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读书
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叔本华论读书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叔本华论读书
亲爱的雪妮:
来信说,我对你说话就像对一个小孩子,你说你已经长大了,而且读了一些书,尽可以讨论一些深刻点的东西。是啊,我们分别后这段漫长的光阴就像被截去了似的,我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你的童年。我真得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在对一个高中生说话。
今天的话题还是关于读书的。
你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思考和理性的民族,为人类贡献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头脑。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这些名字为世人所熟知。德意志民族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去过德国的人写文章谈见闻,对德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何种职业,在车船飞机上,在公园闹市里,在一切可利用的闲暇时间聚精会神捧读的情景都钦敬不已。我读过一个作家的文章,他写道,曾见到一位女人在火车上读哲学名著,问她的职业,不过是一个寻常的理发师。这使我们的作家深感惊异,而理发的女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奇怪的。好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阅读会使人变得博学和高尚,并使人在对精神的不懈追求中发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的哲学思想影响
叔本华(1789-1860)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晴。
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你知道,鲁迅先生早年受过尼采的影响,而尼采思想的源头来自叔本华,后人总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并列,认为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意志与观念世界》后,似乎是受到某种幽灵的召唤,用十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这皇皇巨著读完,立刻"屈服于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是的,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精神产品,如同播撒在春天沃土上的种子,会产生出更多的优秀人物。在后人的精神血脉里,总流淌着前人的精神因子。
叔本华的祖先曾是显赫一时的欧洲望族,不是因为门第,而是因为世代经商累积的财产。他父亲三十八岁时,娶了一名十九岁的女子为妻。叔本华自小聪颖,酷爱读书。父亲希望他承继家族经商的传统,和他约定,如果他放弃做一个学者的念头,就带他游历欧洲各国。叔本华渴望见识广阔的世界,答应了父亲。双亲带他到欧洲各国游历了两年,其间他也曾短暂地留居英国接受教育。后来,他履行诺言,做了商人。这时候,他的父亲由于商业上的失意和精神苦闷,溺水自杀。母亲从汉堡移居魏玛,叔本华继续留在汉堡经商。他的母亲不仅美丽风雅,且具文学天赋,在汉堡这样人文荟萃之地,她过着奢华放浪的生活。叔本华留在汉堡却极其苦闷,他厌恶经商,恳求母亲让他放弃做店员。母亲终于答应了他,于是他也来到了魏玛。这是他父亲死后第二年,他十九岁,自此,叔本华有六年的时间完全用于读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为他以后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雪妮,想一想吧,我们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人,人生的目标就是金钱,当他们用各种手段聚敛来金钱之后,除了无餍的物质欲望和醉生梦死的享乐,没有任何精神追求,比起叔本华来,他们是多么可悲啊!这里,我不谈他的哲学思想,而是要谈谈他读书方面的心得。
由于家境优越,叔本华一生不愁衣食。他的祖先早年住在波兰的但泽,彼得大帝和皇后凯瑟琳到但泽游览时,就住在他家。到了叔本华祖父一代,财产扩充,挣下了更多的产业。尽管由于一家迁居汉堡,商业上受到了损失,但有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祖先留下的产业足够他们母子+ 一生享用不尽。他那颇有才华又美丽风流的母亲,就在魏玛这样的历史名城过着交结文人雅士的社交生活。以叔本华家的财富,他本可像花花公子一样,流连歌台舞榭,沉迷脂粉丛中,尽情地享受,商业环境也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是,叔本华认为有钱又有闲的人应该读书--
愚昧无知如伴随着富商巨贾,更加贬低了其人的身价。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
富而无知而又不求知的醉生梦死之徒与禽兽无异,这是叔本华的观点,也是他的价值取向。少年时他就热爱读书,为此父亲很忧虑,担心无人继承家族的经商事业,才有了以游历欧洲为条件,迫使叔本华放弃学问做一个商人的举措。尽管叔本华遵从了父亲的意志,可他的选择是痛苦的,被迫的。所以,他是一个最差劲最忧郁的商人。在他父亲死后的第二年,他就彻底脱离了商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和学习中去。此后六年间,直到他完成博士论文为止,他一直在狂热地求知。他不仅精通了英、法等语言,而且对希腊文和拉丁文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推崇并研读古代作家的作品,从那里学习到了思辨和睿智的表述方式。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独具风格的作家。不止如此,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法律学、数学、历史学、音乐等。这固然因为他有极高的天分,但与他的刻苦自励也是分不开的。这些渊博的学识,为他以后的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一样,人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说--
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
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则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假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一味读书而一无所成的人我们称为书呆子,或者叫他们"移动的书橱"。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这些人脑袋如同一个被动的容器,不加选择地装进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杂乱无序,混沌一团,像一个糊涂的工匠,把工具和不相干的东西装在了一起,那些工具锈蚀了,朽坏了,用时怎么也找不到。读书要思考,要运用,要把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消化为自己的血肉和细胞,排泄掉那些无用的残余。这是谁都懂的道理。但是,在大多数读书者中,善于思考和运用的人并不是很多,这是读书人有人有成就有出息,而有人一事无成的原因。善于用大脑,且读且思,日积月累,读而致用,这应该是最好的读书原则。除掉那些只为消遣和打发多余时光的读书者,对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并进而从事精神创造的人来说,必须读而致思,学而致用。雪妮,你读过我收在《山自为山》里的《书事琐记》一文,我谈了自己"功利性"的买书和读书的原则:"此生无暇去读的书绝不买;对我写作没有直接帮助的书,一般不买;封面花哨,用廉价低俗的故事取悦读者的书,一概不买。有时候我竟像一个生意人一样盘算某本书能带给我的直接好处。"这里的"直接好处",绝非读了谈炒股的书,就到股市去发大财。我买了关于太平天国的书,读过之后,写出了剧本《翼王泪》,读了《三国志》,写出了剧本《曹植》和长篇小说《生为王侯》。读书对你的精神创造有了直接的帮助,这种读书就像深山探宝并发现宝贝那样令人幸福而沉醉。
读书要有选择,所谓"开卷有益",只是对有价值的好书而言。至于充斥社会上以书的形式出现的卑劣的印刷品,叔本华告诫说--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人,像苍蝇似的充斥各处,为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大抵来说,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不惜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叔本华这段话写于十九世纪,它和我们今天的现实何其相似!十分之九,在今天,这个比例还要大一些。好多印刷品和出版物,在媒体和报刊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东谣,其背后都隐藏着卑鄙的名利欲望。不要相信这些鬼话,不要为它们浪费时间,冷冷地看它们一眼,扭头走开,这是你明智的选择。那么,读什么呢?怎样选择呢?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不要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还是小说和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叔本华的话当然是对那些求知的读者而言,把读书看做刺激和麻痹神经的迷药,看做茶余饭后消愁解闷的手段的人不在内,因为他们是畅销书的最大读者群。影视明星的隐私秘史,某主持人错字连篇的"大作",三流作家编造的爱情童话......这一切,都曾风靡一时,但是,求知的读者万不该为这些东西耗费时间的。不读畅销书读名著,这是叔本华的忠告。一个高中生,或许对一些名著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么,读一些趣味高雅,内容健康,引领你走进精神天堂,走近名家名著的书籍也是必要的,它会在榛莽乱石中开辟一条山朗水润,令人神清气爽的精神小径,沿着它走下去,你会走进那奥妙无穷的世界。
叔本华力主读古代作家的作品,他认为真正的好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关于书籍的选择,叔本华还说--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作品常比他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或者大体也能代替他的生活,或远超过它。平庸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和有趣的,因为那也是他精神生活的精华,是他一切思想和研究的成果......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一读。何况,高级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注意,这里所说的平庸作家,是相较伟大的作家而言,他们一直在从事艰苦的精神劳作,只是由于天分或其他的原因,还未曾达到伟大的等级,但他们的作品,也是高级的精神文化。那些以文字讨生活,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人不在此列。媚俗的文人无论当时多么显赫,他们的作品和他们本人还是很快就会被历史遗忘。就此,叔本华写道--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艺术,似乎各不相悖地并行着。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作者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进行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他们却能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到市场上无数的'作品,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在哪里呢?他们以前那煊赫的声势在哪里呢?
狂奔疾驰,实质是粗制滥造;欢呼鼓噪,实质是利益驱动下的疯狂炒作,读者万不可陷入它们的圈套里去。一些所谓的"作家"写手,声称"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一)周,长篇不过(一)月"。对他们的"才华",我们当然五体投地,但是最好把他们的作品扔到垃圾堆里去。
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三十岁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三十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于他的傲慢和孤僻,由于他对世人尊崇的哲学大师的藐视,更由于他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叔本华一直受到世人的冷落。他在法兰克福的一所公寓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个用人外,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必得承受这精神的苦役。他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世人和这广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狂暴乖戾。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世人终于听到了这位天才的声音。科学对神学的否定,社会主义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一切,粉碎了欧洲大陆盲目而乐观的理想主义,终于,叔本华出名了。晚年的盛誉是对他一生的精神劳作的回报,他的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以至整个世界,并影响了后世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在此,我们重温他对读书人的忠告,仍然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亲爱的雪妮,这封信写得太长了。一谈起这个话题,我总是停不住笔。请原谅我的唠叨。祝你学习进步!
叔叔9月10日
编辑:liuxuepaper.COM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