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与导读(三)

钱梦龙与导读(三)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钱梦龙与导读(三)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钱梦龙与导读(三)


四、众里寻它千百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1948年,钱梦龙初中毕业,武钟英老师当时是钱梦龙的班主任,在毕业评语上,批头第一句话就是:“该生天资聪颖……”。因其成绩优秀,免试进入县城高中读书。

但天有不测之风云,这时候钱梦龙的家庭发生了变故。他的母亲不幸命逝,父亲的生意也萧条了,家庭经济拮据,无力再供他读书,所以读了三个月高中的钱梦龙不得不辍学。

但一个大小伙子,总不能坐在家里吃闲饭呢。钱梦龙就想去找一份工作,这时候他又想起了武钟英老师,认为自己应去当一个像武老师那样的老师,才不辜负武老师对自己的栽培。从这一点上看,武老师也影响了钱梦龙一生的工作选择。

他先去城县的一所小学去找工作,校长听说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便一口回绝了。钱梦龙无奈之下,对校长说:他愿意先义务上课,不拿学校一分钱。校长为之感动,就接受了他。这里,我们可以想到魏书生老师,当时他从“场长接班人”的位置上退出来,去当一位小学教师,是写了100多份申请的。可见,一个人一生要做好一项工作,是需要这种执着的热情的。就这样,钱梦龙在“城西小学”做了一学期的代课老师,由于初登讲台,无什么建树。

为了糊口,钱梦龙到南翔镇文化馆工作。为期半期,亦无建树。

在文化馆工作了半年,钱梦龙又重新回到了他的教师职位,根据学校须要,在嘉定二中任美术代课老师。

干了一年,由于中学缺语文老师,再加上钱梦龙只教美术,工作量也不够,于是学校做出决定:让他再兼一个班的语文老师。

——峰回路转,不断求索,钱梦龙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开始了一生语文教育事业的航程。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根据我们的“天赋”和“地赋”(早年的特殊阅历),这世界上都有一个最适合我们施展才华的位置。当我们找到这一位置时,我们的工作便“如鱼得水”,当我们和它发生“错位”时,便只能是“虎落平川”。

五、先试新稍几缕黄——发现了语文教学一个好的入口。

1953年,钱梦龙开始登上中学语文教学的讲台。

它是怎样教语文的呢?我们前面已经谈了,论学识功底,他与学校里当时的一些老学究无法相比,那些人可以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开拓学生的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功底。钱梦龙与他不可同日而语。

别人的咱学不来,那就创造自己的吧。本着“不误人子弟”的良知底线,钱梦龙开始了自己的探讨:指导学生自读!——用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教学生学习语文,以自己阅读文章的思路方法指导学生解读课文,凭自己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领悟、感受课文。

——这正是钱氏“语文导读法”的萌芽。

如此这般,钱梦龙鼓捣了三年,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语文素质大幅提高,再加上教学别具一格,逐渐引起了领导的关注。所以只教了三年,就做了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被评为县里的优秀语文教师,改教高中。初中毕业生教高中,就好像你们大学毕业干三年,就当硕士生导师,这是何等的不易呀。

——这些成绩的获得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指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好的“入口”——指导学生自读。这一理论,暗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好比游泳,只有让学生自己跳到水里去扑腾,他才能学会;如果只凭教练絮絮叨叨的指点,谁也学不会。

正当钱梦龙“小荷才露尖尖角”之际,春风得意之时,一场政治变故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7年,我们的高层领导要求大家“帮助党整风”,27岁的钱梦龙满腔热忱,怀着报效党、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坦率直言,一不小心中了毛主席的“阳谋”,戴了一顶“右派”的桂冠,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别去去兮何时还”,钱先生这一去就是三年半;虽然1961年给“摘了帽”,但名曰“摘帽右派”,这顶“金箍咒”,钱先生实际上一直戴到了1979年才摘除。钱先生在退休时曾慨叹:“多冠曾累我,无冕始称王”,此为其中一冠。

1961年“摘帽”后,钱先生重返讲台,想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找点理论基础,开始琢磨“认识论”。刚干了不到五年,一场始无前例的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钱先生在劫难逃,被打为“牛鬼蛇神”,关进“牛棚”,一去10年,直到“文革”结束,才重返讲坛。

有一次,李镇西对钱梦龙说:如果没有这13年半青春好时光的虚度,他应取得比这更大的成就。钱梦龙说:不。正是这段时间,磨炼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情,坚定了他“虽九死其尤无悔”的对语文教育的执着。钱梦龙后来又说:“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要学历没学历,要资格没资格,要智慧没智慧,我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份对事业的执著,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

正是如此,走出政治阴霾的钱梦龙在文革之后,怀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语文教育之中,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9年下半年,上海市要在嘉定二中招开教研会,其中一项就是“听课”,他讲的是《愚公移山》。别致的教学风格,学生活跃的思维震惊了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后来,他的这篇课堂实录在《语文战线》上发表,福建省把它印下来,发给全省的语文老师学习,上海市的语文教研员徐振维说:钱梦龙的《愚公移山》震动了大江南北。

——历史终于给了他一次机遇,1980年他被评全车1/36的首批语文特级教师。

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导读”的领悟与发现。

成了“名师”,就难免要经常讲学,指导别人学习。为了便于别人学习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指导学生自读”的“基本式”,开始只有“三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也叫“作业式”)。“自读”就是学生独立完成对课文的认识过程;“教读”就是教师在学生认识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指点,教会学生阅读;练习就是“再实践”(很多时候是“再阅读”)巩固学习成果。

这“三式”不是独立三种课堂的形式,而是一线贯穿的学习课文的三个步骤。后来,钱梦龙又补充了“复读式”,即针对复习的阅读。

中国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不管你水平多高,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便难以成“家”,所以很多人在成名之后,都忙着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钱梦龙在成了名之后,各地观摩、邀请讲学的人便络绎不绝,他有没有这种想法呢?他自己没有说,我们不敢妄测。他只说为了使自己的实践经验更具有普遍性,更有利于推广,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于是他也开始了自己的上下求索。

于是,他遍搜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书籍,还读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想为自己的实践经验找一个“理论外壳”,他苦苦追求,无奈“灵感不来”,迟迟没有结果。

直到1981年12月,51岁的钱梦龙应邀到浙江金华讲学。到金华的当天下午,他先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自读”《故乡》,指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后来,他收集了600多个问题。夜里,他独自坐在金华招待所整理这些问题,从中30个有代表性的题,准备第二天的教学就围绕这30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他的逻辑是: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于是他们想知道答案——于是便会主动参与讨论——于是课堂教学便能成功。

做完了这一切,已夜深人静。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一株古树,枯枝铁干,交错横斜于窗前;幽远的苍穹,星斗闪烁,默然无语。偶尔一两声犬吠,从远处传来,愈是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审美的敏感,使钱梦龙全身的神经彻底松弛下来,他感到说不出的惬意与闲适;又想到明天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课堂学习的群情激昂,听众崇敬的眼神……他眼角嘴边浮现出一丝微笑,像一缕微风轻轻的拂过水面。

但夜已深,他不得不躺下;躺下了又难眠。于是把明天的课重新在脑海里过一下,也体验一下幸福,不经意间又联想到自己这段时间的理论求索。

突然,脑子里所有的思考与表象一下子活跃起来,相互碰撞,重新组合,一句话电光石火般迅速掠过他的脑际。他一跃而起,按亮台灯,在备课本的封面上写下了这句话: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是说对课文的学习要依靠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为主导”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实践加以指导,以完善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深化学生的阅读结果;“训练为主线”,“练”是说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训”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它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上下求索,钱梦龙终于为自己的实践经验找到了合适的“理论外壳”。1982年,他发表文章,正式提出“语文导读法”和自己的“三主理论”。

七、碧波深处有珍奇——“导读”的丰富与发展。

钱梦龙在确立了自己基本现的理论框架以后,就至力于其理论体系的“完善”,系统阐发“三主”如何操作,“四式”的各种操作要点等。这些,比较碎,学生有兴趣可以阅读下面两本书:《钱梦龙:导读的艺术》《语文导读法探索》。不再细述。

值得一体的是,2004年四川《教师之友》杂志,发表了卢军的一篇文章《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对钱梦龙和他的语文导读法提出了批评,其批评的核心是:钱梦龙的导读囿于应试的“方格”,偏重于对学生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而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人文积淀等方面,则显得不足。批评虽有失公允,因为面对“应试”,大家都束手无策,我们无法要求钱梦龙背时势而逆行;但也有一些道理:钱梦龙的导读法,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上,是显得有点不足。而这一点,又是与现在“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的“人文性”相左,难怪有人要批评。

我们是否应该在钱梦龙导读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结合“新课标”,在“人文导读”“审美导读”“文学导读”上做点什么呢?

也许只有这样,“导读法”才能永葆它的生机与魅力,但是去年钱梦龙在成都上了《睡美人》公开课,遭遇挫折以后,发誓以后再不上课,谁来完成这些事呢?况且,这些事也不是谁能想完成就完成的。


附录:钱梦龙语录

■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伊”就是我钟爱的语文教学,永远的精神支柱!

■对自己挚爱的事业,要以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要学历没学历,要资格没资格,要智慧没智慧,我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份对事业的执著,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

■我的人生格言:自尊不自大;自主不自是;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

■做事力争上游,不甘于平庸;对人胸无城府,宁可失之天真。人际间无聊的是非恩怨,从不萦怀,只想集中心思做一点自以为重要的事。我对既往的喜怒哀乐,近乎健忘;但这恰恰反倒有利于看清前面的目标。这种性格也许正是我历经磨难而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根源所在吧。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7日第9版
编辑:liuxuepaper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