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扯皮鸿门宴(网友来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谁在扯皮鸿门宴(网友来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谁在扯皮鸿门宴(网友来稿)
菜九段
鸿门宴早就于两千多年前结束了,而关于此事的扯皮却因鸿门宴的结束而正式开始,并未有穷期。如前(即菜九新作《千古不散鸿门宴》)所述,鸿门宴实际上就是一个签约现场,无数的后人是多么热切地盼望其能成为一个杀人现场。看来嗜血成性,也是人的本性之一。但签约与杀人的程序是完全不同的,哪能说换就换?何况换了之后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些严重后果,我们广大后人才不高兴去考虑呢。刀把子攥在项羽手里呢,你不杀人,就是失职,就是白痴,就是脑子进水,就是不三个代表,就是扫人们的兴,就是与人们过不去。你不让我如意让我爽,我就骂死你。难怪后世对项羽不杀沛公一事讲怪话的人不计其数呢。那么,花点笔墨清点并清理一下这些扯皮,就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鸿门宴本身并不是一个容易产生歧读的事件,只因为人们夹杂了爱项厌刘的情绪,才把一切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撇开情感,可能就会得其实。但撇开情感一事,又谈何容易哟。尽管不容易,菜九还是要费点心思与笔墨分析一些与情感有关的认识问题。
鸿门宴本身的是非曲直。
对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一事,一直以来惋惜者众。看来这些惋惜者一定是认为项羽是正义的一方,而刘邦是罪恶的一方。如果真是这样,当然杀了刘邦也不能算是错。但事情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项羽并不代表正义,倒是刘邦更正义一些。刘邦、项羽谁更正确,或者说更符合人民的利益,这个问题当以司马迁的评论为准,违背了司马迁的,基本上都是胡说八道,权当放屁可矣。就以鸿门宴来说,也是过错在项不在刘,但人们认为项羽错的还不够,还应该索性错到底,把刘邦干掉。当然,人们会认为把刘邦干掉不是什么错,而是对。刘邦是吃亏的一方,因为势力不如项羽,只好忍气吞声割让了自己本应该享有的权利。从人人都想得刘邦而诛之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人不仅最不认真,而且最没有是非。刘邦的功劳既不是偷来的,也不是骗来的,真正是一刀一枪拼搏来的,怎么让事先约定兑现就那么遭人忌呢?怎么人们都与范增一个鼻孔出气呢?怎么都欲灭刘而后甘呢?要公道公正地评价一件事,就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一旦感情用事,就会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然后就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明明刘邦吃了亏,也以为他占了便宜;明明项羽不杀人是正确的做法,也以为他铸成大错。多年以前,菜九也是热切希望能杀刘邦的,但通看史书中的所有记载后,开始转变了。所以,如果要转变,只能靠自觉。菜九说的再多,可能也不会有人愿意听。不顾客观事实,只以个人好恶为是非评判的标准,人就会变得不可理喻。菜九对不可理喻的人说了这么多话,当然只能是废话。但菜九也是读过一点圣贤书的,看如此多的人成为错误观念的奴隶,心里难受啊。忍不住要出来说些逆耳之言,以期能将那些受错误的观念控制的人解救一个算一个。但那种牢不可破的情结,岂是菜九的平实语言所能唤醒的?看来菜九的自作多情也是愚不可及。打住。
谁是鸿门宴的受益者?
人们往往以为,刘邦在鸿门宴上占了很大的便宜。此话真是不知从何说起。在鸿门宴之前,刘邦是可以如约王关中的,而鸿门宴之后,刘邦的这个权利没了。就如同比尔•盖茨在一场饭局之后就变成李嘉诚了,资产大大缩水了。一场鸿门宴下来,刘邦的资产也是大大缩水了,就如同在股市上辛辛苦苦赚了几十万,把其中的一大半拱手给了项羽。不知这样的便宜有什么人会喜欢。刘邦占了如此大的便宜,也用不着杀曹无伤了,感谢还来不及呢。项羽白拿了这么多钱,还有无数的人认为他吃了亏。菜九倒是愿意吃这个亏,各位以为刘邦占了便宜的人,不妨把钱送点给菜九,也来占菜九一点便宜,对吃这样的亏,菜九是多多益善,决无怨言的。
鸿门宴刘邦占了主动,项羽始终被动。
从表面上看,刘邦一方的动作可能多了一点,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割肉,这种主动又有什么意思。项羽的动静小,未必是什么被动,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呢。因而项羽的动静小,更可能是没事偷着乐,心里在不住地打着小九九,盘算着如何消化刘邦拱让出来的利益呢。以发财为例,自然是资金越多越容易发财,而刘邦把自己一半以上的资金交了出去,其离发财的目标只能是更远了,而不是更近了。因此,且不论这里有无被动与主动的问题,即使有也意义不大。刘邦以损害自己利益为目标而采取的主动,就如同在股市中主动割肉离场,又有什么值得眼红不服气的?这种壮士断臂以自救,只是为了能活了下来,连这样卑微的既定目标的实现,今天的人还不能忍受,似乎太不厚道了吧?
鸿门宴预示了项羽必败、刘邦必胜。
这是个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实际上项羽在鸿门宴上接纳了刘邦拱让出的利益,把刘邦的优质资产都剥离得差不多了。按这个趋势下去,刘非垮不可。就如打牌或炒股,项羽抓了一手好牌或抓了一手好股票,刘邦一手的烂牌或一把垃圾股票,必然结局应该是什么,还用说吗。我们为什么表扬在阿里工作的孔繁森,而不表扬在青岛工作的孔繁森呢,无非是阿里的条件太差。刘邦就是被项羽派发到只有孔繁森肯去的地方,想想会怎么样。人们以为刘邦因达到目的,对这个局面正中下怀,求之不得,乐不可支,大概在刘邦的英明领导下,东西部差距迅速缩小,西部超过东部小菜一碟。但人们同时又非常认可刘邦是个没本事的人,菜九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没本事而抓到烂牌烂股,又怎么乐得起来呢?
鸿门宴上项羽忠奸不分,坐失良机。
这是在说范增与项伯呢。项羽要杀刘邦,用得着项庄舞剑吗?此时无需杀刘是肯定的了,而范增不顾杀刘可能产生的时局震荡、收不了场的后果,一意孤行安排刺刘行动,这是绝对错误的。不用范增之计,不理会范增的不断暗示,正是项羽的英明之处。范增的馊主意还是不施行的好,得不到项羽的支持也很正常。项伯不是什么奸,他不过是在主持公道,说出了当时局面下一个正人君子应该说的话,做了应该做的事。项伯是项羽的长辈,但看不出有什么权力,其影响或者说让项羽改变杀刘打算的言辞,在道义上是能站得住脚的。符合道义的话,不能视之为谎言与欺骗。换言之,项羽听项伯的劝告没有错。项羽的实力虽强,但诸侯联军包括楚军在内,也是反秦武装,并非拥戴其当皇帝的武装。他们或者可以追随你在旧秦撒野泄愤,但未必肯随你杀人。你因为刘邦影响你当皇帝而杀了刘邦,手下的人未必肯为由此出现的大乱出力效忠。如果不是项伯以身遮蔽沛公,鸿门宴上发生了恶性事件,可能会酿成一场大乱,甚至于旧秦势力都可能死灰复燃。项羽听了项伯与樊哙两人所言,无可指责。因为当时的局面确实不易把握,其结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预测。对项羽不用范增之计,而于鸿门宴上释沛公不杀,后世讥评甚多,但反对杀沛公者亦复不少。范增杀沛公之计后人指责甚多,事实上杀刘会造成天下大乱、无可收拾才是项羽不杀刘的关键所在。考量当时形势,杀沛公实为一陋着而非高招。杀,几乎用不着费脑筋,这个人碍事,杀了干净。不杀,才用得着仔细权衡,盘算清楚不杀以后的具体棋路应该怎么走。范增七十多岁,号称很懂权谋,实则不甚精通,且一点不识大体大局,只知以杀为务,又有何高明可言?杀刘即为大无道,而此前大无道者数坑秦降卒,此后大无道者为烧秦宫殿坑齐降卒,不知范增可曾力主。考量范增史实,一莽老汉而已,此处力主杀沛公,即使霸王不同意,也一意孤行让项庄来干;日后楚汉相持,汉因不敌而求和,项王拟允,范增坚决不同意,于是既未能置汉王于死地,也未达成议和。如果议和成,汉再毁约,则曲在汉而直在楚。范计虑不及此,只知道打打杀杀,与用计何干?对范增肯定与否定的文字均不少,肯定的就略过不说了,仅择反对范增的两首诗,估计肯定范增者也无言以对。
暴羽天资本不仁,岂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尊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钱舜举
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火笑咸阳。生平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陈刚中
刘邦利用了项羽的弱点从而死里逃生。
人们以为,之所以项羽会被利用,与其直率坦诚的人性有关。菜九不知人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看法的。项羽并不直率,妇人之仁的人怎么可能直率,不过是个以善做表面文章知名的人物。即以处理鸿门宴一事而论,其间的曲曲折折变数,又岂是直率者所能摆平?项羽所以不杀刘,不是什么直率,是如愿以偿了;刘邦能活下来,也不是因为利用了项羽的弱点,而是出让了重大利益。事实上,刘邦不过是个行贿者,而项羽则是个受贿者。受贿者去杀行贿者的事,是个不容易发生的案例。否则,我们今天的公安人员处理的凶杀案就一大半与受贿有关了。其实对鸿门宴结局的问题,司马迁是说得非常清楚的。只能是这样的结局了,不可能有其他结局了。因为鸿门宴究竟应该怎么评判,应当以《樊郦滕灌列传》所说为准,那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即“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项羽得到了一切他想得到的东西,一切OK了,完全称心如意了,当然不想杀害刘邦,再横生枝节。以这个解释为参照,鸿门宴上的一切就不难理解了。所以,看《史记》要相关篇章综合起来看。列传与鸿门宴的关系似乎比其他部分要小,但这一句话,只有这里有,而且非常关键。有了这句话,其他与此不合的见解都属于胡说八道,都应该自动收场。
每个人都有弱点,项羽这个人物当然也有弱点,甚至于有致命弱点,但这些个弱点,当年陈平、韩信已评论过了,一生功过司马迁也评论过了,基本上得其实。而后人妄加评论,基本上属于胡乱忽悠,一点也不值得认真对待。看来还是我们这些与项羽根本没照过面的后人比刘邦、韩信、陈平更了解项羽,就知道他水平特别差劲,头脑特别简单,非常容易被人忽悠。如果是我们其中的某些人生在当时,又哪里轮得到刘邦来忽悠项羽啊。当然,在我们很多后人看来,因为项羽脑子特别不好使,最终还是刘邦成功地给忽悠了。项羽不是要灭刘邦吗,但刘邦脸皮厚心肠黑,艺高人胆大,处置得当,在绝无可能的情况下,也敢空手套白狼,哄死人不偿命,凭耍嘴皮子就可以让几十万大军刀枪入库、偃旗息鼓。怎么这些后人对刘邦没能王关中这么大的一件事视而不见,这眼神也太不好使了吧。就这水平还要去评价项羽,真是不怕让人笑掉大牙。
项羽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政治远见
政治这个词忽悠了中国人好几十年,可能还要继续忽悠下去。因为政治一词给中国人用得最烂,好像政治问题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项羽的失败是政治上没远见,难道刘邦的胜利就是政治上有远见?看来只要不杀了刘邦,这个没远见的帽子就得让项羽戴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项羽来说,远虑是什么?应该是渐渐取得一统天下的实际地位,他威逼刘邦出让王关中的权利,就是为了那个远虑。而在刘邦出让了那个权利之后,还要杀刘邦,这就有那个诸侯叛之的近忧了,而且这个近忧甚至不杀刘邦都明显存在。只不过这个近忧必须由项羽承担项羽考虑,我们广大后人与此无关,不需要考虑,所以就站着说话腰不痛,一个劲指责项羽为什么不杀人。
其实说吃亏上当也罢,主动被动也罢,忠奸不分也罢,坐失良机也罢,弱点被利用也罢,缺乏政治远见也罢,说一千道一万,林林总总、花样百出的说法,都是在玩弄词藻。但这样玩来玩去并没多大意思,还不如干脆亮出底牌,也就是所有这些说法的核心不外乎是在说,项羽没杀刘邦就是不对。这么简单的说法,干嘛要绕那么大的圈子,累不累啊?在这些说法底下,刘邦死有余辜,项羽不杀刘邦,也就罪无可赦了。为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惋惜的也不始于今日,自古而然,且人数众多。但并不能因为人数众多,就以为他们是对的。人们的出发点可能是以为,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这种态度恰恰泄了他们的底——基本上没看懂历史。没看懂历史还要瞎嚷嚷,真是奇哉怪也。其实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对自己不甚清楚的事,自以为是,大发议论,大放厥词,正是人们非常爱干的事。为什么说他们没看懂历史,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即鸿门宴后,刘项在一起共事搞分封(用行话来说即“诸侯相王”),分割天下长达四五个月,因为他们两人在灭秦战争中的功劳是数一数二的,所以说话的权重相当大,对论功行赏尺度有非常大的决定权,因此工作或者相当繁重呢,基本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经常要在一起议议该分给谁、分到何等程度才合适之类什么的。所以说,项羽真要杀刘,又何必非鸿门宴不可,项有的是时间与机会。不杀刘,是因为实在没有能摆上台面的理由,而且一切OK了,没那个必要了。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出让了王关中权利之后,还要心头滴着血,去干这些吃苦受累的事长达好几个月,也应该算是有高风亮节的气度吧。
尽管在鸿门宴一事上,项羽有诸般不是、诸般不地道,但跟我们今天的很多人来比,还真是一个好孩子。项羽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便对杀人一事失去了兴趣。我们今天的人则黑得多,一切OK以后,还要对我们的对手痛下杀手,并对项羽的不杀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左右看不顺眼。可能他们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项羽并不是一个不好杀人的人,但杀人也要讲章法,讲无害,如果杀人有害,就不应该杀人。而杀刘邦明显是有害的,可能会天下大乱,局面失控,这是项羽最不愿意看到的。何况项羽与刘邦以前的交情甚好,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尤其是在兵不血刃就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之后,杀刘邦更可能造成天下大乱。而我们后人则干脆得很,先杀了再说,管他那么多干什么?看来,范增的同党为数还真不少。不过,范增好歹还是吃项羽的饭,谋项羽的事,点子虽然出的不好,还是出于一片忠心。而我们后人那么醉心于杀人,就有点不好理解了。当然,也不要因有这样的疑问,就以为今天那些一个劲鼓动项羽杀人的人一定是嗜杀成性,而对他们敬而远之,可能我们那些整天忙着鼓动项羽杀人的人,自己平日里连只鸡都不敢杀呢。只是这样一来,就更让菜九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这些连鸡都杀不了的人,怎么就对杀人有那么大的兴趣呢?更可怕的是,有这样思想的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都占据讲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他们这些极度有害的思想教育(更准确的说法是毒害)青少年。如果让这种思想蔓延开来,则国家危矣,民族危矣。但对这样的人应该批判从严,处理从轻,他们并不是想干坏事,只不过是不懂事。不要以为有一把年纪就一定懂事,自古以来活到老活到死而不懂事的人又何可胜数,我们的专家教授老师中有这样的人且人满为患,实在不足为奇。这个段子不妨用菜九《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的片段作结:
自古以来的专家教授在一边瞎嚷嚷,实在是不懂事。幸亏这帮家伙没与汉高祖生在同一时代,否则,一旦遇上,免不了要被脱下帽子,大尿一泡。看来刘邦对待俗儒之道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这些俗儒并不能提供什么有益的知识,只会自说自话,尽说一些听起来很在理、实际上行不通的鬼话,不仅耽误工夫,还损害脑细胞。刘邦的时间何等宝贵,哪能让俗儒瞎耽搁。何况这些俗儒或者是穿戴像个知识分子,内瓤还是个街头混混。对街头混混又有什么客气好讲,尿他一泡也是应有之谊,诚可谓得其所哉。菜九对汉高祖的革命行动是绝对要投赞成票的,因为俗儒是永远不会绝种的,他们的传人之不可理喻或者更胜于前辈,你把理由告诉他,把路径指给他,把具体的书名篇章指明了,他还就是不认这个帐。遇到这种情况,不给点当头尿喝,又如何是好?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鸿门宴从来都不是个问题,一搞到课文里就成了问题。鸿门宴本身不需要结论,一搞到俗儒手里就非要搞出个结论,搞的驴头不对马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以上文字据菜九新作《千古不散鸿门宴》之九
9.鸿门宴的众多是非/改编
其余部分节略如下
千古不散鸿门宴
菜九段
俗话说,千里摆长筵,没有不散的席。也就是说,无论一场酒席吃多长时间,总有吃完的时候。但任何事情总会有例外,历史上就有那么一场酒席,吃了两千年,还不能说就散了,可能还要长期吃下去。这场酒席,就是著名的鸿门宴。
《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因最为刻画传神,成了《史记》之最为精彩的篇章,再因为其入选我们今天的中学课本,成了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自古以来,人们对鸿门宴的结局,即项羽最终没有在这个饭局上杀了刘邦一事,就发生了无数争执。到了今天教育普及后,奇谈怪论就更多了,诸如,鸿门宴是项羽唯一能杀刘邦的机会啦,项羽不杀刘是因为心太软啦,项羽被刘邦忽悠啦,项羽身边出了内奸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这类争执与怪论还将继续下去。真是鸿门宴如此丰赡,引来无数食客竞折腰,同时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心旷神怡。因此,鸿门宴自从开席之后,就注定散不了席。
鸿门宴人人都知道,但鸿门宴是如何吃起来的,刘项双方又是如何走到餐桌前的,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关心的人则更少了。也正因为对如何吃起来的关心不足,才造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鸿门宴乃一千古旧案,自古以来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结论。然而孤陋如菜九者,千虑一得,以为这些结论不足以概尽刘项真情。于是,十多年前,菜九在田秉锷先生的鼓励下,写了《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一文。自以为是别开生面,得意之情一发不可收拾,颇有些洋洋自得,得意之余,便将文章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络上广为发布,并以此名收入自费出版的《古史杂识》之中。后来又陆陆续续将一些旧识整理成历史随笔,打造了一批冠之以“千古谁识”名目的网络文章,一下子就将此文比了下去。为了不使这个菜九的老牌绩优股沦为绩差股,菜九又重新打理这一块史实,发现以往的认识实在不够全面,鸿门宴还有相当多的余韵未能开掘,真是一个吃用不尽的好席啊。2007年,菜九在鸿门宴问题上又作出了一点文章,成就大大超出此前的《千古谁识鸿门宴》。炮制了一批网络文章,诸如《千古忽悠鸿门宴》、《千古谁识曹无伤》、《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等等,既更有说服力,又非常解气。菜九拿着这些私货横扫互联网,那个感觉,真是非常的爽啊!这些新作或受吹捧或受喝骂,但从它们被广为传播并被各种教学网站选中刊发这一点来看,应该还是有点价值的。虽然这些新作让菜九非常自鸣得意,但因一些内容互有重迭及言语过激,不宜一并拿到这本书里,故特将其归纳整理,打理成一新作,呈献给大家。让我们来看看,丧钟为谁而鸣,鸿门因何而宴。
1.鸿门宴因何而设
2.有缺陷的怀王号令
3.刘项走向鸿门的过程
4.战胜或者毁灭
5.谈判只是一个过场
6.没留明文的协议
7.诡异无比的鸿门宴
8.事件的余响
作者邮箱: c9d002@liuxuepaper.com
编辑:liuxuepaper.COM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