④
C.⑦⑥③⑧⑤④①② D.⑦②③④⑤⑧①⑥
3.选出填入横线处最贴切的句子( )
江中看月作•[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______________,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4.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5.选出能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韵和谐的一组( )
现代的散文就不同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________,________,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从哲理方面说来,这原是智与情的合致。
A.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也处处不忘自我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B.处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
C.处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D.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也处处不忘自我 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
(2010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者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6.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8.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
答:
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
下联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秦观的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那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观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请将七言绝句填写在横线处。
答: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微笑匮乏,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已经成了许多人社交的标准。有感于此,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他们计划走上街头,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人以微笑回应,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
为了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请你代为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2个字。
答:
12.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调整为:
【课后作业】
1.必做《世纪金榜》“基础演练达标”“知能提升作业”
2.选做《世纪金榜》“考点对接点拨”
【同步练习】(15分钟 100分)
【专题知识扩展】
(一)押韵
1.诗歌押韵
⑴ 古诗押韵规则:可用仄声韵,可用平声韵;平仄韵可以转换,不必一韵到底;不押韵的句尾之平仄,可与韵脚相同。
⑵ 律诗押韵通则:
① 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
② 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
③ 句尾不能连三平,也不能连三仄(但也有少数例外)。
④ 律诗基本上不能出现重复字,但也有少数是内容突破了形式。
⑤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连三平或连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句)不论,二四六(句)分明”。
⑥ 句式一定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没有长短句。
2.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5)数部韵交协:如陆游《钗头凤》。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6)迭韵:如白居易《长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除以上七种情况,词的押韵还有四声通协(一首词中平、上、去、入四声韵通押)、平仄韵互改、平仄韵不得通融(词调押韵有的有严格规定,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平仄韵通押)、协韵变例等四种情况。
(二)平仄
1.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4)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2.诗歌的平仄格式
(1)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① 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② 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
③ 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
④ 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① 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
② 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
③ 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
④ 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
(三)对仗
1.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2.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3.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组成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腹联、尾联。中间两联的上下句要对仗(颔联跟颈联对仗,也即第三,四,五,六句)。对仗按要求平仄声相对、词性词意相对、语法句式相对。
4.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
(四)集联
1.集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是聚集、集合的意思。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等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平仄、对仗等要求组成联句。既要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
2.集联创作示例:“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这副对联采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名句。上联出句是唐代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属于仄起仄收式(首句首字不入韵),韵脚是“原、昏”(用普通话读似乎已经不押韵了)。下联对句选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首词的韵脚是“天、年、寒、间、圆、全、娟”。新组配的对联写出了晚风扑面、凉意袭人的意境,此联属于宽对。
答案解析
二、知识整合训练
1.A【解析】律诗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诗的偶数句一定要一韵到底,而且押平声韵。
2.C【解析】从《唐诗三百首》就把诗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大类。
3.D【解析】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主要从“格律”限制而言的,并不单纯是时间的问题。
4.B【解析】⑴ 句中应根据对偶句的特点选择句②;第⑵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分句间有因果关系,正是“水击石溅”和“切切淙淙”的声音才使人联想到弹琴,且“水击石溅”和“切切淙淙”都是四音节,连在一起比较和谐。
5.答案:示例1:吟诵国学经典,涵养书香校园 示例2:沐浴圣贤光辉,濡染智慧人生
6.答案:(示例)以零落成泥,花香如故固守着坚韧。以俏不争春,只把春报展现着淡泊。
三、巩固达标
1.A【解析】除形式上对仗外,A与上联均描写的暮春之景。
2.A【解析】根据律诗平仄、对仗的知识及本诗思乡的主题综合思考。
3.B【解析】这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B项“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4.B【解析】A项,上句写动(“响”“吠”),下句写静(“庭空”“眠”)。C项,上句写动(“鸟初动”),下句写静(“人未行”)。D项,“鹤鸣”衬出“楚山静”。B项,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烘托了工人冶炼场景,并非动静相衬。
5.C【解析】注意对偶句的仄起平落。
6.D【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概念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D项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
7.C【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8.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对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
9.答案:(示例)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以及对对联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题目中创设的特定环境来选择词语。如新春对联多含祝福和祈求平安、富贵之意,这样选词时就有了一定的标准。此外,还要注意对联上下联对仗的特点。
10.答案: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解析】首先明确什么是“回文诗”。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其次明确14字组成的是“七言绝句”,应是“四字”回环,找出押韵的三个字:“飞”“微”“归”。
11.答案:露出真诚的微笑,留下美丽的瞬间,世界因沟通而和谐,生活因微笑而精彩。
12.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解析】这种题型既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也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等考点。首先要对这五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针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最后,根据对联的特点,进一步调整即可。
郭超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