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邻里之间》(网友来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教师随笔《邻里之间》(网友来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 标题:教师随笔《邻里之间》(网友来稿)
路来森
关于“邻里”,曾有媒体作了如下评价:
“居住方式的改变,改变了数千年来邻里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也改变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广泛的信任缺失,使得自我防范这堵墙,封住了睦邻这扇门;对自身利益过多的关注,加深了彼此间的冷漠,有的甚至不停的争斗,破坏了应有的和谐。”
世风浇漓如此,让人汗颜,惊悚。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民族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哪儿去了?我们真的该追慕古人,观照自己,以昭示世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选择居处,要找有仁德风俗的地方;选择邻居,要寻有仁德的人,否则,你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孔子周游列国,“道”不得行,难免发点牢骚,他说他要到“九夷”(东部海滨少数民族地区)去住,于是就有人劝她说:“陋,如之何?”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其实,邻里关系,就是“你、我、他”的关系,孔子不愧是圣人,他老人家不仅以“仁”择邻,更以“德”养邻(“君子”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既“责备”于人,更“求全”于己。
浣花溪边,几间简陋的茅舍,篱边是几棵高大的枣树,树上果实累累,一位白发的老妇手持一根木杆,正在用力打枣,红红的枣儿散落了一地。扑枣的老妇是西邻的寡妇。枣树的主人——杜甫,正背靠柴门,含笑凝视,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喜悦和欣慰。几年后,杜甫把草堂让给了一位吴姓亲戚,吴姓亲戚甫一搬住,就在枣树四周插上了篱笆。杜甫的脸上笼上了一层愁云:西邻的寡妇还能“扑枣”,吗?他要告诉自己的吴姓亲戚,于是他以诗代简,呈给了吴姓亲戚一首诗: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以之来表怜老惜贫之心,以之规劝吴郎。
安徽桐城,张、吴两性人家为宅基争执不下,于是张家便派人快马奔向京城——去找正在朝中做宰相的张英。张英看过家书,提笔写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了张英的诗,就让地三尺;吴家受到感动,也退到三尺之外,于是在桐城里,从此有了“六尺巷”。这就是发生在官居一品的宰张英相身上的故事,真是“宰相肚子里能撑船”,他以“度量”容邻,历史留下了“六尺巷”,历史也记下了宰相“宽容”的美名。
清朝乾隆年代,这一年的夏天,天气似乎特别的热。小康人家的沈复夫妇,要到邻家去避暑。于是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的画面:“邻近老夫妇二人,灌园为业,知余夫妇避暑于此,先来通殷勤,并钓池鱼、摘园疏为馈,偿其价,不受,芸作鞋报之,始谢而受。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而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荫深处。”读其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沈复、陈芸夫妇为人的风雅,更感受到了邻里之间,那种煦风般的朴实和淳和。直让人欣羡不已。
一“路”走来,我们感觉风光美好:圣人养邻以“德”,宰相容邻以“量”,诗人睦邻以“怜”,小康人家亲邻以“和”、以“善”。而今,反观自己,追忆童年生活,亦觉“邻里”融融,滋味永长。
我小的时候,家居农村。那时候,由于大家都很穷,邻里之间很少用砖石砌成院墙隔开。我家与左右邻之间,均是用篱笆相间的,篱笆的用料大多是玉米秸或黄烟杆,很容易腐烂,几乎每年秋后都要更换一次,更换时,也是邻里相帮相助而成。如此,邻里之间洞彻透明,几无秘密可言,聊天搭话,随意为之,兴致高时,还会手端饭碗,靠近篱边倾谈,啜食声、说笑声洋溢。
记得我七八岁时,左邻家娶进一房新媳妇,看上去年龄不大。我生性调皮,就把街上促狭小子所教的顺口溜,喊给新媳妇听。早饭后,大家通常要在篱院中闲聊一会儿,趁此我便喊上了:“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新娘子并不生气,还笑着向她的夫君指指点点的。继之,我又跟上一段:“新媳妇,作新娘,铺了被,上了床。”新娘子大怒,破口便骂上了:“小死尸------”大人们则哄然大笑,一散而去。长大后知道,这后一段话实在是有点猥亵,是那些促狭的半大小子们,借我的口调笑新娘罢了。论辈分,我该叫新媳妇“婶子”,平时她到我家,也只是对我侧目,对于我的父母她仍是笑脸相向,哥、嫂相呼。邻里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睦一如既往。
夏日的夜晚,室内郁热。晚饭后,家家户户便拎一领席子铺在院中乘凉。夜色迷蒙,仅有的一点点隐私也朦胧在夜色中了,只有大人孩子们欢颜的话语在庭院中流淌、涨溢。最初,是大人们在相互交流,交流一天的农活,唠叨发生在身边的闲人、闲事,小孩子们则探着头,依附在大人们身边,乖乖地听着。渐渐地,疲劳袭来,大人们带着一天的疲惫,进入了梦乡。孩子们活跃起来了,跳来吵去,甚至于跨过彼此间的篱笆。呼叫声惊动了树上的宿鸟,扑楞楞,向星空飞去。终于,孩子们也蹦累了,横七竖八地趴伏在席子上,睡去了。一切都安静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收割不久的新麦的麦香,只有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在观赏人间这一幅幅恬适、惬意的画面。夜深了,露降了,说不定是哪一家的大人,已习惯性的醒来,向周围喊一声:“下露水了,进屋吧!”如果听不到邻家的呼应,便再喊上一句:“进屋了!”很快,庭院在一阵悉娑之后,又恢复了它的宁静,只留下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现在,我还常回来家去,有时也会住上一两夜,我觉得,邻里亲情依旧。上面媒体所论,似乎仅限于那些有点市侩气的城里人,倘若真的如此,城里人真该“读”一下古人,感受一下先辈的邻里风范;真该走进乡下,听圣人的话“礼失而求诸野”,从乡下人身上弥合已有的缺失,找回邻里的那份亲情,找回做人的那份纯真。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
编辑:liuxuepaper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