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12-05-24来源:liuxuepaper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作文地带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教案
作文地带题目:《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①引入:亭子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从远到近)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名句) 
②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③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④写归: 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有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意思是意不在此而在彼。有人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它来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北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参与者相继贬职,欧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贬官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也(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程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晦明变化(huì)       宴酣之乐(hān) 



山间之四时 “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 伛偻提携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 动词,靠近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卒章显志(zú zhāng xiǎn zhì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上节课我们讲到,欧阳修给自己取号 醉翁,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个号?
太守为什么而醉?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


为什么景而醉呢?我们来看第一段的内容。

2 词语、句子 
  “也”:表陈述。“壑”:山谷。“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并且。“深秀”:幽深秀丽。“者”:的,这里指地方,山。“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潺潺”:象声词,水声。“而”表并列。“于”:从。“回”:回环。“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临”:临居。“于”:在。“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作”:建造。“者”:的,的人。“也”:表肯定。“名”:定名。“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于”:到。“辄”:总是,就。“曰”:称为。“意”:意思,意趣。“乎”:于。“也”:表感叹。“而”;表承接。 
  3 内容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讲解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问二 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讲解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2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2 词语、句子 
  “若夫(fú)”:像那。
“而”:表承接。
“霏”:云气,云雾。“开”:散开,消散。
“归””返回,归聚。
“穴”:洞穴。
“暝”:昏暗。
“晦明”:阴暗明亮。
“者”:的,这里指情形。
“芳”:香花。
“发”:盛开。
“幽香”:清幽的香气。
“佳”:美好,好。
“秀”:茂盛。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而”:连接状语与谓语。“而”:因而。“亦”:也。“穷”:尽。“也”:表感叹。 
  3 内容 
  提问一 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早晚后四时。 
  讲解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作者的感受如何?
“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前面我们讲到,太守不光为景而醉,还为人而醉,那么人是如何让他心醉的呢,我们来看第三段。


    第3段 
  1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2 词语、句子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前者”:前面的人。“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绝”:断。“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临”:到。“渔”:捕鱼,捉鱼。“而”:因而。“酿”:造酒。“为”:成为。“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野蔌”:野菜;“蔌”,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陈”:陈列。“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酣”:酣畅,饮酒尽兴。“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中”:射中目标。“弈”:围棋。“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相互往来。“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倒塌坠落。“乎”:于,在。 
  3 内容 
  提问一 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什么: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因为太守宴请别人,是与民同乐,为什么太守会有心情与民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第4段 
  1 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 
  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2 词语 
  ”“已而”:不久。“而”:表并列。“阴”:通假“荫”,覆盖。“翳”:遮蔽。“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去”:离去。“而”:因而。“然而”:但是。“而”:却。“而”:连接状语与谓语。“其”:指自己。“其”:他们,指众宾客。“以”:用。“者”:的,指人。“谓”:通假“为”,是。 
  3 内容 
  提问 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 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在第四段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种乐趣?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山林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前二乐 见教参P257
后一乐
身为太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游人们一起置身于快乐之中,
乐其乐,其指谁,这些人的快乐是什么,
第三段为我们展现了滁人游和太守宴的画面,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欧阳修的功劳,因为他作为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让百姓轻轻松松做人,所以百姓生活得很快乐,而太守欧阳修因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这叫做与民同乐。所以这种乐的境界是最高的,而这也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所在。

主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五、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那么这山水之乐在欧阳修笔下是如何描述的?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这里写到
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气中闻到了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读读。 
  下面我们来看宴酣乐:那么这太守的酒宴有什么特点?所有宴会上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十分简朴;而且场面气氛热闹、和谐。 
  你为太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游人们一起置身于快乐之中,这叫做与民同乐。 说到这个游人,除了和太守一起喝酒的宾客,还有哪个城的游人?文章中是怎么写的?“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咱们先一起读读。这么爽的游乐。那么 
(2)、从滁人游这一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滁州城的百姓时怎样的一种生活状况?(太平、安定、幸福),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欧阳修的功劳,因为他作为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让百姓轻轻松松做人,自己也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做官,于是整个滁州城境内一时大乐,乐翻了天,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谁能如此轻松地把滁州治理得这么好啊!除了我庐陵欧阳修还有谁呢?哈哈,我欧阳修既是文人又是好官哪! 
所以他还有更深层的一份快乐,那就是因自己政绩而乐。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这里的“每”是常常的意思,“了”是解决的意思。 
小结:这似乎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欧阳修啊!享受着这么美的山水,感受着这么和谐的人际关系,以至于他醉了,其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困此点到了全文的核心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人生价值观探讨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 
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 
所乐。 
讨论: 
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 
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具有宽厚仁爱之心和济世情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在世应有社会责任感。
 


编辑:作文地带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