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新闻时事评论综述(网友来稿)

2007高考新闻时事评论综述(网友来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2007高考新闻时事评论综述(网友来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 标题:2007高考新闻时事评论综述(网友来稿)


高勇


1、长征,人类精神价值的极限!

  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

  ●人类史上罕见的远征

  但如果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就可以发现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

  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1934年11月踏上长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

  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来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三万多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信念不朽的象征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世界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物质和精神是认识生命的过程中两个互相依存但处于不同空间的要素。前者是须臾的,后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坚实的;前者是杂芜的,后者是纯净的。提升生命质量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

2、“红心鸭蛋”问题

2006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说,质检总局日前对全国蛋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的专项检查显示,有七家蛋制品企业八个批次的产品涉嫌含有苏丹红。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河北省部分地区一些养殖户使用含有苏丹红Ⅳ号的饲料喂养蛋鸭而产出“红心”鸭蛋,个别蛋制品企业以苏丹红Ⅳ号为原料生产加工咸鸭蛋制品的违法行为,质检总局部署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全国所有的蛋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开展专项检查,并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此间媒体今日报道说,截至目前,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排查四百四十九家蛋制品企业,据对五百二十三批次产品的初步检验结果表明,有七家企业的八个批次的产品涉嫌含有苏丹红。同时,质检总局还对蛋制品开展了苏丹红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一百五十余家二百四十九批次产品,初步检验结果表明,有一家企业的四个批次产品涉嫌含有苏丹红。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也会影响到一个产业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产业。

  近年来,“金华火腿”“阜阳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让消费者惴惴不安,接踵而至的“红心鸭蛋”又让百姓急切发问:究竟吃什么才安全?谁应该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负责?

“人命关天”的事,不是没有人管,在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设有“重兵防守”:工商、卫生、海关、质量监督、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近十个部门都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职责,可为什么链条还一再断裂? 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对整条食品产业链形成监管——商家不知咸蛋是如何加工的,厂家不知原料鸭蛋是在什么环境下生产的,养鸭农户又不知种鸭、饲料的来源是否可靠……因此,建立食品档案制度,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关键环节。 专家建议,我国现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体制应该逐渐向“品种管理为主、分段管理为辅”的体制转变,对食品安全重点领域,由一个部门一竿子管到底,避免出现互相推诿和监管漏洞,要扎紧食品安全这道“篱笆”。

“红心鸭蛋”事发使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存在的漏洞再一次曝露出来。专家认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靠法律的约束、制度的监管,同时还要靠有关部门的良心和责任心。

----------------------------------------------------------------------------------------------------------------------------------------

3、于丹现象

于丹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7天,她如火箭般升空,迅速成为一颗光华灿灿的明星。  

  于丹的确很普通,她讲座的内容也很普通,说穿了,不过是把人们千百年来不知讲过多少遍的孔老夫子的《论语》,在电视上再讲一遍而已。然而,就是这普通教师的一次普通讲座,却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不但讲课者一夜之间几乎“红”遍中国,而且其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竟销出14000本、签售12600本!这个数字,刷新了全国所有书店的销售和签售纪录!

  一事非同寻常,也便成了“现象”。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底蕴非常深厚的富矿,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于丹作品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周桂钿认为,《于丹〈论语〉心得》(250万册)的热销说明读者渴望了解传统经典。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它做到了通俗、有趣、有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压力很大,要保持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就要从人文角度来提高素质。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认为“搞学术研究和向普通老百姓传播经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如果要给于丹贴个标签,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

4、巴菲特与比尔•盖茨

◆2006年6月25日继盖茨决定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之后,又一位亿万富豪决定推动这一伟大事业。世界第二富豪、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25日决定,他准备将自己8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

  巴菲特目前资产总额大约为440亿美元,根据25日市值计算,巴菲特打算捐出的股份价值370亿美元,将主要捐给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琳达建立的基金会,这笔资金将使盖茨基金会的资金翻倍。今年75岁的巴菲特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宣布要将自己80%的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但时间是在自己去世之后,这一事情将由他的妻子苏西全权负责。 然而,在苏西两年前去世之后,巴菲特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从未打算将财产留给子女。“我知道我应该这么做。”他说,“这很有意义。”今年春季,他的计划的具体细节还不为人所知,但现在这一计划已经完全成型了。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风格:理性而富有个性,这打破了富豪们捐赠的惯常做法。

  巴菲特的决定是受了盖茨的启发,盖茨表示他会在去世之前将95%的财产捐献出去,盖茨的财产总额目前为500亿美元。从下个月开始,巴菲特将逐年把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转移到盖茨基金会以及由自己儿子管理的3个慈善机构,但后者所得只占捐赠的一小部分。他还将继续把一部分财产拨给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这一基金会由他已故的妻子苏西创建,主要致力于早产、计划生育和核裁军事业。

  巴菲特将在下一期的《财富》杂志中宣布自己的这一计划,他表示他从未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在这个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精英的社会里,他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百万家产将使这一竞争变得不公平,我们应该努力保持机会平等。”他说。

◆让盖茨夫妇“发抖”的捐赠:盖茨基金会创建于2000年,当时从微软公司转移了260亿美元的资金,目前拥有资金将近30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益信托基金。即使巴菲特的公司股票在将来不会升值,巴菲特捐献给盖茨基金会的资金也将超过300亿美元。盖茨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根除发展中国家的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约60%的捐款都用在这些事业上。盖茨夫妇表示,巴菲特的决定让他们“发抖”。“我们对我们的朋友巴菲特的决定充满敬意,这将大大促进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事业,我们对此非常感激。”他们说。盖茨基金会一直由盖茨夫妇主持,现在巴菲特将成为盖茨基金会的董事。

 ◆“最伟大的投资者” “穷酸”亿万富豪:50年以来,巴菲特一直住在奥马哈的一幢房子里,巴菲特住房的大小和豪华程度相比于他个人的财富而言,显得有些不相称。灰色粉刷的外墙使得房子显得相当低调。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巴菲特所居住的地区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有损市容”的地方。巴菲特的生活非常简朴,在香港出差的时候,他还用宾馆赠的优惠券去买打折的面包。家人给他买件新衣服他却拿去退掉,他认为自己的旧衣服虽然已经穿了好几年了,但还能继续穿。

◆“做人要谦卑,做事要不断找问题”

在2007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正在从一个IT时代的英雄和世界首富变身为全球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这个变化意味深长。

努力地挣钱,努力地省钱,努力地捐钱。基本可以概括比尔•盖茨的财富观.他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些钱用好,特别是用于帮助别人。经济学家赵晓说.这样的观念就是比尔•盖茨等人成为慈善家的深层原因。

“做人谦卑,做事要学会不断找问题。”MTV大中华区批行副总裁李亦菲在博螯论坛上与比尔•盖茨交流时.盖茨的这句话给她印象很深。在真理面前谦卑.是比尔•盖茨一种内心态度.远比外面的风光无限、备受世^崇敬更重要。有了在真理面前的谦卑。就可以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有更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这是另一种财富。

比尔•盖茨建立的慈善基金会资金规模超过600亿美元,他留给子女的创业基金却不过百万元。这也是出自一种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对家人的祝福。

(据4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

5、《物权法》与史上最牛“钉子户”

◆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重庆近日这座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史上最牛的拆迁房”将很快消失。3月19日重庆九龙坡区法院举行听证后,裁定支持房管局关于搬迁的裁决,并发出限期履行通知,要求被拆迁人在本月22日前拆除该房屋,如不履行,法院将强制执行。为抵制这个判决,房主于21日住进这座孤楼,还在楼顶升起国旗以表决心。(《扬子晚报》3月22日)

这是悲壮的一幕:孤岛中央的孤楼,孤楼顶上的国旗,一个公民为保护自己的房屋升起了国旗—这让我想起前年某地拆迁中的一副同样悲壮的场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举着《宪法》挡在推土机前,抗议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的强制拆迁。

新近高票通过的物权法给了公众无数的权利承诺。在公众沉浸于物权法带来的私权自信,沉浸于物权法将成为人们私产保护法律支点,沉浸于民法专家梁慧星“物权法将终结强制拆迁”的时候,这个号称“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将被法院强制执行拆除。法院将强行终结一个公民对自己虽破旧不堪但却是合法私产之房屋的所有权,为开发商的楼盘开发彻底扫清了道路。这可能会给舆论对物权法的热情期待浇下一盆冷水:在开发商、地方政府、法院强大的拆迁既得利益面前,民权太弱小了,再牛再强的反抗,可能最终也逃脱不了被强拆的命运。

首先“钉子户”这个词就让人非常刺眼!一个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的私产,没得到公正的补偿就不搬迁,凭什么称其为“钉子户”?审视我们的社会话语可以发现,在公权对私权、公益对私利的压制下,公权制造了一批话语,对敢于捍卫自身权利的公民进行污名化的称呼,比如把不服从命令拆迁的百姓称为“钉子户”,把不听官员话、善于使用法律维权的人称之为“刁民”。这些对百姓带着“恨其不顺”厌恶感的侮辱性称呼,会进一步激化官民冲突的话语,应该从某些官员的辞典和观念中删去了。要知道,公民在权力和官员面前唯唯诺诺的时代过去了,这是一个民众权利感和法治意识越来越觉醒的时代,理性的政府和理智的官员,应学会以平等的姿态与公民在利益上进行沟通和博弈,应该习惯公民在法律框架中对自身权威的挑战,习惯于公民对自身利益的斤斤计较和对政府服务的苛求。

被挖成10米深坑的楼盘地基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小楼——显然,“孤岛”是开发商针对“钉子户”采取的另一种拆迁暴力,迫使房屋陷入孤立无助,等于断了房子的水、电、路、通讯等生活通道,迫使你最终不得不接受拆迁。“孤岛图景”见证了开发商的强势,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种法治进步:这种钉子拆迁户如果在以前,早就被不择手段的开发商用无坚不摧的推土机强拆了,不是经常发生开发商以火烧、烟熏等方式逼走住户的新闻吗?

“孤岛图景”在某种程度是一幅容忍钉子户、敬畏法律的图景。即使只剩下一个“钉子户”,开发商也不敢采取非法手段强制拆迁,政府也不敢强制拆毁一个公民的合法住所,只能容忍孤岛的存在,只能依据法律程序一步步地与其进行沟通和谈判。在西方法治史上,有不少这样的“孤岛中的钉子户”成为法治和民权的象征:德皇威廉一世在波茨坦建了个行宫,附近有座磨坊影响了形象,威廉一世便想出高价把磨坊买下来拆掉,可老磨坊主坚决不卖!皇帝盛怒之下把磨坊拆了,老磨坊主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威廉一世必须“恢复原状”,这座老磨坊已成为德国司法公正的一个象征。在美国华盛顿,因为房主斯普瑞格思拒绝搬家,开发商只能重新规划了设计,在斯普瑞格思先生小楼的三面和上面建筑开工,“孤岛”成为敬畏民权的象征。英国、日本也都有类似例子,容忍这些“孤岛”,成为这些国家流传的法律佳话。

如果重庆这座“孤岛”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的话,也可能成为中国法治进步的一个标志,可法院强制拆迁的判决终结了这个标志。不顾公民权利的轻率裁决,不能不让人怀疑,其中纠缠着公权、开发商、政绩强大的既得利益。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郑重地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进程中,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物权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宣示:“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条的规定,既确定了物权法的立法宗旨和根本依据,又体现了物权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我们由此可以做出判断:制定物权法,既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又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制保障。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财产是人类生产、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财产经济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物权法是民法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权法上讲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是指不可移动的有形财产,如土地及房屋、林木等地上附着物。动产是指可以移动的有形财产,如飞机、船舶、汽车、电视机等。物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这里需要说明:财产权的内容比物权要宽,除基于有形财产的物权外,还有知识产权、债权等。因此,物权只能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本法的名称只能确定为物权法,而不能称之为财产权法),物权法从民法角度明确物的归属即确认物是属于谁的,明确权利人对物享有哪些权利,明确对物权如何保护。概括地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都适用物权法。

适应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适时制定物权法,通过确认物的归属,明确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内容,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依法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对于从民法角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6、由香港大学面试话题想到的

2006年7月11日《新快报》报道了香港大学面试时部分讨论话题:1.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2.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3对婚前同居的看法。4.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5.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6.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7.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被罚款?8.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9.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10.如果你跟胡锦涛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

笔者为这些问题背后蕴涵的教育思想而感到欣慰。正如担当考官的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刘俏说:“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在表达中。学生个人的社会素质、精神责任感以及公民道德见解得到了自然体现。去年,香港有些大学曾经拒绝了有些地方的“高考状元”,状元是分数方面的成功者。不一定是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优秀者。

相对而言。我们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分数和技能都给予了很多关注和提升。“一考定终身”后,道德考核和社会责任感考核只剩下一纸空文。香港大学关注学生“社会情商”和“道德情商”的多元化、立体化教育思想,值得内地大学借鉴。

香港教育的“真话情结”也值得关注。看看选题。大到国家元首,小到个人隐私,学生都可畅所欲言。这种思想宽松自由的教育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知无不言的学术秉性。“越是宽松的教育越是成功的教育”,这为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造的个人素质提供了和谐宽敞的言论和成长空间。

香港多所大学进军内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环境以及学术氛围和就业前景方面,都有值得借鉴之处。这也符合学术界倡导的“十字型教育模式”:十字型的“横”代表西方教育的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以及孩子的顽皮和无所顾忌的个性:“竖”是指东方孩子的逻辑

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主义以及听话、不好动等个性。“十字型人才”被认为是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希望内地大学能弯下身子,重视借鉴这种“香港思维”,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一股新鲜开放的新风。 (选自2006年7月12日《潇湘晨报》)

---------------------------------------------------------------------------------------------------------------------------------------

7、青少年与网络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内容一 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一、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用户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具体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占6.3%;1998年占14.0%;1999年占36.20%;2000年占43.50%。 二、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四、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五、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内容二 网络的影响

一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

8、“网络天才”的失足令人痛心

这是一波电脑病毒蔓延的狂潮。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数百万电脑用户被卷将进去,那只憨态可掬、颔首敬香的“熊猫”除而不尽。反病毒工程师们将它命名为“尼姆亚”。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熊猫烧香”。

2006年底,“熊猫烧香”开始在我国互联网上肆虐。这是国内制作计算机病毒的第一案,导致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瑞星2006安全报告》将其列为十大病毒之首,《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称其为“毒王”,令世人震惊! 2007年2月3曰,涉嫌制作“熊猫烧香”病毒的嫌犯李俊被警方抓获。据报道,李俊编写的病霉程序。 与李俊接触过的众多电脑爱好者均说:“李俊爱好电脑到了痴迷的地步!其玩电脑的技术属大师级水平!”弟弟李明表示,哥哥很爱学习。李俊租住屋有一台台式电脑,另有一张床。屋子里最多的就是有关电脑的书籍,地上、床上堆着近千本有关电脑编程、计算机英语、网络技术的书,“转个身都难”。李明说,李俊被抓后,民警叫来了一辆农用车,才拉走这些电脑书。 李俊的朋友也证实,李俊是自学成才,其电脑方面的技术,大部分是看书自学的,“他常常对着书本摆弄电脑几小时,不知疲倦。” 李俊父母回忆,“小俊很内向,但爱动脑动手,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现年25岁的李俊曾多次到北京、广州寻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但均未成功。为了发泄不满,同时抱着赚钱的目的,李俊开始编写病毒……“他是网络天才”,湖北省网监总队有关专家如此描述李俊。 (遮自《大河报》)

毫无疑问,李俊的这种恶劣的行为令人憎恨,受到法律的严惩罪有应得。更遗憾的是,面对求职方面的小小挫折与打击,李俊不是坚持不懈地寻找发挥才能的机会,而是选择了铤而走险.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来报复社会。太没耐心了,太急功近利了.也太可惜了……稍微再坚持一下.还怕找不上一份体面、收入丰厚的工作?

---------------------------------------------------------------------------------------------------------------------------------------

9、从马加爵到赵承熙

◆2006年4月16日上午,赵承熙在其所在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重大枪击案,造成32人死亡,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枪击事件。32名无辜的大学生魂消人间。然而弗大学生在悼念遇难者的名单上,是33名漂离人间的人杰。“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很多人在哀悼那些年轻却意外死于凶杀的学生,也对那个因为愤世嫉俗而制造了这一桩全世界为之巨烈颤抖的惨案的凶手,同样给予了发自内心的祈祷。虽然这个祈祷是苦涩的,含着不尽的揪心的泪水;但在这种情真意切的集体悼念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这些受害者,这些惨案的幸存者,这些在惊恐万状中担心的美国人,他们也在反省和懊悔。他们觉得,社会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才会让赵承熙的精神处于颠狂的状态,是他们的爱忽略了,所以,才让赵承熙极度憎恨这个社会,以致最后走上不归路,选择了和这个社会那么多善良的人们同归于尽。在已经消灭了岐视的美国,美国人成功地做到了这样的一条标准:每一个人的堕落,都是社会的冷落所至。虽然赵承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美国人,依然在自责中反问自己。所以,他们没有去打扰犯下滔天大恶的赵的父母。对于赵的父母,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不能再让他们失去这个社会的关爱了。所以,一位名为凯西-克拉克的网民安慰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来自社会的安慰和关切,纷至沓来。赵的父母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的儿子,但他却获得了这个社会源源不断的关怀和慰问。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里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  

   几年前轰动神州大地的马加爵锤杀四名大学生一案,曾经让中国人愤慨和诅咒了好长一段时间。马加爵直到被枪决,他的父母也未能被充许见其一面。这让一直想知道自己儿子为何如此没有人性如此残忍的父母伤心不已。马加爵出事后,国内的媒体纷至沓来,他们打破了马加爵的父母的安宁的生活。马的父母被置于舆论的漩涡中。后来,他们几乎闭门不出,他们的儿子犯下的错,成了他们的一生的包袱,一辈子的痛苦和悲伤。一直到今天,马加爵的骨灰仍然寄存在昆明。马加爵的父亲已经明确表态,这个骨灰他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马家所有地的村主任马建伦:“马建夫一家老实本份,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   

   比较赵承熙和马加爵两案的相似,就可以看出,赵是个案,马是常例。赵比马更残忍更不择手段。马仅仅是杀了四名大学生,而且是事出有因;而赵却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的悲剧借机杀人。他们两个都是反社会者。赵是生活悬殊的社会中心理失去平衡的人,而马是因为穷困而心理畸变,人格分裂。赵并不能完全是社会的受害者,他是间接的。而马却是这个充满岐视的社会的直接受害者。如果理论起来,马更有权利去杀人。但杀人后,结果却出现了两个样子。在美国,赵承熙得到了许多充满爱心的人的真诚道歉和诚恳的悼念;而马加爵却迎来了无尽的声讨和全国大仇恨,以至让他的父母至今在人前还直不起腰。

从某种程度上说,赵承熙的成长环境和马加爵有相似的地方。马加爵虽然没有移民出国,但是就从贫瘠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求学而言,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两者之间的鸿沟、差异、生活水准,乃至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观,都不亚于移民出国的震荡。他们都是属于家庭贫困、个性内向,难以融入社会/城市,就边缘性而言,少数族裔的移民和偏远农村的学生,有着共同的体验。

赵承熙和马加爵同样的悲哀在于,他们最终的心理畸形可能是在碰到一个又一个的钉子之后形成的。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或许不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事原则,但是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小小问候、关心,可能就能够帮助其心态的改变。一个人曾写信称马加爵为“弟”,竟然让他热泪盈眶;马加爵被送入监狱换上囚衣时说,这是他一生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此语令人动容不已。

在一些地方的移民社群或是少数边缘社群,由于心理调适不当或是备感委屈,有时不免爆出惊人的事件,但不经意间的一些温情,或许就能够温暖一个可能扭曲的心灵。正如《诗经•木瓜》篇所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个没有岐视的社会,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迹:爱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我们的爱仅仅给予那些表现良好的公民,那么这样的社会状况其实是很糟糕的,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表现。假如我们漠视个体的生命,那么这个社会中再尊贵的生命也将被遗弃。当我们把我们的关怀和尊重以某种理由从那些有污点或者犯有过错的人身上转移时,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关系也就酿成了。很多悲剧和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催生的。

◆有学说认为当一个人经历了自认为不公正的待遇,或者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后,就易产生攻击性。如果一个人胆小怯懦,认为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放大自身的痛苦,将挫折与失败归结为自我因素,以自我虐待的方式理解挫折和失败,就易产生自杀或自残的冲动和行为;如果一个人性格中具有反抗、暴力和易怒素质,就会将挫折与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从而放大对他人、对社会的仇视,产生系列的凶杀和报复行为。

在赵承熙等人身上,还能见到孤独自卑的影子。赵承熙具有孤僻和自卑的心理,平时都比较封闭,甚至腼腆,但是自尊心极强,对来自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美航天中心杀人工程师菲利普也是一个“孤独的人”。赵承熙还具有自恋心理,不仅自己死、拉别人垫背,而且还炫耀自己的动机和情绪,专门制作录像来展示自己,把自己比作耶稣,幻想成为可以主宰别人生杀大权的重要人物,挥舞着手枪,向人们示威。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承熙更加带有精神病人的自恋心理。

 现代社会虽然不能完全有效干预和预防赵承熙这样的个案,但有责任将这种惨剧减少到最小。从赵承熙的个案中,阿拉可以得到共同的启示——

  第一,是对具有死亡冲动和行为的人严加监控,及时干预和治疗。现在大学生普遍建有心理档案,而赵承熙也是挂名的病人,可为什么杀人还是不能预防?关键是干预措施的落实上。

  第二,亲人和家属要负起责任,关心和爱护有问题的人,哪怕是成年人。

  第三,对于正常的人,要进行生命教育,培养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

  第四,社会减少贫富差别过大,减少人为的不公正机会。在美国这样一个相对普遍富裕的社会,赵承熙还具有仇富心态;在发展中国家,贫富一时间过于悬殊,不是会更加易激起报复和过激行为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刘翔平)

-------------------------------------------------------------------------------------------------------------------------------------

10、动车组客车与文明乘车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其中京哈、京沪、京广、胶济等提速干线部分区段可达到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将投入使用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17日在此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最大的亮点是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投入使用。到明年底,全国铁路将有480列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国产动车组上线运用。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的范围能够覆盖17个省、直辖市。根据初步测算,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预计增加18%,货运能力预计增加12%,有利于进一步缓解铁路运输“瓶颈”状况。值得一提的是最新自主创新成果应用铁路大提速,在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投入运行的50多列动车组中,70%的动车组电传动系统采用了国产电力研究所的产品;并增加了以“以人为本理念”设计的动车组列车品牌产品。据铁道部有关人士介绍,第六次大提速当中,投入使用的新型动车组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部装修和布局,都比现行客车要大大提高一步。比如外观,全部是流线型设计,车体都是不锈钢或者是铝合金的,它的外部结构和外部装饰基本上达到轿车的水平,非常漂亮。内部的布局和装修也比现有客车大大提高一个档次,车身很宽敞,分一等车、二等车。一等车内部布局是每侧两个座椅,二等车是一侧三个座椅,另一侧是两个座椅。一等车、二等车的坐席舒适度都和现在的软座水平相当。车内不管是卧具、灯具、席别、标识等等,都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象从广州始发至浙江、上海、江苏的列车将缩时一半,实现夕发朝至。这意味着中国铁路以此为起点,将进入全新的高速列车时代。(附:如果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就是动车组。带动力的车辆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辆叫拖车。)



◆在刚开行的一列动车组客车从北京返回郑州后接受技术人员检查时发现,车厢内配备的杂志有的丢失,有的破损严重,感应水龙头有的被盗,洗手池内的滤网有的也被偷走了。网友认为,国人的公德意识急需加强,公民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有责任遵守基本行为规范,此外,还要加强列车设施的管理,乘务员有必要担当起宣传文明的使者,文明社会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新华网)

★好的动车组更需要严格的科学管理,听乘坐了动车组的朋友说感觉服务还不够周到,这就要求“铁老大”一方面在提高价格的同时,提高乘务员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乘务员在做好乘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宣传文明的使者;另一方面,对缺失公共道德的国人依法严格处罚,文明铁路要共建!

★国民素质的提高远不是只靠“一阵风”就能解决的,在紧锣密鼓迎接奥运的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素质,营造一个人人争做文明公民的氛围,不能只注意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民众的素质。

★我们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丑陋现象批评得还不够,人们对随地吐痰、损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现象似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应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加强公德意识宣传,定期对社会丑陋现象公开曝光,荣辱观的教育也要从身边的日常小事抓起。

★文明行为要靠文明习惯来支撑,同时,文明行为也要有文明规范去约束。乘务员也要做好宣传、引导、监督和批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讲文明的旅客更加自觉,不讲文明的旅客才会慢慢养成文明的习惯,乘客的文明水平才会整体提高。

★出现上述种种不文明现象,不仅是那些行为不检乘客的耻辱,更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耻辱。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之时,可曾想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作为一个文明社会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近年来,一些公民在出境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了国人的形象。有评论者呼吁,请不要将不文明的举止带到国外!其实,在国内也不应该允许不文明现象污染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何况奥运会明年就要在咱家门口举办!说到提高文明素养,往往要提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怎能指望那些扭走了车上水龙头的成年人去教育好他们的子女文明乘车,爱护公物?不文明现象根深蒂固,禁而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

---------------------------------------------------------------------------------------------------------------------------------------

11、疯狂追星女杨丽娟

◆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父亲为让女儿筹募旅费甚至想到卖肾;07年3月25日杨丽娟如愿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07年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并在遗书中指责刘德华冷血。

从1994年的10几年里,刘德华的影子几乎出现在杨丽娟的每一个梦中,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演唱会CD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上剪贴刘德华的相片,12年里她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断绝了和同学的联系。12年里,杨丽娟的父母多次劝阻女儿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最终从劝阻变为支持,筹资供女儿2次赴港、6次赴京。家人为了完成她和刘德华见一面的愿望债台高筑,就连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也卖了,她的父亲杨勤冀甚至为了女儿的追星梦而准备卖肾,并写下一封请愿书:“刘德华先生,请你在百忙中尽快见我们女儿一面吧!因为对你的痴迷和追求,她已经付出了青春的代价。只有你才能救她一命!”2007年初,杨勤冀向同事的儿子借了1.13万元旅费,条件是将他每月所领的2060元退休金,按半年期偿还给对方。3月19日,在取得香港7日的签证后,杨丽娟一家三口来到香港。

◆中学生:近九成有偶像——3月28日,记者走进了两所小学、四所中学和两所大学进行追星调查。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小学生的“追星”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而且只有少数高年级的学生心中有自己喜欢的明星;而在记者调查的40名中学生中,有34名坦言自己有偶像,并明确表示,偶像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喜欢自己所崇拜明星外貌的中学生占20%,喜欢才华的占70%,喜欢自己崇拜明星品德的却只占10%。

“我喜欢李宇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她那样的明星。”上初一的昵昵带着一丝羞涩和憧憬对记者说。她告诉记者,她的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偶像,不许别人对偶像有任何负面的评价。

◆大学生:多数追星很克制——调查中,许多中学生认为没有条件去花大价钱追星,并且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追星持反对意见,因此,他们平时追星的消费最多也超不过50元,而且这些钱大多花在购买明星的专辑和印有偶像照片的小挂件上。大多数中学生对明星的崇拜表现在模仿发型、穿着,并且收集明星的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品牌、恋爱情史等一切资料。据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把明星当成偶像疯狂追星的寥寥无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中,个人的理想、修养、目标、个性都已形成,他们需要演绎的是自己的精彩生活。

◆家长:学习偶像积极的一面——在调查中,很多家长都承认孩子有追星的现象。家住城关区的王女士的女儿今年23岁,目前已经是大二的学生,她从小就喜欢莫文蔚,常购买有关莫文蔚的一些贴画、碟片。王女士起初担心这会影响到女儿学习,就和女儿谈心,希望能学习莫文蔚积极向上的一面,最终女儿还是把心思放到学习上,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王女士认为,青少年追星现象很普遍,但只要好好引导,还是可以把其变为动力。刘先生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他认为,目前孩子追的“星”大多是在媒体上曝光率极高的一些影视明星,但很多孩子并不关心偶像的奋斗历程,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盲目追星持反对态度。

◆社会学家:追星有度属正常——社会学专家杨眉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青少年的追星可能更多有着其独特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的内心和向往以及追求个性的特点和需求正好可以通过他的偶像展示出来,不仅以“星”的光鲜外形为模仿对象,甚至以追求“星”理想的人格品质为目标。青少年终日忙碌于繁重而枯燥的学习,通过追“星”将其从学习生活中的郁闷、烦躁宣泄

出来,追求更符合自身定位的沟通和交流——另有专家认为,青少年追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追星有度,所追的“星”自然而然会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榜样,从而将追星的热情转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心理学家:积极引导追星——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何慧丽指出,一些青少年崇拜偶像到了盲目和疯狂的地步,这是一种“心理缺陷”,原因是这些孩子在现实世界缺少朋友,与父母的关系也不亲密。因此,解决青少年盲目追星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引导。

针对青少年的“追星”现象,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孙万仓教授认为,应该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引导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追星”显示了对成功的向往,如果注意培育一种多元化的学校文化,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良性互动,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发展他们的特长及搭建成功舞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那么“追星”可以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借以促进青少年个人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

◆近年来因追星而引发的悲剧频频发生——2003年,大连一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这位少女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还喜欢弹奏电子琴。2002年,浙江温州一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2006年,在“超女”长沙赛区10进7比赛的晚上,江西某高校内两学生因支持不同的“超女”发生争执,致使一学生持西瓜刀向另一学生猛砍……这些非理性的追星只会让人麻木,并不能治愈疾病,使生活更加偏离正常轨道。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一种亟待治疗的社会病。

◆媒体的尴尬与悲哀——“杨丽娟事件中,传媒要负上一定责任。内地传媒直接介入事件,甚至利用金钱的协助,延续其追星的愿望,令事件可以继续发展,此举涉及‘造新闻’,有违新闻道德,属不可接受。” 记者需要职业道德,但愿有良知的新闻人多做些善事,别为了新闻的诞生而营造做新闻的气氛。我们有必要反思媒体在这整个事件中的暧昧态度和不光彩角色。在杨丽娟事件狂轰滥炸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残忍,杨丽娟事件分明变成了一场媒体的盛宴,舆论的狂欢!当然也有更多媒体是以理性的思维客观地加以分析、点评,这部分媒体在对这个事件发展以及产生社会后果的认识上,是清醒的。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可以说这个杨姓家庭是失败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是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最起码要让孩子能够以后在社会上生存。养不教,父之过啊!作为家长可以说杨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对孩子过分的溺爱,纵容了杨丽娟成为了这样极端的疯子,听说杨父身亡后,杨丽娟还以次作条件给刘德华施压,继续她的“梦想”,这种亲情的缺失,天理何存啊!杨父的死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没有意义。

-------------------------------------------------------------------------------------------------------------------------------------

12、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严重违纪被立案检查

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宇同志有关问题初核情况的报告》。 根据调查的情况,陈良宇同志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可以共32亿\"保命钱\"被拆借,上海社保基金案倒下众贪官

  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陈良宇同志的问题立案检查,免去陈良宇同志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中央认为,对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充分表明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不论是谁,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中央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毫不动摇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古时候中国人讲“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现在有些当官的仍然满脑子特权思想,把领导级别当成了搞腐败的“护身符”,以为自己坐在了一定的高位上就进了保险箱。 这些人目无国法,把权力当作商品,当作傍大款的本钱,当作卖官鬻爵的资本,大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手中的权力增加一分,私欲就膨胀十分。陈良宇被查办说明,搞腐败的人不管职别多高,权力多大,都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从陈良宇的落马可以看出,共产党查处腐败分子是下了大决心的。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最终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些年,国家领导人多次讲过,党内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反腐败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定要让搞腐败的人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追悔莫及。尽管上面三令五申,仍然有那么一些胆子大的,利令智昏,索贿受贿,纸醉金迷,硬要往枪口上撞。其下场就是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那一个个倒下去的贪官用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搞腐败得不偿失。不管腐败分子多么狡猾也只能隐藏一时,而不可能隐藏一世。在这里奉劝那些想搞腐败的人,算算经济账,算算良心账,该悬崖勒马了!

◆中共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28日在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上海一定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韩正说,“透明本身就是一种监督。”2007年上海将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要求,加快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工作制度、程序和机制,把政府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006年虽然已经过去,但胸中仍有诸多感慨,2006年的确是很特殊的一年。反腐败力度之大正是其特殊性的显著表现之一。可以说,将反腐败力度空前之大的2006年冠以“中国反腐败年”的称号,其也是受之无愧。 盘点2006年反腐动作,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第一,反腐不避高官。有王昭耀、刘志华、王有杰、 杜世成等省部级大员,更有陈良宇这一权倾朝野的“副国级”高官。第二,敢抓大案、窝案。从以陈良宇为首的上海社保基金腐败,到以王昭耀为“核心”的安徽第一权力家族“窝案”,再到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集体沦陷”,都是涉及面大,影响恶劣的重案要案。第三,反腐不避领域,除继续以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为重点外,也涉及到军队这一过去反腐重拳不曾触及、不敢触及或很少触及的领域(如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中将腐败案),而且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也纳入了反腐工作的视野(如原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屈全福腐败案,天津大学腐败案),连国有企业也不能避过反腐铁拳(如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张恩照腐败案)。第四,加强纪委的直管力度,中央向多个省市“空降”纪委书记。

◆当年针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历史周期率的质问,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把王朝周期性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腐败,归结于专制,归结于对统治者队伍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是颇有见地的,而毛泽东将“民主”作为防腐、反腐的妙方也是十分正确的。正如毛泽东所言,只有民主才是治理腐败的密钥,更是预防腐败的密钥,只有依靠民主及依据民主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才能帮助我们走出反腐败的“割韭菜”困境。反腐败不能只靠“风暴”,“风暴”只能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根本扭转目前严峻的腐败形势,必须有“常制”,这一“常制”就是以民主为核心而设计出来的一系列制度。期待着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种民主制度,唯有如此,中国才能走出“前腐后继”的怪圈。

---------------------------------------------------------------------------------------------------------------------------------------

13、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国计民生热点问题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坦承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温家宝说,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教育方面: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在总结过去一年政府主要工作时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的支出分别为774亿元、536亿元、138亿元和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39.4%、65.4%和23.9%。 温家宝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

我国从1986年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当时的状况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20%,但是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困难的时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花的时间一般要30年到50年,但是我们的老百姓有一个强烈的需求,还是希望能够快点普九。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规定,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各级财政共安排361亿资金,用于针对西部农村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即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实行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十八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九十五亿元,明年将安排二百亿元。  温家宝强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医疗方面: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得更快一些。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一百零一亿元,比去年增加五十八亿元。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方便群众防病治病。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三是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补助。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社会生活保障: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继续落实好优抚政策,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切实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温家宝说,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需要和国家利益决定的。他还列举了十个方面的表现,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第一,中国通过改革和建设,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了两亿多人口的贫困问题,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是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大贡献。 第二,中国通过建设的实践,摸索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世界造成影响。 第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与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愿与所有的国家和平相处。 第四,中国奉行的“与邻为善”和“与邻为伴”的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五,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维护者,我们参加了100多个国际组织,近300多个国际条约。我们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而共同努力。第六,中国自己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积极落实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我们已经对44个不发达国家减免了200亿人民币的债务,并且在今后三年,要对不发达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中国所提供的援助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第七,中国奉行的是自卫的国防政策。中国有限的军费增长完全是为了改善军队的条件和提高自卫的能力。我们自卫的国防外交政策是透明的。除了维和部队以外,我们在世界上没有派出过一兵一卒,占领过任何一个地方。中国即使强大了,也不会干涉任何人、影响任何人,不会称霸。

◆2007“两会”温总理“答记者问”语录

☆温家宝说:“政府工作走过了四个年头,她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他说:“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他指出,必须要坚定一个信念,只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只要改革开放,只要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立了法的,我们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我们将要开始的实行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也要建立法制。我们正在拟定城乡医疗卫生改革方案,最终也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的话,就不会轻易改变,它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农民。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温家宝表示,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在回答日本记者有关中日关系的提问时,温家宝表示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06)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希望自己4月份(07)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

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召远:招纳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除怨:消除民怨。大意为:要招纳远方的人们,就要先整治好国内;要避免祸乱的发生,在于消除人怨。)这是管子的话。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就促成了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

日中关系的三个政治文件是从政治上、法律上和事实上总结了两国关系的过去,也从长远和战略上,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我们要坚持三个文件的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我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我将和安倍首相就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达成共识,并建立两国经济合作的机制,促进科技教育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特别是青少年的往来。

☆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在问答台湾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提问时,温家宝称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后人引用它来说明: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的同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在回答有关反腐败的问题:要实行教育和惩治并举的方针,让每个干部和领导者懂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原文见《荀子•哀公》篇,后来被唐代魏征用来“纳谏”,唐太宗李世民常用来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于那些贪污腐败分子,不管发生在哪个领域,涉及到什么人,不管他职务多高,都要依法严肃惩处。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香港记者答问时,温家宝称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以至航运中心地位、贸易中心地位,是其它地区不可替代的。值此香港回归十年之际,我请你转达对香港同胞的问候,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了,明年花更好!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有关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温家宝表示近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

诗词解释:“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

 ——出自苏东坡《晁错论》的开篇第一句,原文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意思是: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如果任起发展不能有所作为,那么恐怕事态会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

14、松花江污染事故

◆2006年8月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境内的松花江支流牤牛河近日发生化工污染事故。经过吉林市政府紧急处理,目前污染已得到控制,松花江中未检出特征污染物。8月21日,吉林市环保局举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牤牛河附近发生化工污染。经吉林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发现部分水质呈红色,并伴有少量泡沫。初步检测污染物主要是二甲基苯胺,造成的污染带长约5公里。事故发生后,吉林市政府立即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环保总局、吉林省政府和省环保局有关领导现场指挥调度防控工作。吉林市环保部门与上千名驻地武警、消防官兵昼夜奋战,在距牤牛河入松花江口8公里处筑起一道拦截坝和两道活性炭吸附坝。目前,污染带经吸附坝吸附后已进入松花江,坝下水质呈无色,未检出特征污染物。

据了解,事故污染原因系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向牤牛河中人为排放化工废水所致,为保证市区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 停水时间自8月22日中午12时起,时间为4天。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 为此,解振华向党中央、国务院申请辞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职务,这一请求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宣布:为防治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从现在起,松花江全流域进入为期十年的“休养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让松花江休养生息,最关键的措施是控制新的污染。“十一五”期间,凡是向松花江水体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批。松花江休养生息整治规划提出了70条具体的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停止审批所有从松花江流域向外流域的调水工程,逐步淘汰松花江流域钢铁、电力、焦炭、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 松花江流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个省自治区,全长1900公里,沿途有近万家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不断加重,在监测的14个断面中,四类以下的劣质水质占到80%。按照规划,通过休养生息,到2010年,要使松花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逐步恢复水环境功能。

◆目前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时机,如果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不能尽快恢复,振兴老工业基地就缺乏源头活水,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做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事关沿岸人民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松花江还是一条国际河流,见证着中俄两国人民的真诚友谊。近年来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俄罗斯的密切关注。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向世界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促进中俄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

 让松花江休养生息,必然会影响流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各级领导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妥善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环境准入时忍痛割“爱”,在环境监管中大义灭“亲”。任何网开一面、遮丑护短、欺上瞒下的行为,必将受到舆论的谴责,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

15、解读丁俊晖

◆籍贯:江苏宜兴 生日:1987年4月1日。◆8岁半开始正式练习台球◆11岁打出第一个单杆过百--118分◆13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14岁时夺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15岁就夺得亚运会金牌◆16岁转为职业选手 ◆17岁闯入温布利大师赛16强。

小时候他总是把比赛当做一种享受,小时候,他在练习本上写到:世锦赛决赛,丁俊晖对亨得利18比0,局分147比0。带领小晖步入斯诺克殿堂的是他的父亲丁文钧。当他发现儿子的台球天赋后,毅然决定让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丁俊晖退学.。神奇晖、中国丁,一夜之间,17岁的丁俊晖红遍全中国。海淀一战让此前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丁俊晖通吃海内外。丁俊晖的成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家长重金栽培、海外留洋、自力更生,丁俊晖的成材之路留下了浓重的个人烙印。 我们将其称之为丁俊晖模式。丁俊晖模式,在目前中国还只是个别项目中的个别现象。但已足够引起重视。事实上以这种模式为依托的现象已经逐渐成型。

2005年的4月正是刚刚度过了自己18岁生日的“台球神童”丁俊晖。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这位头顶着荣耀光环却还稚气未脱的小伙也付出了很多。从1997年起,已经小有名气的丁俊晖在父亲陪同下开始参加国内赛事。 从江苏宜兴到上海再到广东东莞,频繁的奔波使得这个经济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初到东莞,一家三口挤住在东英台球城员工宿舍里,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使得母亲常常独自哭泣。逐渐地,由于丁俊晖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获奖,东莞一家化妆品公司每月给他3000元的赞助,此外作为东英台球城的当家小生,小丁每月还有3000元工资,再加上偶尔比赛的一些奖金,一家人的生活才渐渐好转。丁俊晖说:“当初为了我,父母把老家房子卖了。13岁时,我看到妈妈偷偷抹泪,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用球杆挣回一个家!2003年,丁俊晖远渡重洋,奔赴英伦训练比赛。虽然年纪小,可是丁俊晖很懂事,初到英国的他深知生活的艰辛:“除去房租和伙食,我每个月几乎就没有别的花销了。父母在国内也不容易,我要省一点。”每天,小晖早上10点至下午5点在球房训练,业余时间,他就打打游戏,听听歌。每次比赛结束,丁俊晖都会给父母发个短信报告成绩。为了不让孩子分心,几家企业邀请小丁做广告,他父亲都没有点头。现在丁俊晖一家已经在老家宜兴买了新房,小丁终于实现了当初对母亲许下的用他的球杆挣回一个新家的承诺。

台球是一个挺昂贵的一项投资,说昂贵一个是从金钱上,再一个是其它方面的学业全都放弃,必须得这么做才能打好台球,才能打出成绩。而且即便你这么做了,也不一定就能出成绩。台球是一个又需要天分,又需要灵气,而且还需要机遇。比如说像丁俊晖的天性就喜欢这个东西,爱不释手,而且他能够沉进去。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真是很难去找到这样的人。因为也有好多小孩想跟我学球,但是我在带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是不同路子上的人,而且我发现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人现在都打不好球。就是比较小地方的人,他想靠这个比较冷的项目过上好日子,将来能够打出名。

丁俊晖能拿到中国公开赛冠军,跟他去英国培训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走出这一步,他也几乎不可能发展到不了这个程度。对于其他中国台球选手来说,是否能够同样走通呢?陶山认为,任何一位职业台球选手基本都是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台球,并亲身去感受很多年,往往都要经过十年八年的磨炼才能出成绩。丁俊晖8岁打球,他今年18岁了,当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非常好上升势头,但至到现在为止,他才拿到第一个职业赛冠军,这期间经过了十年的苦炼。亨德利也是八岁打球,也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才出成绩。投身台球这个运动,你不知道自己在八年艰苦奋斗之后能不能成功。很多中国选手有这个愿望,从小有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一万人里能出一个都很乐观了。丁俊晖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思想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中国其它选手,而且差距不是一点点。最明显的就是丁俊晖适合这项运动,他的心理素质特别适合在比赛里面有好的发挥。咱们说了谁打的好谁打的坏怎么体现?就是在比赛里面体现。

◆丁俊晖为何能成功

刻苦——每天6至8小时与台球为伴,苦与累甚至枯燥乏味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时至今日他依然如此,因此在同行中他有“第一吃苦球手”之称

沉稳 ——他是一个内向的男孩,和生人很少说话,但与家人或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他天真的一面便显露无遗。他同时还是一个好强的人,外柔内刚喜怒不行于色...[

天分——丁俊晖不仅能吃苦而且对台球的悟性也较高,10岁时就能一杆上百分,特别是他打球时的那种深沉内敛、从容不惊、骨子里谁都不服的气质令亨得利惊呼:他有点像奥苏利文。

支持 ——丁文钧决定让年幼的儿子退学专心练球,并偷偷卖掉房子为儿子做学资。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使得母亲常常独自哭泣。2003年起,家庭负担了丁俊晖远赴英国。每年两万多英镑的花费。

运气——丁俊晖坦承,如果从资格赛打起,他肯定通不过资格赛,也根本参加不上本次大赛。持外卡参赛,没有了排名分压力才发挥出应有水平。几位前世界冠军埃布登、达赫迪和亨得利也都不约而同地在赞扬丁俊晖技术与他们相媲美的同时,还不客气地指出,他和世界大师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心理素质和大赛经验。“运气”也是丁氏神话的一个构成部分。

◆眼泪不代表懦弱——2007年1月23日,在温布利大师赛决赛中,中国台球选手丁俊晖以3比10不敌发挥出色的英国名将,被称为,“火箭”的奥沙利文(32岁),获得亚军。奥沙利文如愿第三次捧起大师赛冠军奖杯。丁俊晖本场比赛有些求胜心切,虽拿下前两局,却未能掌握比赛节奏,无法遏制奥沙利文的进攻狂潮。比赛后阶段,丁俊晖被英国球迷的喊叫声扰乱了情绪,难挽败局。赛后,丁俊晖掉下了伤心的眼泪。 丁俊晖在赛后留下的眼泪,不代表懦弱,而是表现出他对胜利的渴望。虽然他屈居温布利大师赛亚军,但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丁俊晖成长的道路上,他不止一次流过伤心的泪。2003年的温布利大师赛,丁俊晖在5比2领先的情况下,被斯蒂芬•李以6比5逆转,赛后他哭得稀里哗啦。但,眼泪有时比微笑更珍贵。自那以后,我们看到了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2005年,18岁的丁俊晖力克亨德利,获得了自己首个世界职业排名赛的冠军。同年,他又打败比自己大整整30岁的老将戴维斯,再夺英锦赛冠军。在斯诺克这个属于英国人的领地里,丁俊晖成了不容忽视的人。 参加这次温布利大师赛的真正意义,是丁俊晖实现了向超一流选手的转变。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丁俊晖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纪录:首个职业比赛单杆满分、首度晋级大师赛四强、首度闯入决赛……尤其是单杆满分,让他毫无争议地跻身世界顶尖斯诺克选手之列。

习惯挂着一幅“铁面”示人的“神奇小子”,终于流下了伤心的眼泪。《重庆晨报》认为,这是《小丁成长的眼泪》。19岁零9个月的“天才”,一年多来被“一球成名”的荣誉和光环所包围。温布利大师赛一上来就演绎的147分满杆,更是让他在不到20岁的年龄就加入到这个大师级的行列中。但事实上,丁俊晖的技战术和心理素质并非无懈可击,“天才”仍然有很多上升的空间。眼泪让我们看到了“神奇小子”率真的一面,作为一个人,丁俊晖自然就会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悲喜忧乐的特质,要真正做到在比赛中“心如止水”,不仅仅是靠一张“铁面”就可以做到。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不断磨炼自己的心理,成为曾经的亨德利那样不败的“战神”,丁俊晖还需要不断地打磨和提高。  失利就是失败,不需要任何借口。借口多了,反而让原本感动的一面“贬值”。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才是“真王者”之道。这次挫折也将成为丁俊晖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成人礼,虽然痛苦,但很美丽。丁俊晖只有学会在压力和逆境中战斗,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有人说,姚明代表中国体育的高度,刘翔代表中国体育的速度,丁俊晖代表中国体育的精度。能够与姚刘并列,对于功还未大成业还未大就的丁来说,那可是非同小可。从好处想,那是激励;从坏处想,也有可能是捧杀。所幸,丁还有眼泪。 眼泪代表什么?眼泪来自心灵深处,来自灵魂深处。当丁还有眼泪,证明他还有渴求,还有目标。当丁为了台球而落泪,证明他心中只有台球。当一个人心中只有某一项事业,所有的压力都将变成动力,而所有的奖励都只能是激励。因此,不必担心丁俊晖会被捧杀,因为,他有眼泪。 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丁俊晖的眼泪证明他用心记住了某些东西,有可能是经验,有可能是教训,有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再犯的错误。流过了眼泪之后,再擦干了眼泪的丁俊晖,将有可能变得更加成熟,或者是更加强大。

--------------------------------------------------------------------------------------------------------------------------------------

16、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谈《大国崛起》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记录片《大国崛起》播出,讲述的是世界历史上九个大国的兴衰,实则是希望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

◆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些话,听起来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却颇为简单: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作为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之所,大国歉下,天下自然归附;而治理大国,就应该像烹小鱼一样,不要经常去翻动它。道家这些治理国家的思想和谋略,说白了,就是大国对外要注意处下守静,对内则应重视个体的自由权利。说到这里,笔者倒觉得,《大国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诸国,如今还能称得上“大国”者,是因为它们处理好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对内而言,已经将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制度化了。

◆对大国的解释

第一,是看一个国家是否有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第二,它是否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第三,有本国文化特色;第四,有世界性的影响。第五、大国应该是指能够容忍很多不和谐的声音;第六、:“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国家内部的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第七、在全球竞争范围之内的领导性国家,它的制度、它的行为、它汇聚的财富力量,有全球支配性。

◆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薄弱

  2006年07月,在阔别261年以后停靠在广州南沙客运港码头,尊贵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西尔维亚王后微笑着步下船,受到了好客的广州人最热烈的欢迎。瑞典“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访华一事被国内媒体炒得火热。舆论大多都在回味和赞许中瑞两国数百年的友谊,但对笔者而言,通过对“哥德堡号”十多年制造过程的关注和实地详细考察,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瑞典是一个只有900万人口(广州也是900万)的北欧小国,海洋资源相对而言非常丰富,但瑞典全民都有非常开放和强烈的海洋意识。

  而如今,中国海洋形势严峻,国民的海洋意识却非常薄弱,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市“世纪坛”宏伟建筑,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当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加文•孟席斯关于“早于哥伦布70年,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并绘制了世界海图;在麦哲伦的100年前,中国人已经完成了环游地球的壮举,郑和是世界环球第一人;比库克船长早350年,中国人已经发现了澳洲和南极洲,领先欧洲人300年解决了经度测量的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发布后,中国史学界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一致持否定态度,而非帮助其进一步核实或发掘新的材料。要知道,这种观点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和肯定,便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历史地位。

◆《大国崛起》解
编辑:作文地带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