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地带题目: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规划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 生 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赤壁赋》 两课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课时
《游褒禅山记》 两课时表达与交流一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5 兰亭集序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
生 喜欢!
师 为什么喜欢呢?
生 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 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
生 欣赏美景啊!
师 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
师 怎么样?
师 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 (齐声)书圣!
师 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 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 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 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 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
师 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知识拓展、问题探究
师 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
师 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
师 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
生 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 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 可是不全嘛。
师 哪一组来试试呢?
生 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 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 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 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
生 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 谢谢大家的信任!
师 还有难点吗?
生 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
师 你认为呢?
生 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 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 刚才,两组同学都提出了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生 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 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 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 刘力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师 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那么,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吧。看看,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师 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 (齐声)好多了!
师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看来要朗读好一篇古文得先要掌握它的意思。
师 没错,古人说“熟读成诵”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大家也注意到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背诵全文”,我们还要多读啊。为了帮助大家再多读的基础上背诵,我们还得弄清全文的思路。哪个小组来?
生 我们来。我们觉得文章应该分成三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写出了兰亭的美景和聚会的盛况;第三段是第二部分,属于抒发人生感慨的部分;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交代写作的目的。
师 大家觉得张亮小组分析得对吗?
生 (齐声)对!
师 那么,三部分的感情一致吗?
生 不同,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
师 黄斯韵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重点词抓得很准。没错,这篇文章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三读课文,这次应该会更好了。
师 流畅多了,感情还稍欠缺一些。下面,女生读一、二段,男生读后两段。比一比,看一看,男生、女生谁更棒!
师 我看,女生把作者的赏景和聚会之乐读得很准确,女生读得好——
师 当然,男生的声音也很适合读痛与悲,男生也很好。
师 下面是自由朗读时间,大家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师 好的,现在,我给大家播放配乐,大家跟着音乐的节奏,再读课文。
师 经过五读课文,我想大家即便是还背不出全部课文,至少也记住了不少名句了。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你记住的句子。
师 看来,古人说的“熟读成诵”果然是经验所得啊。
课堂小结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思路;掌握了一些学习和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大家的表现很好。
布置作业
不过,背诵依然是我们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天的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二;熟读课文,争取背诵;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昨天给大家布置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师 看来,情况不大好啊,我先检查一下背诵,谁来?
师 没关系,试试无妨。
生 我试试吧。
生 老师,我只背到第三段。
师 好的,为你前两段的流利也值得鼓掌。
师 能说说,为什么前两段背得好吗?
生前两段写景优美,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还有,我有自己的方法。
师 是吗?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 好啊。第一段是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的顺序来写的,我就按这个顺序把课文分解,然后再组合。第二段是在此基础上抒情,比较短,所以好背。
师 好的,我们应该感谢李立同学,他教给我们一种很有效的背诵古文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的,谢谢李立同学!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我们就跟王羲之一起重温美景吧。写景的句子是——
生 (齐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 非常准确,谁来分析一下?
生 作者用简洁雅净的语言,写出了聚会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真想去看看啊!
师 分析得很好,还有文采!大家又有学习的榜样啦。接下来呢?写了什么?
生 参加聚会的嘉宾。
师 他们的活动呢?
生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师 很好,下面我们欣赏,想象一下那时的盛况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流觞曲水”图片】
师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 欣赏了美景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生 作者乘着快意,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师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他乐的只是美景吗?
生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更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师 没错,曹操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能跟知己畅饮美酒,同赏美景,这更是人生难得的乐事。
师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加强第一、二段的背诵。
师 检验的时间到了,先大家一起背。
师 下面选两位同学来背。
师 看来,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再加上李立同学的方法,大家还害怕背诵古文吗?
生 (齐声)不怕啦!
知识拓展、提升
师 那么,我们再接再厉吧!
师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心情陡然转变。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
生 (齐声)痛!
师 没错,那么,这是什么“痛”呢?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学生纷纷回答,但答案不一致】
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那就先不忙作答,先想想作者是因何而痛。
生 因为快乐不长久。
生 因为作者想到了“死”。
师 难道作者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家再认真读原文,找答案。
师 怎么样?有结论了吗?为什么作者会在“乐”之后,突然想到“痛”,想到“死”呢?
生 我觉得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的确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生 我也同意她的观点。
师 是啊,越是在最美丽、最快乐的时候,人们就越是觉得“人生苦短”啊。王林同学分析得太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痛”,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痛”,或“痛”什么呢?
生 是痛惜。
师 痛惜什么呢?
生 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齐声)同意!
师 好的,我这里还要为大家补充一些材料,我想大家看了这些材料,就会更了解作者的心情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师 好了,有了以上基础,再看最后一段就容易了。我们知道,这段的关键字是“悲”,那么作者又为什么“悲”,“悲”什么呢?
生 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相似的。
生 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师 那么,这里的“悲”与上一段的“痛”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不同在哪里?
生 这里的“悲”,是对个人之痛的思考,应该是对上一段“痛”的深化。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师 分析得好。那么,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了?
生 有点儿,从老师展示的写作背景看。
生 我不同意。
师 为什么?
生 作者应该是批判当时士大夫的做法的。
师 何以见得?
生 文章里不是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后他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师 大家同意吗?
师 我为大家的分析感到欣慰,王羲之也会为我们的理解而感到欣慰。当时的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师 好了,由“乐”而“痛”,再由“痛”而“悲”,作者的感情的跌宕起伏,似乎比美景更具有可观性啊。给大家5分钟时间,加强背诵第三、四段。
师 还是大家一起背一遍吧。
师 很好,全文背诵可以吗?
生 (齐声)可以!
师 那我就洗耳恭听啦!
师 为你们自己喝彩吧!
师 我们来看下一项任务:课后练习二。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思路之外,还需要——
生 (齐声)积累词语。
师 没错。我请4位同学给大家解释这些词语。
师 4位同学做得不错,请大家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简单写200到400字的体会,可以是有关文章本身的,也可以是有关如何学习文言文的,题目自拟。课后练习四,是选做的,可以帮大家更了解王羲之。
板书设计
示范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积累运用
一、知识储备
1.有关字词的音、形的识记和辨析
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感慨系之矣(xì)
流觞曲水(shāng) 趣舍万殊(qū) 游目骋怀(chěng)
悟言一室之内(wù) 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
2.通假字
趣舍万殊 通“趋”,往,取
3.一词多义
(1)修
(2)期
(3)致
(4)临
(5)次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士 少:少年人 长:老年人
(2)一觞一咏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3)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游,使……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
(2)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略代词“之”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6.重点实词、虚词
信可乐也 信:确实
夫人之相与 夫:句首发语词,引出议论,无实义
悟言一室之内 晤言:对面谈话
若合一契 契:符契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二、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 ) (2)禊事( ) (3)激湍( )
(4)流觞( ) (5)彭殇( ) (6)趣舍万殊( )
答案:(1)ɡuǐ (2)xì (3)tuān (4)shānɡ (5)shānɡ (6)qǔ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B.清流激湍 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 畅叙幽情 D.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解析:B项,天朗气晴—天朗气清。
答案:B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3)所以游目骋怀( )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5)足以极视听之娱( )
(6)或取诸怀抱( )
答案:(1)指春季最后一月 (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3)用来 (4)情致,情趣 (5)尽,尽情享受 (6)兼词,相当于“之于”
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代词,“它”。
答案:B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答案: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流觞曲水
6.依据课文,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答案:(1)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2)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D项,“流觞曲水”“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不确定。
答案:D
8.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惠风和畅”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兰亭集序》第一、二段,完成9—13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9.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B.
C.
D.
解析:注意“以为”“流觞”“曲水”“毕”“咸”等词的意义。
答案:C
10.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本段描写兰亭景物抓住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
B.本段写盛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
C.本段写天气好,人心乐,盛会难得,段尾突出一个“乐”字。
D.本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解析:D项不应是“铺垫”。
答案:D
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兰亭集会周围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两个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登高,在亭上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景。
13.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参考答案:(1)(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修禊活动。
(2)这样来纵展视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知晓。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
征:征召。
D.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
如:到。
解析:A项,知:主持,管理。
答案: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欲以客往赴秦军状
解析:A项,希望、期望。B项,给;亲附,结交。C项,替;表被动。D项,拿、把;率领、带领。
答案:A
16.下列表现崔暹被北齐高欢父子信任倚重的一项是( )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解析: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答案:C
1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荐的邢邵在高祖面前专说他的短处,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
C.崔暹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仅默许而且在给邺下诸贵人的信中也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常对世宗严肃而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解析:B项,不是“高祖”而是“世宗”。
答案:B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参考答案: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用了邢邵,很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暹的短处,暹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意见。”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贵人写信说:“崔暹当初在家弟为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的开府谘议,到迁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还是小心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没有人肯去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诸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地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追踪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答案:D
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答案:A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A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答案:D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答案:C
6.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
(5)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
(6)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皆,全,都。(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所以”,因此。(4)“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 禊事( ) 流觞( ) 会稽( )
答案:略
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 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从前)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13.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答案:B
14.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答案:B
15.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7.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18.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四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答案:略
雷志宏
编辑:liuxuepaper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