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李颖超
《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这一些不能想象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的过路人,一走到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结实,等人或车马一走上去,使都陷进去了,需要费很多事,才能把翻进去的车马抬出来。大泥坑子还经常淹死猪、狗、鸡、鸭。大泥坑带结人们的苦头太多了,但是没有人建议填平它。由于人们生活的古板单调,他们常常喜欢寻找一些无聊的乐趣,这大泥坑子能给他们以满足。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添枝加叶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严,好象大泥坑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似的。他们把令人烦恼的事情当作开心的事情谈,可见,他们的麻木。在议论大泥坑子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据说农业学校校长不倍龙王爷,因此龙王爷报复他,他的儿子才掉进了大泥坑。大泥坑还能把"瘟猪"变成"淹猪",使呼兰人既可以吃上便宜猪肉,又可以去掉疑心,这也算大泥坑带给人们的好处``````)。
总之,在第一章围绕大泥坑子,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她借大泥坑子这一能够反映小城人们精神状态的事物极其深刻地描绘丁他们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从这点上看,大泥坑子这个极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对呼兰小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做了总的展示,令我也想到现在的社会,难道没有这种情况吗???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呼兰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计、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为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鬼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的。第二章几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盛举,而对唯一为活人的唱秧歌这一举动,小说只轻描谈写的一笔带过。可见,作者描写呼兰人的精弹盛举的目的在于揭示他们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状态。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悲惨故事,对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习俗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揭示。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是一个"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健康、活泼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为什么到婆家后,婆婆就"一天打八顿,骂三场"而直到把她折磨死了呢?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封建的思想道德、封建的习俗来衡量她,因此认为她"不规范",她"太大方了",
"坐到那儿坐得笔直,定起路来,走得风快"。街坊邻居都议论她,说她不象个小团圆媳妇,这就使她的婆婆认定非狠狠地打她不可,理由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被打,不服,被吊在大梁上,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打昏过去,又用冷水把她浇过来。她婆婆有时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针刺她的手指尖。小团圆媳妇被拆磨病了。婆婆又请跳大神的来给她治病。跳大神的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死了。然而折磨她的人似乎又是无辜的。人们"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团媳妇的婆婆",
"只觉好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是因为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因而更能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鲁迅说:"灵魂的受毒害是悲剧以上的悲剧"。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呼兰河传》的深刻主题在于揭示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特别是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萧红不仅仅体会到劳动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的苦难,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给人民的精神枷锁一一愚昧、落后,对此她深感痛苦,并且认为描写这些,提醒人们的注意,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九三八年四月在《七月》编委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她说:"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这种提法显然是不确切、也不全面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她在谈这话的时候,已经动笔写《呼兰河传》了。可见她创作《呼兰河传》并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萧红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地意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受,她体察到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并以抒情的笔调在作品中作了娓妮动人的描述。因此,读她的作品,"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第六章着重描述的人物――有二伯。有二伯是个性情古怪,勤劳、倔强而又麻木的老人。从他的出身看,他是属于张氏家族之中的人,但由于他那股败落得最早,这又使他成为家族以外的人,甚至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他三十岁就来到张廷举家当长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地干活,所得到的只是吃点残羹剩饭,他被剥削得一贫如洗。他没有财产,没有家眷,甚至连个固定住处也没有。他仅有的行李是一掀动?quot;从被角往外流着棉花"的被子和一掀动毡片就一片一片掉下来的褥子。他的枕头一动就"哗哗地往外流着荞麦壳"。这套破烂不堪的行李,"有二伯三天两天的就要动手缝一次."他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衫",走在街上,人们都不知道他是那个朝代的人。他戴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他穿的鞋,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跟。他前边掌掌,后边钉钉,过了几天,还是掉底缺跟的。因此他的脚,永远离不开地面。他"要猴不象耍猴,讨饭不象讨饭的"。
主子待他还不如一条狗。日俄战争时,俄军杀到呼兰,主子家个个逃命,有二伯却被他们留下守着家。俄军的马刀乱杀乱砍,他能活下来,也是死里逃生了。他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老厨子经常奚落他,孩子们也骂他,取笑他,向他抛石子。人世的炎凉,使他性情变得古怪了。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也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他对主子不满,常常指桑骂槐,有时直接谩骂出气。骂张家"黑心粒"、"兔羔子"、"尽是些耗子"…。他除了用怒骂对付张家的毒打外,还以偷的办法对付主子。他偷钢酒壶、锡火锅、大钢钱、大澡盆,拿去卖。他还在粮食仓子里边偷米,背到粮米铺去卖。他偷了东西,又爱面子,怕人家提到"偷"字,人家一提,他总是不好意思。
有二伯是麻木的,他的性格中有阿Q的影子。他虽然地位极低下,却还不忘记自己是主子的同宗二哥,因此, "一听人家叫他'二掌柜的',他就笑逐颜开。叫他有二爷,叫他有二东家,叫他有二伯也都是一样地笑逐颜开"。他最忌讳人家叫他的乳名有子,但"我"的祖父叫他"有子",他不生气,他说:"向皇上说话,还称自己是奴才呢7总也得有个大小。宰相大不大,可是他见了皇上也得跪下,在万人之上,在一人之下"。可贝,封建等级思想他是看得很重的。他和小团圆媳妇都居于地位低下的人。他本应该同情小团圆媳妇,可是他却跟别人一样说"介(这)年头是啥年头呢,团圆媳妇也不象个团圆媳妇了。"对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他无动于衷。王大姑娘和冯歪嘴子成家,有二伯却认为"那算完,长的一身穷骨头穷肉,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官,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有二伯处于奴隶地位,有时思想却是主子们的思想。作者着重揭示有二伯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的性格。
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如果说小团圆媳妇是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那么磨官冯歪嘴子则是有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在能够致小团圆媳妇于死地的封建思想意识浓重的呼兰小城,在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察一切的人们的重重包围之中,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当他的第一个儿子降生后,磨房掌柜和掌柜太太大骂他:"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那不乾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把他们赶到磨房南头装草的房子里住。开初几天,冯歪嘴子的门下竟站着不少探访员。流言裴语四起,都是关于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人们奚落谩骂他们。有的还看他们笑话:"那草棚子才冷呢!五风楼似的,那小孩一声不响了,大概是冻死了,快去看热闹吧!"……"他妈的,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有的看了冯歪嘴子的炕上有一段绳头,于是就传说着冯歪嘴子要上吊"。总之,愚昧保守的人们总是用扭曲了的变态心理去敌视叛逆看。
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他爱自己的孩子,体贴自己的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死去后,旁观者又准备看他的热闹了,可他反而镇定下来。他并不象旁观者想象的那样绝望,他觉得他在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一定要把他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他照常活在这世界上。他自己动手喂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也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以至使周围的人都惊奇,觉得意外,而且有些恐惧了。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老,是抗争者。"这个形象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这种战斗的韧性是为鲁迅先生所赞颂过的。"
《呼兰河传》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加成熟,风格独特的小说(问题:“老师,我不是很明白,文章每一节的内容是孤立的,没有什么联系,而整体就是表明一个中心思想。为什么称作小说,称散文不是更好吗?”)
以"我"的视觉采摄取人生的色相,真切、自然,感人至深。萧红是在有了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动笔写作《呼兰河传》的。她带着对乡土的眷恋,带着生活的苦楚和强烈的爱憎,也带着梦幻般的追忆和少女的童稚、天真、甚至任性的心理,写作《呼兰河传》。小说以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我"的回忆起笔,以"我"的思绪跳动和变化来谋篇布局,以"我"的视觉来摄取人生的色相,借"我"的内心感受来透视作家对生活、对事物的评价。作品并不着意于人物的精细刻画,而侧重于抒写作家的感受,力求创造深度的意境。
由于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片断、悲剧故事和人物都是孩子的视觉摄下的,用孩子的感受记录下来的,因而显得格外真切、自然。如对后花园景物的描写: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孩子视觉摄下的景物,细腻、逼真、生趣盎然。
又如写有二伯的贫困: "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
"有二伯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quot;,"有二伯的鞋子,不是前边掉了底,就是后边缺了跟。……","有二伯……耍猴不象耍猴,讨饭不象讨饭的……""有二伯孤伶伶地躺在院心,他没有边的草帽,也被打掉了,所以看得见有二伯的头部的上半是白的,下一半是黑的。而且黑白分明的那条线就在他的前额上,好象西瓜的阴阳面……"。写磨官冯歪嘴子的贫困:
"我一开门进去,风就把那些盖上白布帘吹开了,那女人仍旧躺着不动,那小孩也一声不哭,我往屋子的四边观察一下,屋子的边外没有什么变动,只是磨盘上放着一个黄铜盆、铜盆里泡着一点破布,盆里的水已经结冰了,……""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笑话,房子和露天地-样。"完全是孩子的所见,孩子的感受”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在评论《呼兰河传》时说: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抒情的笔调更浓,叙事写景娓娓动人,与《生死场》、《商市街》的艺术风格是一致的,而《呼兰河传》体现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更为突出。《呼兰河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能力来源于它的语言的自然美。《呼兰河传》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力求语言的朴素而不追求华丽。现代优秀散文家朱自清就十分强?quot;谈话风"。他认为文章只有"象寻常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如第二章第三节,作者抨击"指腹为亲"的封建婚姻时,写道:
"指腹为亲,好处不太多,坏处是很多的。""嫁过去的女子受公婆的虐待,母亲却说:'这都是你的命(命运),你好好地耐着吧!'年轻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古语说: '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抒发了作者对妇女悲惨命运的慨叹。
《呼兰河传》的语言多数是"谈话风",但也有些韵语。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样悲凉。"叙述时也运用诗歌的复唱方法。如第四章第二节开头是:"我家是荒凉的。……"第三节开头又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四节开头还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五节开头也是"我家是荒凉的……"复唱是诗歌中经常采用的形式,运用复唱形式,音韵悠扬,婉转,意境深远。
《呼兰何传》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化。如有二伯的语色牢骚、愤懑居多。这和他的身分、处境是相联系的。又因为他是个老人,他的语言又是唠唠叨叨的、一套一套的。他走路时砖头碰了他的脚,他便和砖头说话,"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靴子鞋的--你撞我还不是个白撞,撞不出一大二小来,臭泥子滚石头,越滚越臭。……"
《呼兰河传》具有绘画美,通篇用朴素的笔,描绘了小城的风土画。它也有用笔浓艳的地方,但不多。如小说第一章第八节关于火烧云的景物描写是很艳丽很有光彩的,创造的意境是瑰丽的?quot;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在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象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作者用富有浪漫色彩的笔描绘了呼兰小城晚霞的奇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火烧云的奇景又与这一章前面描写的灰暗的大泥坑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家的审美情趣自然地流露出来。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