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地、再现红色经典的独特魅力——读梁衡《觅渡》

艺术地、再现红色经典的独特魅力——读梁衡《觅渡》

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艺术地、再现红色经典的独特魅力——读梁衡《觅渡》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艺术地、再现红色经典的独特魅力——读梁衡《觅渡》


董治 顺
过去,散见于报刊的梁衡散文,曾读过一些,觉得很美,耐读,有味。其中有些精彩段落,语句,还做了摘录,如《忽又重听走西口》、《把栏杆拍遍》。
去年国庆节前,梁衡由北京来西安出差,抽空会会老友。这次见面,有幸得到他签名赠阅的一本散文集《觅渡》。回家后,我按照习惯,先读序,再一篇挨一篇一往下读。待读完第一编“大情大理”的十篇文章,一想不对,不能这么个读法,虽说留下了选题独异、个性鲜明、见情见理、文笔优美的印象,但烙印还是不深,似有似无。于是,又回头重读,而且放慢速度,遵循前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诲,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记名人趣事,记成语典故,记箴言警句,也记自己的的所感所悟。
梁衡写散文,有不少篇章是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即写那些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乃至对世界局势有影响的大事件,大人物,被人们称作“红色经典”。这些文章,有一种磅礴之势、浩然之气。在这个集子里,写的大人事物件,有延安“七大”、西柏坡的大伙房(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特利尔(马克思故乡)、南湖小船(党的一大会址)、“小平小路”、小岗村(中国农民第一个自发搞“包干种地”的地方)。读这些篇章,犹如置身其中,感到震撼,感到鼓舞,感到惊心动魄。梁衡之所以写大事大情大理,是因为一个作家的思考和灵感能够创造一部作品,一个伟人的思考和灵感却可以产生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又与整个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理应歌之颂之。
散文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再给人以思想,才会产生很强的冲击力、感染力,才会使人引发思考、得到启迪。梁衡把这种“思想加美感”,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数十年坚持不懈。有一些篇章,从构思,草拟到修改定稿,短则三个月、半年、一年,长则达六年之久。这期间,他的思考并未停止,或查询资料,或反复论证推敲,不达“思想和美感”的完美结合,绝不仓促发表,大有一种“文不惊人誓不休”之志。以《一个大党史和一条小船》为例。一篇2000多字的短文,仅就船说船,就有八九处。先从我们党诞生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说起,又说到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也是乘坐一条小船南下广州;后来,红军强渡大渡河,毛泽东从陕北东渡黄河,百万雄师过大江,仍然没有离开船。接下来,又说到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说到先哲关于“载舟覆舟”的比喻,说到小平南巡时“送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告诫。一只小船,可以引发读者多么丰富的思考!不下一番大功夫、苦功夫,是一定写不出来的。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特利尔的幽灵》,是写马克思的。文中写到:自传播共产主义幽灵的书(即《共产党宣言》)一到中国,便立即有了革命的“本本主义”,这种借导师之声指导革命所造成的悲剧,择其大者有两次:一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路线,导致根据地和红军损失殆尽。是毛泽东摒弃了洋本本,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幽灵这才显了灵,革命重又“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第二次是“文革”,邓小平再次摒弃了洋本本,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并大胆问了一句:“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下子使中国这个老大社会主义国家跳出了共产主义的狂想,跳出了红色纯正的封闭。把如此严肃的政治理论问题,写得如此生活活泼、富有文彩,可见作者不一般的功力。
对大事、大人物,梁衡往往选择最细小最不起眼而又最能感人的小事作为突破口。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河北一个小小的乡村——西柏坡召开的。当时,党中央正指挥三大战役,因经济异常困难,买不起红蓝铅笔,参谋们就用自己纺的红、蓝毛线在作战地图上标识敌我态势。当毛泽东亲手写的电报,一份份发出之后,他们即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在地图上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黄维,改造出狱后坚持要到西柏坡看看,当他看到那间简陋的作战室时,连声感叹:“蒋先生当败!蒋先生当败!”也就在西柏坡那间大伙房里,党中央还通过了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作者继续写到:“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心之诚,其行之洁,天地可鉴。”这样气派的大文章,起的名却叫《红毛线,蓝毛线》。读者读了,咋能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每个人最需要的精神营养。一篇散文,有思想,有美感,加上有知识,才称得上佳作,或曰美文。读梁衡散文,从前到后,如在知识殿堂漫步浏览,目不暇接,其乐无穷。收入这个集子的66篇文稿,不论是写人、写神、写山、写水,还是写园林、写草原、写土炮、写石头、写寺庙,写教堂,都能放得开、收得拢,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见缝插针,不时会“冒”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警语、典故。周公一饭三吐哺,视逖闻鸡起舞,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唐太宗以人为镜,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李清照填词思夫,伽利略与比萨斜塔等等,举不胜举。加上作者简洁明快、诙谐幽默、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力。阅读时,常常使人沉醉在广博的知识、优美的意境之中,不忍丢乎、舍弃。
编辑:liuxuepaper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