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春晚正名(网友来稿)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给春晚正名(网友来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给春晚正名(网友来稿)
冯会合
今年“虎年春晚”的大幕在一片虎跃声中又一次拉上了,看完了之后自然会有很多的评价:有的说赵本山又怎么不好不好,小沈阳怎么低俗;还有的说小品怎么不合世俗等,总之一句话就是“今年的春晚还是不及去年”。我记得去年大幕谢下的时候听到的也是“不如前年”,真是有点“九斤老太”了。当我们总是这样议论或者作出这样的评价的时候,其实每年的导演可以说都是竭尽全力,只是不曾想最终的结果好像总是一样。
究其原因,我们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春晚”到底是一台什么样的晚会。
有人说:“春晚”一场精品艺术的综合盛宴。它有舞蹈、音乐、武术、小品、相声等各种形式,是一种艺术的综合反映,因而“春晚”应该是一场高水平的艺术的展示,它要求高雅、严肃、全面、正统,反应社会的主旋律,荟萃各个方面的精英,是真正的“阳春白雪”。
也有人说:“春晚”应该是一场以“欢乐和喜庆”为主要目的让普天同庆的舞台。它主要的对象是所有的人,让人民内心感到快乐是第一要务,因而它要求轻松、喜庆、清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团聚,也是我们常说的“下里巴人”。
当然还有好多种说法,而且是各说各有理,且各不相让。
其实我想每年的“春晚”之所以总口难调,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给“春晚”的定位也不一样才导致的。
我们的“春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在一年终结之时用喜庆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想法不是现在才有的,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是如此,《诗经》中就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每年结束之后都有一个祭祀的仪式,当然主要内容是以喜庆作为目的,说的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喝喝酒、说说话;目的一是消除一年的疲乏,二是一起畅谈未来,三是作为一种仪式来结束旧的一年。这点不同的民族都是如此,西方人喜欢用狂欢的方式来表示结束,从古希腊的戏剧就反映出来。
当然时代在发展,但是这种文化的表示方式也在改变的,“春晚”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因而“春晚”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起始目的,但是它用喜庆的方式来结束旧的一年期盼新的一年的目的始终不会改变。“春晚”这种形式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我想这个主要的内涵是不能改变的,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中演绎出一些新的特性,把握住这些我们才可能准确知道“春晚”是什么,我们也就会少了许多的埋怨。
首先“春晚”是具有普及性。“春晚”不是什么音乐会,也不是什么小品比赛,更不是什么艺术的综合体现,它是以“普及大众”为对象,因此它不要求很专业的内容检测,也不需要很深的高雅要求。至于很多人说“春晚”不及“青歌赛”、“舞蹈比赛”,也不及什么“新年音乐会”,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知道“春晚”的普及性,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届“春晚”就知道为什么在“春晚”中“生、旦、净、末、丑”都能出现。
其次“春晚”是具有喜庆性。喜庆性是“春晚”的主基调,应该说这一点是评判“春晚”好坏的主要的标准。它任何一个节目的目的都是为了给人们开心,因此它不要求很高深的理论基础,它只要求所有一切都围绕这点,没有了喜庆就不是“春晚”,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与人同喜,人与社会同乐,国家与人民同庆”的氛围。“春晚”让人们能够总是重温的只有高兴、欢笑和喜庆,难怪有人说“春晚”是国人最开心的盛宴。
再次“春晚”是具有包容性。没有包容就没有全面,没有包容就没有“春晚”的全部,因此在“春晚”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形式、各行各业的人、各具匠心的演艺,可以说“春晚”的包容给人就是一种大杂烩,真是这种杂烩让很多人说“春晚”不够紧凑的原因。
最后“春晚”是具有过渡性。我前面说过“春晚”的来历和承担的文化责任,“过渡性”说的是“春晚”的内容:一方面总是总结过去一年我们曾经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春晚”给来年以更好的期待。我们坐在一起,笑在一起,总结我们有过的美好和我们经历过的痛苦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同时我们也需要展望未来。正因为“春晚”这个特征,所以有人说“现在的‘春晚’有点像工作总结”,其实这也是“春晚”的一个面上的要求,至于有人说“春晚”不像晚会政治性太强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春晚”还有许多特征,其实“春晚”就是一场给人快乐的形式的座谈会,是国人的一次聚会;抛开这一点去评价“春晚”我们想都不是好角度,反过来我想只要符合上面这几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春晚”,我觉得都是很成功的,至于个别的问题我想就无需过多指责了,当然我们的导演不认识到这点而一味去创新我们的“春晚”,反而会弄巧成拙的。今年的春晚给人们很多欢笑,我想今年的“春晚”还是很成功的,“春晚”的其中欢笑自可去尽情品味。
作者邮箱: wolaikankan008@liuxuepaper.com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