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第三中学
2004年2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儿童语言趋于贫乏引起关注》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相信只要看过这篇文章的语文教师都会心有所动,心有所虑,心有所感——“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所反映出的问题,其实是语文教育中语言教学的弱化、边缘化甚至是缺失的问题!
记得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博士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语文教学与中华的命运》的文章。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那么,不言而喻,继续维护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学。”语文界有识之士也都有类似的共识:“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新语文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儿童阅读教育论坛上,“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说,语文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二是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三是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要有独特的认识。徐冬梅所说的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其核心是“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大地”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根基”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一旦忽视了它、冷落了它,将会“失魂落魄”,无“土”可依、无“根”可寻、无“家”可归!
但是,长久以来,一提到语文,一提到语文课,一提到语文课文,想到的,自然是“文以载道”;讲解的,必然是“中心思想”等等……语文教学承载着不堪之重负。诚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所言:“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 ——语文教学没有走在“语文的路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既无法培育出繁茂的向语言土壤深扎的根,也就自然长不出翠绿的朝着精神的天空伸展的枝叶——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既无法“上天”,也无法“入地”的。要扭转语文教学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我们热切呼唤“回归大地”的语文教学!
一、以阅读为“切入点”,提升阅读品位锻造思想,纯洁语言
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是字典词源里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要想让学生学好语言,用好语言,那就得首先让他们有思想、有情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这个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有一次康有为介绍梁启超去见张之洞。张之洞考察的方式就是传统的对句。张之洞的上句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是当时的湖广总督,也是现代冶金工业的创始人,又是大学者,这上句说得非常狂傲。梁启超是晚生小辈,不能狂傲,但又不能懦弱。他的对句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你自称老夫,我自称小子,我不过是个读书人,读书人以谦恭为美德,我怎么敢在前头呢?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我怎么敢在后头呢?所以是“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此句一出,令张之洞刮目相看。像这样的句子,岂是单单学好了语文修辞就能写得出来的?这里面有修养、有抱负、有境界,显示着一种人格的魅力。这个故事让我们再次感悟到:“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个道理。它也同时提示我们,要锤炼学生的语言,应该从锻造思想入手。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锻造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余秋雨先生认为:“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会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造,阅读是锻造的重要一环。”
二、以教学为“立足点”,注重语言表达的示范与培养,美化语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语文特级教师魏国良先生曾经指出:人的一生,一般要经历三次基本归属变化,由此伴随着三次质的飞跃和三次文化适应性水平问题。从上述三次归属过程来看,学校的语文素养教育不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关系着个体的发展水平与进程,而影响其归属的关键因素是母语的书面语学习。(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的形象。而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不仅是教师话语本身包含的意思,还有说话人的声音、表情,乃至性格、风度等,这些都会给他们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锤炼学生的语言,首先一定要锤炼好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的交流。”并通过有效的评估,“帮助学习者懂得他们应该做什么、做得怎样和怎样改进”。(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语言教育课程草案•指导原则》。转引自饶杰腾《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核心理念》)就这一点来说,一个高素养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语言示范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重“学”也重“习”
第三中学
《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肖家芸老师的《本须归本》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现实中有时会存在这种现象,有的教学非常优秀的教师,他的学生在高(中)考中成绩却很一般。除却生源、应试等各种不合理因素构成的不可比性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这类教师注重发挥学生性情中有利于教的方面,将趣味搞得很浓,课堂搞得很活,气氛搞得很热,效果自然很好,教师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对于学生如何习,尤其是习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良习性,则缺乏严格的要求与足够的耐心及策略,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纠正,甚至不以为意。事实上,课堂的效果与学生实际所能并非简单成正比,课堂‘学’的东西需要课下‘习’去检验、巩固、迁移拓展,并在反复运用之中,才能逐渐成为能力。”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读了这段话深有感触。的确,如果教师只注重课堂中的教、学生在课堂中的学,注重表面上的活跃,上完课后就潇洒离去,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所学东西通过必要的练习进行检查,课内和课外也不大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活动,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以学生发展为本”又何从谈起。这一问题在普通中学中尤其应引起重视,毕竟普通中学的学生与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差距既在智力,又在习惯。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再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我个人以为对于“习得”还可多一层理解,即让学生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获益。所以,我以为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师,重学注重学生真正的体验习得,重习更让学生在游泳中操练习得,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以下就谈谈我在重习方面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注重纠正学生“习”中的不良习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坐在同一教室中学习的学生,最终的成绩有优劣之分,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是关键因素之一。我以为普通中学学生与重点中学学生的差别很大程度在于此。故而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就应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纠正学生“习”中的不良习性,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这些事情看似琐碎,可能为某些人所不屑,却最能显现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最能测出教师心中“以生为本”的分量。
普通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几乎不接触除课本外的书籍,更遑论名著;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特别是大部分男生,不愿认真写字;缺乏良好的口头及书面表达习惯,表达时错别字多、病句多,常常词不达意……部分学生在堂上堂下时不时地会表现出不利于自身学习进步的随性、任性行为。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可谓任重道远。心中真正有学生的教师必然会直面现实,采取必要的措施。实践证明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实际工作是很有效的:如上课的习惯,新课标对高中生口语交际中聆听一项有这样的要求:“养成尊重他人发言、认真听话的习惯,能在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应在上课伊始就将此要求明示学生。事实上,在普通中学,听讲习惯差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眼神、带“潜台词”的语言等暗示督促有此不良习惯的学生,引起他们的重视,改掉不良习性,使他们逐渐养成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再有课上记笔记的习惯,教师就要花一段时间教学生边听边记边思考,而且要学会捕捉关键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在开始阶段以课前提问、做课后小测验等方式作检查,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还有诸如鼓励学生与他人大胆交流,在交流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想法不断走向成熟等好习惯。又如课后的习惯,应先复习再完成书面作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让学生明白端端正正地写字,既是自己“内秀”的外显,又是对人的尊重。当然,并不是让学生明白了道理,这项工作就会一蹴而就。学生往往在教师刚提出要求时会认真写字,但坚持不了几天就会故伎重演,教师就要有耐心在学生松懈时不断地以各种方式督促学生纠正不良习惯,严格要求学生,直至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另外还要养成每天阅读报刊的习惯,能了解各种信息,记住重大事件,并及时与他人交流。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荐适合高中生的阅读书目,并且通过下文将提及的训练内容,如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等方式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并提供机会让学生能相互交流阅读感悟、体会,逐步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正的,因此需要时时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语文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时常表现、时常起作用的,因此需要时常检查。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确很烦琐,需教师付出大量精力,但如果说一阵,抓一阵,以后就放任自流,很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真正出于为学生考虑的教师必须认真耐心,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受益非浅,学生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二.精心设计练习,在“习”中检查“学”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惰性,教师如果自以我教过了就万事大吉,那么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定会令你目瞪口呆。所以教师除了要耐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外,还得设计安排适量的、有效的练习,以促成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必要的练习还可起到督促学生养成好习惯的作用。在普通中学,设计安排练习也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如可将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成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文是否真正理解,有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既便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得情况了如指掌(因为毕竟课上发言的学生只是小部分),又便于教师合理地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譬如上完一篇文言文,教师可将文中关键的语句(特殊句式、中心句等)、重要实词、常用虚词等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做一次练习,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课上学好,课后认真复习,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不正是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吗?
另外,对学生每周还可安排一次随笔和剪贴(摘抄)的作业,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这项作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养成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点评剪贴的材料,会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而且不规定内容的随笔,也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逐步消除书面表达的恐惧心理,并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样的作业也少不了教师的督促鼓励,教师除了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外,还应将学生所做的优秀作业与全班同学作交流,受表扬的学生自然会干劲十足,其他的学生也有了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习”何愁学生不得?只要教师想方设法,从教材、学生、课外阅读等多方面设计好适量又适当的练习,必然会带动学生在“习”中巩固“学”的知识,并转化成语文能力,让学生既可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可受用终身。
三.创设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除了针对课内教材设计练习,让全体学生经常进行语言实践外,还应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习”中得。因为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必须独立地、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取得成就。在这过程中,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如开展课前演讲活动。我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各个不同阶段学习的特点安排演讲内容,高一是结合教师每周介绍课外名言,以“我喜爱的一句名言”为题演讲,高二是根据古典诗歌鉴赏的学习,以鉴赏一首古典诗歌为内容演讲。虽然只是课前几分钟的演讲,但学生在幕后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需要收集材料、组织整理材料、编写成文,并基本成诵,最终完成演讲。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在阅读、在整理自己的思想、在完成书面的及口头的语言表达,在“习”中收获良多。
再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我校就开设了文学社、影评组、写作班、阅读• 鉴赏•写作组,让不同年级的爱好语文的学生能在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提高能力。我就鼓励喜爱语文的学生报名参加这些社团,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些社团是我校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学校安排每周一次活动课,在辅导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活动内容或开展系列文学讲座,或交流文学鉴赏感受,或互评习作瑕瑜,或到田野、企业采风……使学生视野拓宽,兴趣激发,创作热情高涨,写作能力也随之有所提高。社团中学生的习作经常能被辅导老师推荐到《当代学生》、《小作家》等报刊上发表。这也会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我们确信,最伟大的真理是最简单的,最伟大的训诫是易于理解的。”“大多数好的学习方法,都是常识。每个婴儿都通过许多这样的方法学习。”(《学习的革命》)套用这些话,我想强调一句:普通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建立在良好的习惯及扎实的基础上,而这些不过就是学习语文的常识。
善 待 “学 困 生”
第三中学
课改的内涵是要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地。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差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困生”,“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差,学习成绩低,缺乏自信心,自卑感严重,逆反心理突出。因此重视“学困生”问题,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善待“学困生”,对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学困生”学业不良补救教育的有益尝试
1、探明“学困生”成因,设计和执行补救教育
由于表现在每个“学困生”身上学业不良的原因存在个体差异,首先要确定是否为原发性学业不良(比如学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良学习习惯等造成的学业不良,可看作原发性学业不良)如果伴随有其他心理问题,那么学业不良就可能是其他心理问题导致的继发问题。因为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身体、心理和环境三方面的原因。因此要明确学生学业不良的性质与问题之所在,探明其原因就尤为必要,这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的测试和多方面的观察、谈话、鉴别。并要求仔细地分析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有的放矢地建立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和不思上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如何以成功教育的理念,挖掘学生成功的潜能等等,这些方面都应考虑同时集合于教学计划之中,执行中往往要求灵活地结合运用多种心理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补救教育。
2、改善“学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解困
应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成绩长期跟不上,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爱和帮助,自卑、不思上进,对教师、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为人师者应真心实意地走到他们中间,通过观察、谈心的方法来感受和体验他们的心情,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心桥”,用教师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找到转化工作的起点。
改善“学困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如果抱有消极心理,就不可能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对待“学困生”,教师应注意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困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训斥,可有意提高语调或突然停顿,或用眼神示意,促使学生作出反应,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否则学生因在众多同学面前丢脸面可能会与老师“顶撞”弄的老师很尴尬。对“学困生”的知识点要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布置应考虑简单易行,做到一本教材,两套方案,两种教法,不同要求。并多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设身处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成功教育”让更多“学困生”体验成功
帮助学困生的方法策略很多,但笔者自1998年调入中学以来,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是“成功教育”,这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且确有明显成效。“成功教育”经验最初由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率全校老师进行实践、总结和推广,在全国颇有影响,它是旨在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的一种教育。“学困生”一般都有习惯性的失败感,自我意象低下等问题,所以加强“学困生”心理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成功心理是很重要的。“成功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的是你发现了“学困生”的潜能了吗?你看到了“学困生”渴求老师对他们仅有的成功是否给予了成功的肯定?你在评价“学困生”进步时是否只看其绝对值,而忽略了原基础上的相对值呢?等等 如何正确地实践“成功教育”是一个老话题,也是实实在在的新课题,每个老师在实践“成功教育”理论时的感悟是有差异的,但只要有一颗爱学生和想深刻了解学生的心,也就具备了有效教育的前提。成功的老师定能唤回“学困生”的自信,创造出成功的作品,使每一位“学困生”都能走上成才之路!
付出爱与真诚,感受教师幸福
第三中学
以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参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幸福”,当时并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发生了这样的事。
刚开学不久,学生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对学生而言也是陌生的。大概是由于我的长相比较具有亲和力,很快就博得了很多孩子的喜欢。在那么多双注视我的眼睛里,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她——同样欣喜的眼神,在一边偷偷地看着我;却在我看她时,像头受了惊的小鹿一样急忙避开。她的脸色很苍白,一根黄黄细细马尾辫软软的垂在脑后;很瘦,身上的衣服总是不那么合身;很脏,脸上手上都能看到污垢。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不怎么喜欢她,她也从来不和同学交往,她在班级里好像是隐形的。上课总是趴在她课桌上,头枕着她的细胳膊,也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我看得出,她是很认真的在听我的课,因为她的目光是总是抬着的,而且时不时的还在书上做些记录。只是她眼光一直闪烁不定,游移在我的身边,可能只有在我注视其他同学,或者在我回身板书的时候,她的目光才会定格在我的身上。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她有一个患癫痫的爸爸,家境不是很好,周围的邻居也有点歧视她家;她有点自卑,学习成绩也一直不理想。“难道她就这么一直自卑下去吗?”我在心里问自己。于是我开始关注她,心底带着一种对弱小生灵的怜爱,甚至是一种偏爱!
一次课上,我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看出她能回答,就叫她的名字,她惊慌地站起来,低着头,声音很轻很轻,我紧张地看着她,觉得自己像犯了个错误——我吓坏她了。课后我找她到办公室来,用我以为的最温柔的声音对她说:“你回答得很好,不过声音太轻了……”她站在我的面前,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捏着她的两个衣角,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使劲的点着头。我已经不太记得当时还说了些什么鼓励她的话,但我记得她离开的时候,她的脚步是轻快的,背影是快乐的,连那根细细的马尾辫也那样轻快的左右摇荡着。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我走进教室,平时安静的课堂此刻却闹哄哄的,学生们有的在笑,有的在闹,还没等我走到讲台,就有人大声地告诉我:“老师,陈慧子尿裤子了!”又是一阵哄堂的大笑。我一惊,忙朝她的座位看去,只见她趴在课桌上,瘦小的肩膀一耸一耸,无声地哭着。我一瞬间心里有些慌乱,不知是应该先去安定那些吵闹的学生,还是先去向她了解真相或是安慰她。定了定神,我脸色一正,对全班学生说:“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怎么会尿裤子呢?她这样一定是生病了,你们嘲笑一个生病的人,还是你们的同班同学,这样做,对吗?!”教室里霎时安静下来,我没再说什么,开始上课。那天,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个再嘲笑她。
这件事后,我依旧很关心她,而她也对我更加亲近了,看我的目光里甚至有了些崇拜。她慢慢的在班级里活跃了起来,经常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连她的班主任都说她变了,变得爱干净了,甚是有些爱美了。在那个学年的期末考试中,她的英语很居然考了九十多分,我高兴极了,这对原本总是考六七十分的她是多大的进步啊!
后来,我没有再教她。但我还是能在校园里感受到她追随我的目光,听到很多有关她的事。有时候在校园里,她会突然飞奔着从身后穿越我,似乎为了让我感受她对我的惦念,而我也总是从她那根左右晃得更起劲的马尾辫上感受她的快乐。有时候我也会问起教她的老师她的成绩如何,他们总是微笑着点头……
我觉得,爱是永恒的教育手段。
我常想,怎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教师,在他回首往事,念起一个个学生时,脸上可以是含笑的;作为学生,在他回顾成长历程,想起他的老师时,心里会是温暖的,这样的教育应该算是成功的吧?
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有机会参与一个孩子的成长,你有权利去启发诱导,去激发智慧的火花,你也有权利去推荐书籍,去指点迷津,这种亲历“创造”过程的发生,恰似赋予一团泥土以生命,有什么比目睹它开始呼吸更幸福,更激动人心的事呢?
我开始明白了“参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的,参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幸福!只要你舍得付出爱与真诚!
我,很享受这种幸福!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