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痖弦
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读痖弦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读痖弦
有些诗人是你第一次读他的诗就会记住的,比如痖弦。台湾的诗人我知道的并不多,要不是台港文学课,我可能很轻易就与他失之交臂了。诗歌浩如烟海,诗人难计其数,我不断扩大的阅读范围圈不知道几时能触及到痖弦。有两个下午我曾锲而不舍地在学校图书馆的一列列书架中寻找痖弦的诗集,结果却一无所获,这让我非常郁闷。迫于无奈我只好在网上读他的诗。
至少对于我来说痖弦是一个具有绝对魅力的诗人。在诗人中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用智性或者说知性写诗的人,一种是用感性或者说情感写诗的人。他的每一首给我的感觉都用情很深。交织着噬人的感怀和收敛起来的力量。在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使他的诗有一种沉郁的气质。深邃却并不流于晦涩,有人说,他的诗是“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体会”,在我看来这是比较中肯的。民谣写实体现了他的简约和韵律感而心灵探索则让他的诗有了一种深邃的力量。
痖弦是一个感觉十分敏锐的诗人,他的诗写得十分自然,有深见功力的修饰却能浑然天成。他曾批评过台湾诗坛上某些刻意雕琢、故弄玄虚的诗风,说他们是“从徒然的修辞上的拗句伪装深刻,用闪烁的模棱两可的语意故示神秘,用词汇的偶然安排造成以外效果,只是一在种空架的花拳绣腿,一种感性的偷工减料,一种诗意的堕落。”而与此相反,痖弦的诗却是以质取胜的。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于生命本质的体认和感知。他的诗写的都是“内心深处的召唤和梦想”。而非空洞的形式和言不及义的抒情。这是我非常赞赏的。
他的诗里面有一种条拖的节奏感,在反复的阅读中可以体会到语言和文字本身的美感。像他的
秋 歌
——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琼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都留下了
这首诗给我一种苍凉的温暖,暖暖(是个女孩的名字吧?)是抒情的对象也是一个温暖的意象。在咏叹式的反复轻念中,似乎可以听到一声浓重的叹息。疼痛和安慰同时作用于心灵。逝去的秋天让忧伤变的如此深远。
红玉米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
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悒
都挂在那儿。
犹似一些逃学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姐的驴儿就拴在桑树下面。
犹似唢呐吹起
道士们喃喃着
祖父的亡魂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
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
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
以及铜环滚过岗子
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
便哭了。
就是那种红玉米
挂着,久久地
在屋檐底下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你们永不懂得
那样的红玉米
它挂在那儿的姿态
和它的颜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
凡尔哈仑也不懂得。
犹似现在
我已老迈
在记忆的屋檐下
红玉米挂着
一九五八年的风吹着
红玉米挂着。
1957年12月19日
技艺精湛的叙述者往往有能力将人一下子带到故事发生的某个年代或环境氛围。痖弦无疑深谙此道。诗的结尾是一个余韵悠长的定格:一个时代的创伤让忧郁凝重了,红玉米挂着,犹似苦难挂在历史的墙上。
在引出他的诗举例的时候,我不得不忍痛割爱。
很欣赏他对诗歌语言的把握,有着收放自如的分寸感。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既有传统诗歌的古典和唯美又有现代语词的明丽优雅。
在涉及苦难和不幸题材的诗歌中,痖弦身上似乎隐约可见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子。我更喜欢的是他对那些苦难和不幸进行述说时所采用的近似冷幽默的方式,沉郁的感情经过收敛又用佻挞的语气说出。残酷的温暖,温暖的残酷。难以承受的美感。
十六岁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里/一种凄然的韵律
那杏仁色的双臂应由宦官来守卫/小小的髻儿啊清朝人为她心碎
是玉堂春吧/(夜夜满园子嗑瓜子儿的脸)
"哭啊--"/双手放在枷里的她
——《坤伶》
当草与草从此地出发去占领那座坟场/死人们从不东张西望
——《一般之歌》
战争哟月桂树哟/蛮有意思的各种革命哟/用血在废宫墙写下燃烧的言语哟/你童年的那些全都还给上帝了哟
——《无谱之歌》
不必多举了吧?痖弦的感性和敏锐已经通过诗宣泄得淋漓尽致了。
1966年痖弦停笔了,他说是因为他一任很多可写的东西仅止于可写的境界,思想钝化了,笔锈了。时代更迭,风潮止息。“他在努力尝试体认生命的本质之余,自甘于另一种无形式的心灵的淡泊,承认并安于生活是诗的真理。”正如他在《殡仪馆》里写的那样“把一首诗当日子过”。我愿意对他的这一选择怀抱由衷的敬意。因为这体现了诗人心灵的一种纯粹。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