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那支温柔深刻的笔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茨威格:那支温柔深刻的笔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茨威格:那支温柔深刻的笔
记者 李杰?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国内翻译茨威格的权威,北大德语系教授张玉书先生认了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
自从1953年进入北大德语系学习,54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这里。他的名字,紧紧和茨威格连在一起,茨威格细腻的文笔,经由他的笔,被原汁原味介绍给了中国的读者。
托马斯·曼曾经说过:“的确,德语文学不太好看,如果要是想寻找好看的德语文学,请看茨威格”,在张玉书眼中,茨威格的小说不仅好看,而且能洞悉人性深处的幽微隐秘,其思想性与审美价值都是世界一流的。
本报特约记者专访这位茨威格专家,听他说说他眼中的茨威格。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三大师》等。
张玉书 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等职务。著有论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主编并翻译多卷本《海涅选集》和《茨威格小说集》。
触及灵魂、抓住本质
《申江服务导报》(以下简称《申》):您曾经说过,开始学德文的时候,最喜欢的是海涅,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茨威格,并准备翻译他的作品?有人说,德国文学注重思想性,不如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好看,茨威格是否算是德语文学的异数?
张玉书:最早接触,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一次在《世界文学》上看到了纪琨先生翻译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觉得很精彩,但没有想到翻译。
思想性并不就是绷着脸讲道理,让人感动,受到影响,也是有思想性的。法国文学中动人的也有思想性,他能挖掘出人性深处的幽微隐秘以及人性的复杂,使我们注重对人性进行深度的分析。以往我们看作品习惯于一个人物出场后就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外人,而茨威格的作品中的人物很难贴标签,比如《一个政治人物的肖像》中的富歇,开始是一个正面的革命性的人物,而后来的变异让人心惊并令人深思。我以为,茨威格表达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这种真实,本来就是复杂的。
《申》:您个人比较喜欢茨威格的哪部作品?
张玉书: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些让我很震动的地方。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的那个青年的手,那个赌徒的手,就是很精彩的描写,描写赌徒有写眼神的,流露出贪婪什么的。但通过描写手来写的,很不一样,令人感动。我就想将它翻译出来的。
再比如《象棋的故事》,你可能是觉得他的棋艺高超,能一人打败多人,但让我感动的却不是这一点。首先,他原本不是一个象棋高手,怎样战胜一个世界冠军。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但他经历了一个非正常人的经历,这个非正常人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深,这个经历也是他后来精神分裂、疯狂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象棋能使他疯狂呢?那就是法西斯的迫害。他本来是个很平庸的棋手,在此种情况下,他从背棋谱开始,自我对弈,到后来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企及,终于出现了精神分裂。作者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来反映法西斯不用重刑、不用鞭打、不用流血,完全是精神的摧残,达到了一个多么骇人听闻的地步。这和我们以往看到的革命小说中反动派对人的摧残完全不一样。我以为茨威格的描写,入木三分,且抓到了本质,直指灵魂。
徐静蕾不女权
《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前两年被徐静蕾翻拍成了电影,当时香港导演张婉婷曾对徐静蕾说,这是否就是“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徐静蕾说,不,这是“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对她们的这种理解,您怎么看?
张玉书:这说明对于男人来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一个是认真的,一个是轻率的。这个男作家一辈子有很多情人,有很多一夜情,但对于这个女孩来说,她是从13岁开始就爱上了这个男作家,一辈子都在为之努力,她不是轻率的。所以,我觉得徐静蕾的看法比张婉婷要深刻一些。
《申》:有很多人认为徐静蕾的观点有更多的女权主义色彩,意思是爱情和生育都是女人自己的事,和男人无关,您认同这种理解吗?
张玉书:徐静蕾要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来找过我,说10年前看过你翻译的这个小说,觉得很感动,现在10年过去了,拿出来看,这种感动还在。我问她,你对小说中的这个男作家怎么看?她说,我觉得这个男人很可怜,都活了41岁了,但他爱了谁或者谁爱了他,他都没有弄清楚。我不认为这有女权主义色彩。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