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虚构中的真实——〈沙之书〉赏析》

《无限:虚构中的真实——〈沙之书〉赏析》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无限:虚构中的真实——〈沙之书〉赏析》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无限:虚构中的真实——〈沙之书〉赏析》


 1954年,54岁的博尔赫斯开始失明了。但失明并没有夺去他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这些创作包括1975年的短篇小说《沙之书》和以“沙之书”为命名的集子《沙之书》。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一、由实转虚的故事叙述

  虚构是博尔赫斯小说的灵魂。作者经常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手法叙述故事,从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跟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这只是一种叙述方式。他们的任务只是带出小说的主题,为主题的出现提供合理存在的依据。

  比如叙述者。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作为作者,或者“我”,可以作为真实的人物,小说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不假”,作者以否定他人讲故事的真实性来显示自己叙述的真实,恰恰是想表明自己故事虚构的合理性,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并且让主题有个开始。这是博尔赫斯叙述的惯用手法。事实上,无限的书册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吗?但是,读完小说没有人质疑它的存在与否。“沙之书”这意象所产生的概念,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

  比如人物——《圣经》推销员。

  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本文的情节是围绕着《圣书》推销,拥有,遗弃。小说中有三个人物,印度种姓最下层的拥有《圣书》者、《圣经》推销员和我。除了没有出场的印度人之外,我是真实的虚构者,另一个人物——《圣经》推销员也是由真实转入虚构。

  《圣经》推销员在“我”的眼中,陌生人,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小说以“我”也许近视来展现生活中人与人的真实。起初的错觉,“我认为他上了年纪;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后来交谈中得知“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苏格兰人)”,到后来的“谈印度、奥尔卡达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这些细节使小说显得确有此事,确有其人,为“沙之书”——《圣书》的出场、交换提供了真实情境。而“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又使《圣书》转到“我”的手中成为一种真实、合理、必然。

  当文中叙述到“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当“沙之书”卖给“我”之后,无名无姓的《圣经》推销员便不复存在。他到来的目的就是将《圣书》卖给“我”,将悲哀卖给我。
编辑:作文地带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