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时间:2012-05-24来源:作文地带整理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liuxuepaper.COM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李代洪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归去来兮辞,来,助词;辞,文体名,赋的一种,重在抒情。与题目可知,本文言的是归事,抒的是归情。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在“必修二”中学过《归园田居》,这两篇文章写作时间接近,内容、情感、意趣相仿,那么在我们学完了《归园田居》之后,还能从《归去来兮辞》中学到什么呢?
陶渊明步履匆匆,急急忙忙地赶回田园,他要在田园里找什么呢?他在田园里又找到了什么呢?还记得《归园田居》最后一句怎么说的吗?“就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回归园田的陶渊明找到了什么?找到了自然。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陶渊明的自然,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二、逐步感知。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思考:描写自然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2.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自然”,仅仅是自然风光吗?《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做了如下解释 
提问:根据这个定义,回答描写自然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明确:文中处处都在写自然,但第二、三自然段描写集中最为集中,描写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和心情,今天我们就重点赏析这一部分,来看看陶渊明的“自然”。
三、感知体悟
1.陶渊明笔下的“自然”层次丰富,形象可感,请大家齐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加以赏析,并完成投影上的填空。(出示投影)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并提高答题的效率,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例。
 
学生谈论分析形成答案。
(1)学生可能可以得出。自然还是一种平淡自如、轻松自在的生活;是一份平和宁静、从容淡定的心情。
(2)再读课文,迁想妙得。
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句子: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资料包一” ( 3)“琴”无弦琴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得“意”而忘“形”
 或命巾车……亦崎岖而经丘
  “资料包一” ( 4)“王子猷雪夜访戴”  乘兴而行,兴尽而止。 尽“兴”方乐。
明确:是一种从心所欲、率性而为的性情。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明确:得时,指不违背性,顺天安命,得时而荣。 
“资料包一” ( 6)(7)
明确:自然之中有真意,静观自然,泯然物我,因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这一部分相当深,可酌情不讲)
四、总结提升
所以
 
自然之美,美在一个“真”字。
 
“真人”陶渊明在怀着一片天真,在那个晨光熹微的早晨,走出了那个自己耗费了13年光阴,几度往返浮沉,却大失所望的官场,走进了自然,也获得了“自然”。他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告诉了我们,人应该这样活着,告诉我们当我们疲倦时、困惑时、沮丧时、受伤时,甚至无路可走时,该回到那里去?回到哪里去?
归去来兮!
五、作业
1.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希望今天的教学对你的写作有帮助。
2.预习。

第一课时       陶渊明归隐的美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资料包(一)          A
1.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参考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3.  陶潜不懂音律,但是收藏了一把素琴,没有琴弦,每当喝到高兴,就抚弄一番抒发心情。
颜延之改任到始安郡,经过陶家,天天来造访陶潜,每次来都畅饮喝醉。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都送到酒家,一次次地取酒喝。曾经有一年九月九日没有酒了,走出家来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恰逢王弘送酒来,当即就开始饮酒,喝醉了才回去。不管贵贱来造访他的,只要有酒就招待,陶潜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喝醉了想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率真到了如此地步。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宋史•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4.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参考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5. 筌(捕鱼用的竹笼)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用的网)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思想),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         《晋书•阮籍传》 
B
6.(1)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

(2)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
《五灯会元•卷十五 》
秦道生法师说:无情(没有知觉的事物)亦有佛性。乃云:问:“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不变的真理或本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智慧)。    《祖庭事苑.卷五》                   

7.陶公在自然中所得到的体悟,大致可分三层境界,在第一层境界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陶公的是内心和谐的欣喜,如﹕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与子俨等疏》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时运》(之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一》)。
树茂鸟鸣,一片祥和﹔平泽遐景,恬静闲适﹔田畴良苗,生意盎然,此情此景,不仅令陶公内心充满欣喜,更由此得到无限启示,进而体会凡事“称心易足”之理,也更坚定了他求真的念。
在第二层境界里,自然界的万象景物,在陶公眼中,已转换成生命中的某些情操,也就是摆落了它们外在的形貌,而袭取了它们内在的精义,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之一))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之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之八))
以上数句,陶公已非单纯赏景,这些景物都代表了陶公一己的生命情调。如前二句中的「归鸟」,即比喻厌弃尘世,回归田园的陶公,也正显示出他澹泊名利,真朴自然的心性。后二句中贞秀之芳菊,卓然之青松,乃为陶公清高人格之象征。此外,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之五))乃其处世哲学之自白。可知,在这些诗句中自然景物所呈现的真理,实已与陶公的生命情操合而为一。
在第三层的境界里,陶公不必刻意摆落物象,而自然心无凝滞,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这正是他虚静心灵的最高境界。《饮酒》诗第五首,就是这层心境的代表作,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面对物象而不为凝滞之意,能达此境地者,全在“心远”二字。清王士祯最能洞悉全诗精义,其言曰﹕“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古学千金谱》)将陶公心境上清旷任真之高超境界,诠释得鞭僻入里。
由上可知,大自然万象景观,正给予了陶公无限启迪,与其自然本性相为印证,相为融合,乃将陶公真朴的修为,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第二课时         陶渊明归隐的道德意义
资料包(二)           A
1.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宋史•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2.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同上)
3.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同上)
B
4.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陶渊明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节选自“百度百科”ttp://baike.baidu.com/view/7622.htm )
C
5.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席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在失望之余他自然心生退避遁世之念。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以及家族的使命感使得他在短暂的辞官之后又匆匆投入了喧嚣的尘世,结果又是因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愤然拂袖离去。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的陶渊明终于明白在官场并不能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于是便辞官归田了。

【探究讨论】
1.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四自然段和序言部分,结合“资料包二”的补充资料,思考一下,陶渊明为什么只能在自然中得到“自然”(他可不可能不辞官)? 
2.讨论:陶渊明归隐的选择有何现实意义。
3. ★(选作)据报道,2010年公务员报考人数首次超过高考,且还有继续升温的趋势。请你参考考生的口吻,给陶渊明写一封。不少于800字。


第三课时        陶渊明自然的文风
【自读课】
【归纳整合】
1.阅读《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艺术特色》一文,自行完整摘抄。理解陶渊明自然朴素的文风。(原文略  http://wenku.baidu.com/view/2232625e312b3169a451a4e3.html)
2. ★(选作)王维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请上网搜集资料,说说他诗歌的内容与风格与陶渊明有何不同。
.

 

李代洪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