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指导英语写作服务
专业批改、翻译英语作文
站内搜索
作文地带QQ群:81784028
课件资源网 我分享,我快乐!尽在作文地带-课件资源频道!

湖南文化经典题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时间:2012-05-24来源:liuxuepaper栏目:语文课件资源作者:liuxuepaper.COM 课件资源收藏:收藏本文
湖南文化经典题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语文教案
作文地带题目:湖南文化经典题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湖南文化经典题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黄利
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出现过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词句的能力。
3.掌握阅读理解题的各种常用答题方法,尤其是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宜按其命题思路命制好的模拟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向一错,徒劳无功。
  2.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答题思路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试题要求。
  3.固本培元,提升素养。(儒家、道家思想将是考查重点。如:孔子的“君子观”、道家的“无为”、理学家的“天理人欲”、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难点:
  学生对材料分析概括、个性化解读、探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审题能力、答题思路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温家宝答记者问引用古诗文
记者会开场白时引用: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引用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出自《汉书•武五子传》
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引用:“忧国不谋身”,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

一、以2011年湖南语文《考试说明》考题示例来了解“文化经典阅读”可能的命题思路、命题呈现及对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1年高考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样题)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的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里,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做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
分析:
①谦:通“慊”,心安理得。
翻译: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翻译:(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学生答案
慎独是一种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的善相结合的修养,就是在独处的时候,也可绽放人性的光芒,也可做到自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举例1:很多平凡的学者,就是因为慎独而与成功牵手。
举例2:柳下惠坐怀不乱。
参考答案:
(1) 慎独是一种内外俱善的修养,注重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符合道德的规范。
举例: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
学生答案: 
慎独的核心是诚和道德自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做到“慎独”,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的事,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2)参考答案: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当代人们如果能够慎独,严于律己,就能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二、命题思路(湖南卷)
1、材料上,文字较长,两三百字左右;围绕已学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或全为浅
  易文言选段,但更有可能是“文白夹杂”。
2、题目上,总分值9分左右;往往设置两道小题,呈梯度;第2小题极可能为探究题,或
  发掘经典深层意蕴,或联系实例诠释经典内涵,或对经典作个性化、创意性解读等等。
三、应考方略
1、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答题思路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试题要求。
2、固本培元,提升素养。
四、回归课本,固本培元
1、简要回顾中国文化经典主要内容。 
2、概括: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什么异同?
 
五、课堂演练
材料: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
  “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
示例: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六、巩固提高
中庸之道追求”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制定政策,借用现代政治语言讲,就是偏左(激进)和偏右(保守)都要犯错误.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
  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品德,尝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无忌惮者,无所顾忌,任意横行,放纵极端也.
  <论语>中说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片语中,每个“而不”后面的字儿,非过即不及也.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后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万物之灵之高明,在于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1)根据以上内容,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中庸”的特点.
答案示例: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无不及.

(2)有人说,孔子的“中庸”主张实际上就是“折中主义”,你同意吗?请结合实际和以上文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2.虽然中庸有折中的成分,但它是一种积极的调和主义.“中庸”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折中主义”是一味迁就,无原则的调和,它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中庸主张适度,反对过头和不及,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稳健,在异中求同.现实生活中,有时会有所妥协,但也不是“和稀泥”,简单折中.

七、做题总结:
 1、熟悉一些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精髓。
 2、扣住题干,挖掘材料内容,读懂文本大意。
 3、扣住探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探求意义。
 

第二课时
一、随堂演练(经世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 风,主张治学须   、    、
    。(3分) 
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
任意三点即可)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
  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
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2、随堂演练(天理人欲)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分)
示例: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
示例: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随堂演练(庄子思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样题)
 《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
  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他一眼,发出一声:“吁!”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不调,四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一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三年后,云将又在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指点。鸿蒙说:“随意漂游,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怎样的观念。
  答:
【答案要点】 ①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②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
四、作业(儒家思想)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朱熹
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①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②“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宋牼①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②,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改动)
【注】  ①宋牼,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牼音kēng。②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1)本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
   答:
  (2)请分别从人际交往和商业经营两个角度,联系实际,阐发本段文字内容的当代意义。(6分)
  答:
【参考答案】
  (1)仁政思想。(或孟子认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3分,因未能穿透文本和不了解孟子而答成“仁义”思想仅给1分。)
  (2)提示:①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3分)
②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李嘉诚,连他的商业对手都非常任他,他以其人格魅力获得了事业成功,而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3分)


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孟子思想体系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忠恕之道定义: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 原 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忠恕之道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 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
以直报怨
直:对等,直线,相同。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中庸之道
[名词]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 
[形容词]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黄利


编辑:liuxue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栏目内容均从网络上收集,供仅参考,这些资料可能并不完整,有效性和正确性也无法保证。本站并不拥有这些资料的版权,版权属于原版权所有人。作文网

“湖南文化经典题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一文包含以下关键字,请点击获取相关文章
------分隔线----------------------------
今日最新更新文章
------分隔线----------------------------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