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促使学生转化生活语言为文学语言(教师中心稿)
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怎样促使学生转化生活语言为文学语言(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怎样促使学生转化生活语言为文学语言(教师中心稿)
重庆潼南柏梓中学 13012375010
学生作文能力的组成因素是很多的,我们平时训练也要从多方面努力加以突破。但也又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其它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构思立意也尚可,而文章读起来却仍是不让人满意,仔细一看,原来是语言方面的原因。语言也不是说有很多的毛病,大体上也还清通,读来也不是有很突出的语病问题。再一琢磨,主要是遣词造句太口语化;要么表意不够尽善尽美,要么把复杂的意思套在了一个句子结构里面,结果语意缠夹不清;或者是在该应用各种修辞的地方就轻易地放弃了,语句就显得寒碜了;或者一个较有一点思想性的句子没有文学性的语句的外壳来包装,使一个有创意的内核被平淡的句子所消融。这样就给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制造了一个瓶颈,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努力探索突破语言平淡的方法,力争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除了要让学生自己努力积累语言素材,不断揣摩语言的精髓,运用之妙外,还要老师多作一些有益的切合实际运用的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能从一下一些角度着手,再加之自己的精研,练习,语言功夫应该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一、 摹景状物要善于精选动词。
史铁生在其作品《我与地坛》中一个片断,写自己不幸残废后坐着轮椅到附近的地坛里的一个园子里面散心的文字,他从园子里的景物中受到了生的启示,给作者人生增添了极大的鼓舞力量。文字相当优美,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语言就突破了常规的写法,注入了文学的因子,所以读来回肠荡气,优美绝伦。“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你看,居然“荫凉”也可以被“园墙”“切”了下来,学生语言一般可能是“阳光明媚,空气湿润,园墙下一片荫凉”想想,这样就失去了“园墙”主动去“切”的生动情态,没有了人的性格特色。失去了主动获取的积极人生态度,景物的启示意义也大打折扣。写“蜂儿”在空中的状态用了一个“停”字,写出了蜂儿生活的得意状,满足感。写蚂蚁好像是一个智者在感悟生活,还要“捋”触须呢!“露水”为了使生活的姿态多姿多彩就想办法“聚集”,“压弯”,生活的样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道金光”。作者善于运用精练的动词“切”“停”“捋”“聚集”“压弯”等来描述事物的情态,给读者带来了愉悦与享受。
二,体物入微,善于移情于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要寻找故都的秋意,非常留心,连老城中平常家居生活的“扫街”细节都不放过。我们平常可能没有在意这样一些细微的地方,作文时更是不屑一提,白白地滑过了可能很有意味的材料。所以要学习名家对事物的细致体察,没有生活的积累,无异于无米之炊。再仔细琢磨,扫帚扫过大街留下的痕迹,也没有逃过作者的金睛火眼。它居然有了一丝儿的“细腻”,还有“清闲”“落寞”的感伤意味,那些“扫帚”扫过的“丝纹”果真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感觉吗?当然不可能,但是作者有了对故都的独特体悟和感受,他对北平的秋天的确是这样理解的,打上了作者特有的身份和经历的烙印,于是扫帚的“丝纹”就染上了作者的思绪。这样,作者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文章的语言读来就味道十足,韵味悠长了。
三,写景要抓住传神之处,再辅之以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脍炙人口,百口流芳。这样的效果是源于先生写景精于抓景物的传神之处来着力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写叶子根据它的独特情状和作者自己心中的领悟,用了精练的“袅娜”“羞涩”就把叶子的鲜妍姿态刻画的穷形尽态。我们学生如果描摹这样的景物状态可能用很多的形容词,但可能都不得其要领,费力不讨好,原因就是不会抓景物的特征,其传神的韵味也就失之交臂了。所以要描写好景物,首先就要训练抓特征,找神韵。修辞也很重要,三个“如”字用了比喻和排比,写出了叶子的特质美,明亮,闪烁,丰腴的想像就在脑海里印得很深刻了。后面的“清香”与“歌声”在“渺茫”这个特点上获得奇特的联系,谓之“通感”。这时,“清香”就不在是我们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味道了,注入了新的体验,美的享受更加的强烈,对大家语言的咀嚼中有了精神上美的升华,修辞的辅助功能得到了完美的运用。
四,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剖析社会现象的实质。
鲁迅先生眼光相当敏锐,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让丑恶的东西无以遁形,更为令人惊服的是先生还能用形象化的优美文笔来加以表现之。譬如《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经典片断在分析重点时分三层阐述: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在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人时用“孱头”,批判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人时用“昏蛋”。对于这些貌似警惕性很高、革命性很强的人则用“孱头”和“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了他们的实质。鲁迅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倾向,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一层障碍。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把旧的遗产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使之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部分是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则要一分为二,正确地吸取、使用它的有用的方面,而清除其有害的毒素;还有一部分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要加以“毁灭”,有些则酌留少许,送进博物馆,以发挥其对人民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总之,是要在“拿来”之后,再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细致的鉴别,严格的挑选,从而决定弃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也就是那些“全盘继承”论者,鲁迅投以厌恶和鄙夷。这就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二层障碍。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新文艺的创造,为了推陈出新。但是,要想很好地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因此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先生分析问题时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故事及语言,使枯燥的道理阐述变得生动活泼,人们在会心而愉悦的阅读中就把深奥难懂的道理内化了,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把握。我们学生在学习写作议论文时最容易流于空泛的议论,没有结合事例分析与阐述,一味喋喋不休地重复自己的浅陋观点,以致使文章冗长而枯燥,读之味同嚼蜡。所以务必要使语言具体形象可感,让深刻的道理在可触摸的文字里跳舞。
以上只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几个重要的注意方面,其实还有许多学习的要点,比如多阅读,要养成语言的正确而敏锐的语感也是我们学会写作文学语言的途径之一,阅读名家改稿的手记也能悟出一些运用语言的捷径。总之,要在实际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多留心和揣摩,方能领会名家文学语言的精华及运用文学语言的些许规律,自己再勤奋的练习写作,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生活化的不规范不精练的语言转化为具有文学性的优美语言,在作文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