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解题】



柳宗元自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永州后,一呆就是10年。当时的永州,非常荒僻,地瘠民贫;但山水幽美,景色秀丽。柳宗元身遭贬谪,内心郁闷,因而寄情山水,搜奇觅胜,并写了二十多篇山水游记。这些游记,能抓住景物的具体特征,写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语言精美,并抒发了他遭受迫害的孤寂悲愤心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我国的游记散文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在这些游记中,最著名的有8篇,被称为“永州八记”,本文就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



元和四年(809)九月二十八日,柳宗元在法华寺游览,在眺望中发现了西山胜景,于是渡过潇水,登上西山顶峰,饱览了山峦秀色,体验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苍茫,还依依不愿离去。经过这次西山之游,他才觉得真正的游览是从这里开始的,于是写了这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评】



余自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是州:这个州,指永州。恒:常常。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隙也,则施施(yìyì)而行,漫漫而游。 其:如果,连词。隙:指空闲时间。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译。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说明好游来历。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穷:走到尽头。回溪:曲折溪流。幽泉:深僻的泉水。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州之山水无不游。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更相:互相。以:连词,同“而”。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醒。○游之无不尽兴。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为:认为。异态:奇特的形状。未始:未曾。怪特:奇异特别。○独遗此山未游。承上启下,衬托西山。

第一段,概括描写平日一般游览情况,为具体描写西山宴游作陪衬。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今年:指元和四年(809)。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始:才,副词。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之,觉得它奇特。异,意动用法。○点出西山。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zhēn)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缘:沿着。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斫:砍伐。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这里是名词作状语。踞,蹲坐。遨:游赏。土壤:土地,指地域。衽席:坐垫、席子。○点出宴游。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攒:聚集在一起。蹙:紧缩在一起。累积:堆积。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际:接近,动词。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写西山所见之景。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1óu)为类。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特立:特别突出。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俱:在一起。莫:不能,副词。涯:边际。这句是说西山在空间上的广大。洋洋乎:悠然自得啊。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穷:尽。这句是说西山在时间上的永恒。○抒西山所得之趣。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引觞:拿起酒杯。满酌:斟满酒。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就:接近,进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犹:还,仍然。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尽西山宴游之乐,释胸中无限烦恼。照应开头的“恒惴栗”。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向:以前。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于是:从这里。乎:句中语气词,不译。○点出“始”游。 故为(wéi)之文以志。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志:记载下来。○说明写作目的。 是岁元和四年也。 是岁:这一年。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点明写作时间。

第二自然段,具体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尺寸千里”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简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内心的感受。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游之乐,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写平日一般的游览和一般的感受,然后着力描写西山的“怪特”和特殊的感受。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西山之高,“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使他感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实际上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特立的性格的写照。二是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尺寸千里”“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宏大境界。这宏大的境界,使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宏大气势。——这实际上是作者宽阔胸怀和巨大抱负的表现。在这种境界中,他“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并在“无所见”的暮色中,感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就是这样忘掉“惴栗”,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了。



这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除了对比映衬、融情于景之外,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开头是贬官后“恒惴栗”,结尾则是西山宴游之后,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释”,忘掉恐惧。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如在第一段,为了使概括描写避免平淡,作者运用“顶针”修辞方法,如“……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而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是用前句的结尾(如“到、醉、卧、起”)做下句的开头,它可使句子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此外本文还用了许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这些句子,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并且气韵流畅,使人爱读。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更,用作动词,读gēng,本义是“改变”,如《商君书.更法》:“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更礼”,改变旧礼制。引申为“更换”,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更刀”,更换刀。



更,又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时间名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今有熟语“半夜三更”。



更,用作副词读gèng,有“另外”的意思。如《西门豹治邺》:“得更求好女。”“更求”,另外寻求。引申为“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引申为“更加”,如《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副词“更”与副词“相”组成词组“更相”,有“互相”的意思,如本文:“醉则更相枕以卧。”“更相枕”,互相枕着。







披:是“分开”的意思,如本文:“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申为“打开”,如王勃《滕王阁序》:“披绣闼”。(绣闼:有彩饰的门。)再引申为“翻阅”,如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再引申为“披露”,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披心腹,见(xiàn)情素。”



披,还有“披上,穿着”的意思,如张九龄诗《望月怀远》:“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滋:沾润。)这个意义本写成“被”(读pī),如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徒,本义是“步行”,如《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徒行”,就是步行。引申为“步兵”,如《左传·隐公九年》:“彼徒我车。”(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再引申为“徒众”,如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徒”,这些人。又指“门徒,弟子”,如《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又指同类、同派的人,如《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又泛指同伴、手下人,如本文:“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徒,用作副词,有“白白地”“仅仅、只是”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编辑:liuxuepaper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