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薄杜厚之辩(李白和杜甫)

李薄杜厚之辩(李白和杜甫)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李薄杜厚之辩(李白和杜甫)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李薄杜厚之辩(李白和杜甫)


在阅读《旧唐书·杜甫传》时,有这样一段话:“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本人对“有饭颗山之嘲诮”不太清楚,便上网查阅,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解决了此问题,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李薄杜厚之辩

赵丽宏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因他们互赠的诗歌而千古流传。

  杜甫有很多写李白的诗,而李白诗中写到杜甫的,只有四首。因为数量不对等,所以后来有人认为杜厚李薄。清人仇兆鳌是持这种看法的代表,他引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以杜集考之,其称太白及怀赠之作,凡十四五篇。至于太白与子美诗,略不可见”。仇兆鳌认为:“太白集中,有寄少陵二章,皆一时酬应之篇,无甚出色,亦可见两公交情,李疏旷而杜剀切矣。”仇兆鳌的结论,李白对友情粗疏随意,而杜甫则恳切深情,也就是说,两人的感情并不对等。

  很多年前读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被书中很多全新的观点震惊。郭沫若扬李抑杜,在书中竭尽丑化杜甫之能事。这些观点,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戏说”,现在的文学史家,大概都不会当真。不过《李白和杜甫》一书中,郭沫若写到李杜交往中为李白所作的辩解,我以为还是有道理的。郭沫若认为李白并没有轻慢杜甫,他对杜甫感情和杜甫对他的倾慕热爱是相等的。郭沫若在书中说:“现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他具体分析了李白赠杜甫的几首诗。

  譬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李白对杜甫表达感情最深挚的一首,尤其是最后两句。郭沫若这样分析:李白“此时与杜甫不在一处,怀念杜甫的情绪竟如汶水一样长流不断,有鲁酒也不能忘情,有齐歌也不足取乐。这情谊还不算真挚吗?”

  李白有一首七绝,题为《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很多人据此得出李白看不起杜甫的结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讽刺杜甫“拘束”,嘲笑他写诗写得太苦。唐人有这样的议论:“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而郭沫若认为,对李白而言,“这真是冤枉”!为什么冤枉?他认为,此诗后两句,并非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的一问一答,“借问别来太瘦生”,是李白的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这完全是好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开玩笑。郭沫若认为,“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他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能做出好的诗句连命都可以不要,这还不苦吗?”郭沫若引证了很多杜甫写诗苦心经营的例子,并指出李白诗句的来历:杜甫“在《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中有这样的一句:‘知君苦思缘诗瘦’。这就是‘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的极周到的注脚。不仅‘苦’字有了着落,连‘瘦’字也有了来历。这样亲切而认真的诗,被解为‘嘲诮’,解为‘戏赠’,解为讥杜甫‘拘束’,未免冤枉了李白,也唐突了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此诗未被编入太白诗集,所以很多人以为是好事者所撰,是伪作。而郭沫若认为这确是李白所作,不过题目中的“戏”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郭沫若为李白的辩解,还是有一点牵强。其实,李白《戏赠杜甫》,戏谑的意味是明显的,这是亲密好友之间的玩笑。李白这首诗,并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和杜甫的酬唱之作。杜甫有《赠李白》,是对李白的回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首诗,和李白《戏赠杜甫》风格相近,也是夸张而戏谑。这样无拘无束的酬唱,恰恰证明了李白和杜甫之间交情的笃厚。

编辑:liuxuepaper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