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课件资源
作文地带题目: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作文地带整理 标题: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科学、艺术使用现代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更完善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需努力的方向。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以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勃勃生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硬局面,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成为众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今年,我班属于多媒体班,利用多媒体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针对学生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时,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小石潭记》。如果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人物的形象,山水的美等问题。我依据全文的内容设计出课件,从而恰当地让学生理解了全文的意境。一个学生看后说:“好象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样,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有的人》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鲁迅”,用《有的人》MTV片引领学生了解鲁迅,震撼人心的朗诵深深感染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臧克家。我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谈鲁迅”,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有的人”象征意义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历史、文化、人生态度各个角度发问,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鲁迅,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三、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变难为易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播放《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然后播放课件,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听完歌曲以后读课文,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陶冶了情趣,身心快乐、愉悦。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刚开始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后,老师用投影出示了这些事物,是静止的画面,学生看后没什么反应?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画面符合课文内容吗?如不符合,该怎样具体设计呢?”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来描述他们心中的小石潭,他们各抒己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来设计画面,老师综合后,投影出带有动画的小石潭的课件,学生激情高涨,心情舒畅,尽情地领略小石潭的优美风景。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审美情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长课短讲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年来实践证明,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媒体给我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一中
侯红超
编辑:作文地带整理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