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初为人师者交流(教师中心稿)

与初为人师者交流(教师中心稿)

语文课件
作文地带题目:与初为人师者交流(教师中心稿)
文章细节:liuxuepaper.COM 标题:与初为人师者交流(教师中心稿)


用语言播种,用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人民教师崇高的劳动。
——巴特尔
  
初涉教坛,迎面而来的便是神秘的教学理念、繁复的工作、紧张的节奏、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我们的神圣的热情骤然降温,以至工作陷入忙乱与盲目的状态。事实征明,盲目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所以,如何在这时候摆正心态,用心去研究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日后获得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一、欲知人、互知——必先自知。
  古希腊神话中有名的“斯芬克司之谜”启示着我们,人要掌握命运,就得认识自己。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中,也赫然铭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当时“最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用这句话来教育人们,后来甚至被奉为阿波罗神谕。这箴言对世人是极好的警示,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尤应记取。可否这们说,每个教育者都有他自己的“斯芬克司之谜”,这是他教育工作的生命密码,谁要是译释不破,他就只好在必然的森林里乱窜,永远到达不了自由的彼岸。
  “认识你自己”,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就是明确自己的职分,摆正自己的位置,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知已是首要的,因为要知人(学生)、师生互知,就必须先自知。但初为人师,严酷的现实却常常使我们惊恐:“相距何近,相隔何远。”(马尔提立斯语)自己付出了极大心血,但师生两张皮,俨然两个坏邻居。这常使我们处于两难的境地:是撒手不管,还是漫车熟路?其实,在我们惊慌失措,甚至疲惫沮丧之余,何不想到另一条路:重新认识自己?能够另辟蹊径,想到这一步并着实去做,将会把我们引出迷惘的必然的森林。难怪老聃不无感慨地说:“知人者智,知已者明。”在他看来,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是聪明人,这是比知人更困难的。况且,对教育工作者,只有先“知已”,才能“知人”,从而达到“互知”。
  当我们初次小心地踏上那个神圣的讲坛,面对着那一双双透着新奇而又企盼的眸子,我们便有了一种热情、一种欲望:急于了解他们的本来面目,测测我与物之间的距离。这时,我们就要调动全部的心目耳力,与我们的教育对象进行交流。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忘掉了自己还有双本来就很明亮的眼睛,甚至连迎接那眸子里锋芒般的光剌的勇气也没有了。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还要说:人师难为。难就难在“知已”,但“知已”并非不能。首先,不能忘“本”,人师之“本”,无非“育人”,以此确定自己的职分,时时明记心间。孟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理,教育者只有潜心育人,并乐此不疲,才能发现教育的规律。其次,如何从自身出发,灵活运用教育规律,并把它具体化。这是一件非常细致、麻烦而又有很强实践性的工作,它需要智慧,更需要恒心。我们不曾忘记,当缕缕清风吹走一身疲劳时,我们仍然三句不离本行,或为自己一顿痛快的责骂而沾沾自喜,而为自己棍棒下的“孝子”而欣慰,但可曾想到,在那繁复的自转或公转的执着的惯性力作用下,我们的职分很快被自己淡忘了,所谓的“规律”、“方法”,亦如过眼烟云。遗憾的是,这些却并不为已所知。实际的情况却是,或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学识,或傲然于自己的学历,时不时有意或无意把学生踩在脚下,而冷峻的目光又曾扫倒了多少不愿囿于温室的嫩苗。
  正视现在的自己,明确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努力方向并为之奋斗,既痛心又艰难——“知己”不易!但教育者的职责,教育的新形势却又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作出明智的选择。“知己”之于为人师者,既是“剖己”,又是“修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古训,而于初为人师者又是何等的重要。
  二、育人无定法——少说为佳。
  一千一百多年前,韩愈老先生把教师的全部职责概括为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现在把它精简为“教书育人”,虽只是四个字,却字字千钧,但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却一再地忘却了“育人”。“学校无大事,处处是教育”,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口头禅,可又有几人能做到呢?诚然,育人很重要,它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育人的方法却更重要,它是这一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当微明的晨曦将又一个新鲜的日子送到窗前时,最早起的就是我们。揉着惺忪的眼皮,走向校园;迈着沉重的步子,跨进教室,启动三寸不烂之舌,将那老得发了霉的单调的话题再重述一遍:学习——纪律——卫生,而我们声嘶力竭或苦口婆心吹出的这股风,碰在昏昏欲睡的学子们身上,显得是那么寂寞。学堂苍白似我们的脸,气氛沉重如忧虑的心。我们不免感慨:“朽木不可雕也!”恨铁不成钢啊,我们似乎从未轻松过。可我们说得还少吗?不,太多了,实在太多了!多得让孩子们那颗本来很小的心再也盛不下了。多说无用,不说又不能。值此,困顿、迷惘袭上心头.而我们仍痛心地看到:那些尚还幼小的心灵,却已被污水浸得透了皮——抽烟或喝洒,打架或斗殴,背亲或离走,杀人或自杀,而他们曾经或仍然是你的学生。每想起这些,我们不免失落而又自惭,但明天的路似乎还得这样走下去。
  也许,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步入了死胡同,而现实又严酷似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容我们犹豫、徘徊。我们既是播火的普罗米修斯,但也可能成为降祸的潘多拉。为了选择前者,我们不得不痛心地从老路上退回来。多说无用,不说又不能,何不少说呢?真正的教育艺术是无须多少话语的。“少说”,不是懒惰,更不是不负责任,它是我们应该选择和努力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艺术。“少说”要说得贴切,说得动心,说得有分量。然后,把那些陈谷子烂糜子打扫干净,代之以无声而又有形的语言,不要再去无端吵乱了学生们的心。
  在谆谆教诲的同时,也试着用自己的眼神,给你的学生以暗示、鼓励;显示自己的行为,给他们以尺度、爱心;提起那支焕新了的朱笔,给他们以不无吝啬的真情、抚慰——要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评语效应——无声胜有声
  你可能也是一班之主,可我不知你是否特别重视了那畦被很多同道所不屑一顾的小小园地——周记,是否在里边播下属于你也属于学生的几粒种子。说到此,我又一次从抽屉底下翻出了那帧精美的明信片,瞅瞅上边的几行字:“心底应像大海一样,涨潮时,汹涌澎湃;落潮时,坦荡胸怀。”这是我很欣赏的几句话,可以说它对我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再看下边,缀着一句话:“永远也忘不了我周记上这些红色的印迹!”记得,他是个女同学,平时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由于这样的同学见多了,也不曾在意,可当她揉着红肿的眼睛立在我身旁时,我惊异了,三句问未启动她的口齿,我又作难了,我于是带着善意的口气说:“要哭就得痛快地哭,把心中的怨气都哭出来吧。”然后留她一个办公室里。在校园绕了一圈,待我进去,见她哭声停止了,可表情仍是忧郁的。我说:“你该不是在生我的气吧?”她脸上闪过一丝淡淡的苦笑,断断续续从牙缝里挤出几句话。我方才知道:她无心读书了。原因是后妈天天数落她,她们俩又几乎天天吵架,爸爸又无能调解。我于是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劝解、训导,才把她打发了。事后满以为她会处好与母亲的关系、潜心学习的,可没想到她在这之后的一次周记上却写到了令我们大家都很敏感的那个字——“死”:“活着是一种痛苦,是一种累赘~~因为你始终得为别人活着。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干净。”我在震惊之余,沉思良久,写下了这样几句话:“闲暇的时候,去看看绿荫红花、飞鸟游鱼,谁见它们生过气呢?夜行的时候,举头望望星空,星儿肯定在瞅着你;入群的时候,老师、同学、父母、亲友都强烈地感到你的存在。少了你,这世界不就残缺了吗?”下一次周记交上来以后,我发现她用钢笔在我上次给的评语的每个字下边都画了圈,而在这次周记上,她把自己心里的话部分地写在了上面。我发现她的口气有了变化,多少想到了一些生活的意义,我还更进一步体察到,她是一个自尊心很强而又有很大潜力的学生,喜欢用笔来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谈讨问题。所以,我很注意用周记评语与她“对话”,用一片诚心引导她走上正路,用一点爱心去保护、抚慰她已受伤的心灵。后来,她逐渐在周记上能畅所欲言了,我也能每次给好她一个新鲜又贴切的评语。有一次,她意外地请我去过她的生日,我当然高兴地接受了。临走,我把她的周记偷偷带上。在气氛正浓时,我出了一个节目:让母亲读女儿写的周记,让女儿读教师写的评语。当读完女儿要死的那篇,母亲的眼眶湿润了,女儿眼中盈着泪水。接下来的一篇还未读完,母女俩竟偎在一起哭出了声。后来,这位同学的思想用在了学习上,也爱说爱笑,热心于各种集体活动,并担任了班上的文娱委员,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在考入高校后,又多次来信,谈论一些问题,我仍用评语的形式给她几句简短的话回复。
  这件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爱心、耐心、信心,对一个班主任是多么地重要,而爱心是前提、是基础,培养一个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思想的学生正如孵化一只小鸟,一不小心就会将它弄伤,要慎而又慎。正如爱迪生所说:“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而这一切都缘于爱心。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思想,是一个人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这个任务却落在了学校、落在了教育者身上。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又承担着这个任务的绝大部分。俨如俄罗斯文豪高尔基对我们的提醒:“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就得在"善于"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在有声的教诲背后,我们不妨提起笔,用心的锤、纸的砧去正正学生们的模样。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处境出发,用富于感情色彩和启发性的评语,与学生谈谈心,引导他们走出迷茫,告诉他们不仅要自尊,更要自爱;不仅要自立,更要自强;不仅要学会自己走路,更要学会扶起路边跌倒的他人;不仅要立足于今天,更要为自己的明天铺平道路。“孩子还小时,给他们深根;等他们长大了,给他们翅膀。(印度谚语)”这样,教师放心,家长放心,社会也便放心了。   走出困惑,认识自己,破译自身的“斯芬克司之谜”。“用语言播种,用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人民教师要潜心去做的。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
邮编:744100
电话:0933—3275501
Email:xin.ping.ok@liuxuepaper.com

编辑:liuxuepaper.COM

下一篇:

我要评论

站内搜索

编辑推荐

推荐阅读